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左右会有所成就,但我却在三十岁这一年,感受到了人生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虑。
在这种压力和焦虑下,我开始频繁且不受控制地思考工作的意义思考人生的意义,然而思考这些意义的本身似乎又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人生无意义,所以人活着更应该注重当下的体验。
活在当下,珍惜现在,这是我早就知道的道理,可却很难真正实现它。太多时候,我总是活在对未来的错误预期中,认为当下得过且过就好,认为只要熬过现在的不快乐,未来就会生活得快乐。
可现实情况是,人生需要翻越的山,一座接着一座。此时感受到不快乐,未来肯能会演变成更大的痛苦。与其逃避式地忽略和麻痹当下的感受,不如从此刻开始,就从现在开始,好好享受生活。
今天看到网络上一条名为“斯坦福毕业8年,从年薪百万到月入5千”的视频采访,其中提及当下年轻人普遍的内心焦虑。
他说,这种焦虑一方面是有时代性的,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通过努力就能实现阶级跨越的时代。很多年轻人可能会发现,我们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是人类的共性,青春最美好之处在于享受青春本身,但我们又需要耗费青春来做原始积累以便未来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而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大多数人,很难做到既赚很多钱,又能享受青春的快乐时光。
这段采访让我感受到了短暂的精神共鸣。然后我开始在脑子里构想,我不能做到“活在当下”的原因,可能会是什么。
第一,“好学生”的身份枷锁。
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是我最拿得出手的“炫耀资本”,但与此同时它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无形的桎梏和压力。名校生的身份,让我在面临人生选择时,下意识地割舍掉了很多可能性。明明知道职业无贵贱,但又无法摆脱世俗的评判标准,认为某些生存方式,是对二十年寒窗苦读的浪费。
往往此时,我会很羡慕曾经那些成绩没那么好的同学。他们没有优秀的成绩,就不必背负世俗的太高期许,也不会因此感到那股窒息的压力。
第二,不想让父母过分担忧。
前几天和我妈聊微信,他说我爸因为我们两兄弟的事情,失眠了两个晚上。又看到视频电话里,我妈忧心忡忡的脸。我为此感到内心不安,鼻子微微泛酸,但也似乎无可奈何。
我是一个知道心疼爸妈的孩子,但也确实做出了很多让他们操心的决定。即便我们两代人试图互相理解,但也总归有岁月的鸿沟横跨其间。我们想要过的生活,和爸妈期待我们过的生活,总难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我期待我能快乐的同时,爸妈也能快乐。
第三,对未来和未知的恐惧。
人生有了既定的轨道,会觉得厌恶和无聊。脱离轨道去冒险,又缺乏势如破竹大胆向前的勇气。可能是性格保守的原因吧,不喜欢做风险太大的投资,可是奈何内心里又对自由有着一腔热血。
未知,是自由的馈赠,也是自由的代价。
综合这三点,我们需要做的是:放弃世俗的评判,平衡亲人的期待,勇敢地做出选择,并最终期待获得内心的平和。
每一条单列出来,都是很难的。
我忽然懂得了,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到寺庙里去,想要内心平和的生活,是普通人很难达成的奢望。
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在短暂的余生中,真正快乐地生活。
今日作者:阿鹿先生,自由撰稿人。用我喜欢的方式,过完这一生。微博@迷路的鹿先生,公众号:阿鹿先生(ialu2016)
往期推荐:上班以后,好像没有心力写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