六十而立:而今迈步从头越(2)

文摘   社会   2024-06-30 07:09   上海  

   

前天因为急着要发表,匆匆写完40岁前(回国前)的简短经历。细想一下,如果我能活80岁,我已经过了四分之三,如果能像我父母一样,活到90岁以上,那我则经过了人生的三分之二。有家长祝福我活到120岁,那现在才刚刚开始人生下半场。

昨天我在群里说,为了保护孩子,我会像胡女士一样,奋不顾身去保护孩子。事后还在想这件事,真的不想活了吗?写的时候的想法是,车上的孩子们手无寸铁,我是最后一道关了…… 这不需要理智去判断的,而且,理智去分析判断,只会误事儿。

后来我还时不时会想到这事儿。结果我为了说明我不是开玩笑,又补了一段: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句话来类比,但我当时的确就是这种感觉。这不是骄傲,而是悲怆……

没有想到的是,2015年学米屋的一位家长马上给予了回应。我突然明白了我为什么这么说……
胡女士挡的是看得见的刀子,而我十几年来一直阻挡的是,家庭和学校因为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而造成的对孩子的伤害。
我不是奋不顾身,我是全身心投入。
我见不得孩子被伤害……
就这么简单!
是什么力量,让我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指出家长的问题?要知道,顾客是上帝,家长付学费给我,他们是我的衣食父母。
而且,他们只期望我教好孩子数学,大都没有准备好要被我教训。
就在三小时前,我读到了下面一段话,是一位刚刚认识一个月的家长写的:
下面要记述的,正好能够表明,我为什么能够坚持初心,尽心尽力尽性尽意去保护好孩子。虽然他们不是我的孩子,但我却比他们的父母还要更关爱他们。


**《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一个非常有力且充满诗意的题目,能够很好地传达出在60岁重新开始的豪迈和决心。这个题目源自毛泽东的诗句,充满了进取和乐观的精神,非常适合用来描述一个人在60岁时重新开始的故事。


  人生上半场

参见:六十而立:而今迈步从头越(上)


 人生下半场


2003年11月,我只身回到上海报到。次年一月十日,我带儿子回到了上海。感谢父母,马上来上海帮我照顾儿子,而女儿和她妈妈,则在美国继续坚持。
全家一定要在一起,这是孩子妈妈从自儿时的经历得出人生一课:父母不在一起,孩子得到的爱不完整。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以后,她9个月后也回到中国工作,全家又团圆在一起了。
所以,2005年整个研发团队移师北京时,我选择了和家人在一起。幸好,老板的老板帮我找了一条出路,去人事部门的培训部蜗居。
在那里只了7个月,被张汝京博士得知,马上转到存储器部门,负责蚀刻部门。短短两年,这已经是我在中芯的第五个岗位了……
关于前两个岗位,我在中芯国际的往事里有过详细介绍。下面从我的第三个岗位说起。
我的第三个岗位是是90nm制程的YE Manager(产品良率经理)。因为实在是太缺人了,里需要就在哪里补缺。
到什么程度?我手下就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还有一个刚刚分来的硕士。其余都是技工。有一次要分析问题,需要打印检测结果,结果那个有经验的工程师病了,其他所有人都不知道如何打印。

什么是良率(Yield)?什么是前面提到过的失效分析(Failure Analysis)?和我现在做的,有什么关系?

关系太直接了!

良率的简单解释是合格率。Line Yield,就是我100片晶圆从头跑到尾,还有多少片晶圆活下来。另外一个词是Die Yield,假设一片晶圆里有100颗芯片,有多少颗芯片是工作的。

良率分析是有系统方法的,但真正的挑战是,能够看懂当前缺陷扫描的结果,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已经谢天谢地了。机器有了结果都打印不出来,可见当时的状况有多窘迫。

失效分析是事后诸葛亮,当一个产品在保修期内不工作了,从顾客手中退回的时候,就要找到为什么不工作了的原因。哪里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要做什么改进?

当看到一年级的孩子学不会数学的时候,学习能力很弱的时候,我追根究底,知道了感觉统合失调这个概念,这就是失效分析。看到家长求全责备,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厌学,这就是Yield Engineering(良率分析)的工作。而百格图、学米口算国、梁博士每日一练,说到底,就是我发明的良率分析的工具。

可见,我的第三个工作,对我今日的成果,意义重大。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Yield Engineering功不可没。

我的第四个工作,人事部门培训部的高级培训师,则导致了我2009年的辞职。我发现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的学生,已经没有什么学习兴趣了,我非常好奇 —— 这就是失效分析。再加上当时儿子二年级,别人二年级连两位数加两位数都有些费力,我儿子两位数乘两位数却一学就会 —— 跟奶奶玩一玩就会了。当时我啥也不懂,就去问班主任。班主任跟我说,你儿子和别的孩子不同。我说怎么了?她说教室里人很多,你儿子会说,这里人口密度比较大。

哦,这不是我教的,是看一系列哇哇呀呀的CD光盘学的。

当时是2005年,学习根本没有现在这样方便。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或平板,也没有小视频……

当时我啥也不懂,于是去请教耀中的中文校长。校长不自觉地把我当成了鸡娃的家长,本能地跟我谈起了教育经。不得已,我问了校长一个简单的问题:校长,如果说我小时候学不到东西是因为文革,请问,我儿子现在身在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之一,为什么还是学不到东西?

她噎住了。一个月后的一次聚会上,她把我叫到一边,说:“梁先生,你的问题没有学校可以解决。我能给你一个忠告,挑学校,不如挑老师。选一个合适你孩子的班主任吧。”

工作上的疑问,孩子学习的挑战,培训与教育的区别,都是我不了解的内容。这些困惑,导致了我2009年的辞职。

第五个工作是刻部门的经理。虽然原理简单,但技术上的细节还是需要学的。和以前的工作不同,手下两个一线经理不买我的帐。这没关系,只要不出问题,大家一切都好。出了问题,我们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有一次真的出了问题,我要求分析原因。手下按照过去的方式照常报告,连问题描述这一关都过不了…… 我没有火冒三丈,但也没有嘴上留情,“这个PPT,扔垃圾桶吧。”

一个月以后,这位经理在我的办公室里对我说,“梁博,谢谢你!一个月前在这里,眼泪在我的眼眶里打转……” 啊,我说话这么伤人吗?

17年后,读到德鲁克的这句话时,不得不佩服德鲁克1966年写的这一段话。就像咏春妈妈在 努力成长,逆天改命 一文里说的那样,“因为梁博士直击问题的核心,一下击中要害,当然就容易让人受不了。

不是我不会说话,情商太低,而是不这样说,人家根本不会听你的!咏春妈妈在 咏春妈妈:终身难忘的一课 里先入为主地认为梁博士觉得美国更好,和这位经理认定我不懂,其实是类似的心态。

我的确不懂,但是,请不要低估我对工作的责任心和有效性。对今天的中国父母来说,要相信学习是人的本能。一定不要低估孩子的学习能力与善意。自己不爱学习,不会学习,就认定孩子不会学习,是我对家长动手术的主要原因。

刻这个工作对我的影响是什么?看看宇睿的大脑的形成(宇睿面对面文章总汇(7))和宇树妈妈的大脑的改变(宇树妈妈成长记录),就知道什么是蚀刻了。

2008年,我不想再干下去了。专利委员会主席刘永博士就请我工作50%时间,去专利委员会做委员。当时每个部门写专利申请是有指标的,所以大多是实用新型,实质性发明不多。我能做的,就是要避免鱼目混珠,同时出现好的专利,要积极鼓励并推动。

2009年,我离开了付出13年心血的半导体行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这时候,我们已经准备了三年,有些学米网的雏形:一个学习小学数学的自主学习网站。

回过头看,我们对大环境毫无了解,我们的目标不说是天方夜谭,即使实现了,也无甚价值。

但是有一点,从2006年至今是未改变的。那就是,人是如何学习的?小学数学的学习,能够给我们关于学习的数据。

再就是我创业的动机,源于一个很简单的不一致:一个一元人民币的MCU(微处理器),都有无数的数据证明它是正常的,而最最重要的人,管理世间万事万物的人,他们的学习数据,却一点也没有留下。

这种不合理现象,还要持续多久?这个问题,我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之后,就再也离不开我的脑海了。

获取真实的学生的学习数据,决定了我们一开始就开发了学米屋晚托班管理系统,后来的小课管理系统,以及后来的梁博士每日一题,每日五题,每日一练。不管它赚不赚钱,这一宗旨,我们从来没有变过。

创业创业,没日没夜。学米屋开始三个月后,我就由衷地发出了以上感叹。我没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但是我的儿子却在我的新工作中给了我不少帮助,尤其是发自内心的启迪。

育儿点滴 是我2011年写的第一篇言之有物的博客,如果没有创业,我是不可能把数学知识点描述得这样惟妙惟肖。

家长改变自己,孩子才有出路,是我2012年圣诞节在欧洲的游轮上写的一篇文章,这是我第一次书面上提出学习三原则。第一次正式提出是十月份,当时给JA中国的员工做了一个如何科学育儿的公益讲座。

2015年的第一次崇明夏令营,儿子女儿一起参与,他们居然能把每个孩子的积极性调动出来,让我望娃兴叹!

学习,我的成长之路,是我儿子2017年1月10日给学米家长做的第一次讲座,介绍了他是如何学习的。这是他读大学后的贡献。

上海美国学校的高中生活,是我女儿高中毕业前给学米家长做的一次讲座。吾家有女自长成,则是我对她大学录取过程的描述。

我是这样做爸爸的(1)我是这样做爸爸的(2) 和 我是这样做爸爸的(3)是我在2018年暑假去美国的飞机上写就的,这是我对自己和自己的事业的一次很好的反思。

真正的分水岭是2013年我在教会听了一位半导体专家分享脑科学。这位专家还专门来学米屋跟我讨论了一个小时。当时我对感觉统合失调仍大惑不解。

我到处去借关于脑科学的书籍,也买了不少,但真正读进去的,寥寥无几。因为学习领域涵盖得实在太广:脑科学、认知科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 大家都在盲人摸象。

我是如何走出来的?这要从我们花完了1000万的天使基金开始讲述。

钱花完以后,我们居然奇迹般地活过来了。后来,北大学弟又为我们争取到了第二笔400万的投资。从此,我自己开始了一线的教学实践。

我对老师们说,一门16次的课,前三次一定要让学生们有收获,不能退课。如果要退,最好我们在第一次就主动退。

这就是我从半导体生产线学会的控制Line Yield的简单原理。

没有想到的是,我自己第一个实现。而且标准大大提高:如果16次课,我不能让学生在前30分钟喜欢上我的课,我就可以退款了!

我教学的第一年,也就是2017年,暑假班 6 个星期,平时的周六全天,还有周一到周五的下午教三到四天,我创造的营业额是90万元,超过所有老师的总和。

我的数学课,能够让厌学的六年级学生,慢慢跟上了!

在我的课堂里,学生还是像以前那样,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原来怎样就是怎样。但是,他们的欢声笑语从来没有断过。时不时还来上一句:“梁博士真坏!”

从没有正儿八经教过课的我,为什么一炮走红?

除了这么多年晚托班的经验和对大脑科学的了解外,还有一个偶然因素,那就是《新思维儿童数学》。

我是2017年2月开始教数学小课的,2017年5月,我有幸认识了浙教版主编、浙江省功勋教师张天孝先生。(参见:小学数学教育的一座灯塔)2017年9月,他的《新思维儿童数学》面世。我在会议上无意中得知《新思维儿童数学》1A,一细读就爱不释手。我对张先生说,希望您快点完成这个系列,我要从头到尾教一遍。

因为这套书,我发现了自己的长处。

我的长处是互动,在脑科学指导下的互动。而《新思维儿童数学》,正好填补了内容的空白。

晚托班让我了解了学生,线下教小课,则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家长,了解了他们的焦虑究竟从何而来。

2017年11月,在一次家长会上,我明确告诉家长,你们是孩子的天花板。

我教过的孩子,进步越大,家长的阻碍作用也越大。

与此同时,终身免费的梁博士每日一题面世,涵盖幼儿园大班到小学六年级。

一年以后,我正式提出了教服务于学,学服务于大脑发展的教学原则。

2019年9月,收费的梁博士每日五题上线。

2020年2月,新冠出现,我第一时间开始了我的第一门家长课《家长如何助学》。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我停掉了所有学生课程,全身心投入家长的课程里。

2022年4月,我开始了与梁博面对面。一土讲座(1):自主学习一土讲座(2):大脑 — 学习之所 和 一土讲座(3):数学 -- 玩中学 因此面世,从此,奠定了我的学习理论框架。

2022年12月,最后一家学米屋关闭。我心里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2023年,我开始了一门全新的家长课《开启思维之门》,面向的是幼儿园到小学生六年级学生的家长(二期有高一的家长加入)。

自那以后,《功能正常的家庭》、《学会如何学习》等家长课都应需而生。所有内容都在学米屋公众号免费学习。因为我的目标非常明晰,未来教育的趋势一定是内容免费,互动收费。

而最最关键的点是:学习兴趣的培养。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格按照我在一土讲座里阐述的原则。它们是关于学习的真理。

……

时不时有人自以为聪明地问我,你为什么做了这么久,却还没有成功?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作为一个公司的总经理,我做得非常失败。但是,回首回国这20年,我不仅一点也不后悔,而且为自己能够一直坚持做正确的事而感到满足。

当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他只解释了天体运行的规律,他无法想象人类能把卫星发向宇宙。

当我提出学习三原则的时候,我连学习的定义是什么都不清楚,我只是解释了家长为什么育儿失败,因为他们违背了学习三原则。

……

Fred Taylor之前,人类不会工作。是泰勒的科学管理(也叫工业工程)给人类带来的福音。

是否可以这样说,在GPT等大模型诞生之前,人类并不会学习……

所幸的是,我这些年来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让每一个人爱上学习。

这就是“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由来。用昨天发表的家长感言(咏春妈妈:努力成长,逆天改命)的结尾来作为我的结尾:

只有努力成长,不然,无以为报!

家长终身学习,孩子自主学习!

让我们共同努力,使这个世界能够越来越好!


推荐阅读







扫码报名//2024.1 开启思维之

16次2小时原创面对面;

80 个一年级数学小视频的学习辅导

16 + 16 个前2期课程视频

年前报名加送12次 人工智能与教育 课程


梁博士suremiidrliang

有问题请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