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2024年世界地球日,主题为“全球战塑"。在此背景下,Eco-Environmental & Health(EEH)期刊也已设立专刊(微塑料:从污染到解决之道),旨在为研广大环境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启发创新的平台,推动解决我国环境中微塑料污染问题。
本文为EEH微塑料特刊(微塑料:从污染到解决之道)推出的一期微塑料领域科普类推文,首先系统阐述了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微塑料来源、传播及降解等过程,呼吁公众重视微塑料污染问题,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其次本文在大气、水体、生物体、海洋和土壤五类介质中分类重点论述了微塑料的来源、形态、分布、毒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过程,希望我们能从减少塑料使用、加强塑料废弃物管理到支持环境保护行动,每一个人都能积极为减少微塑料污染贡献一份力量!
微塑料是指那些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是一种造成污染的主要载体。它们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一切可以接触到的介质,水、土壤和空气。这些微小的颗粒难以降解,对污染物有较强的荷载作用并且极易被环境中的生物体吸收,通过食物链的循环又聚集在人体中,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在2016年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被视作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衰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
水中的微塑料源自各种日常用品,如塑料包装、化妆品、洗衣服的物料等等,它们通过雨水径流、废水排放等途径进入河流和湖泊。微塑料在水中被水生生物摄入,进而影响食物链的每个阶层。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吸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增加它们对生物体的毒性。海洋是微塑料的最终归宿之一。这里的微塑料来自河流输送、旅游活动、渔业等。海洋生物,如鱼类、海龟、甚至是深海生物,都可能摄入这些微塑料。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鱼类,再到人类餐桌上的海鲜,微塑料都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和积累。这不仅影响动物健康,也可能对人类造成长期健康风险。
同时,微塑料可以通过风力传播,从而跨越广阔的地理区域。城市尘埃、车辆磨损和合成纤维的风化都是微塑料进入大气的途径。这些微塑料颗粒可以被人类和动物吸入,对呼吸系统造成潜在风险。
在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包括塑料垃圾的分解、农业生活中使用的塑料薄膜、以及城市固体废物处理。这些微塑料可以影响土壤结构,干扰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生物的活动。长期积累还可能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水分管理。
微塑料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和行动。减少塑料使用,参与环保活动,我们可以共同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出一份力。
苏佩东、崔婷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微塑料已在世界范围内的海洋环境、地表水系统(湖泊、河流等)、陆地系统(土壤、污泥等)和空气粉尘中被广泛检出,比起前两者的关注度,大气中的微塑料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实际上,大气中的微塑料是对人体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类,其可通过人类的呼吸作用可被直接吸入到体内。因此了解大气中的微塑料来源、形态、分布、毒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
大气中的微塑料来源多样。塑料垃圾的风化和分解会释放微小颗粒,这些颗粒随着风被扬起并进入大气中。其次,洗涤衣物时,洗衣机释放的微塑料纤维也成为大气中的一部分。此外,车辆排放和道路磨损也会释放微塑料颗粒,进入大气层。大气中的微塑料呈现多种形态,主要包括颗粒、纤维和薄膜。这些微塑料颗粒尺寸微小,通常在5微米至1毫米之间,难以被肉眼观察,但它们却无处不在,悄无声息地漂浮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微塑料在大气中广泛分布,尤其在城市和工业区域周围更为集中。研究显示,大气中的微塑料甚至可以通过风力传播,被输送到远离源头的地区,影响遥远的生态系统。
微塑料对环境和生物体产生的毒性影响备受关注。它们有着吸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能力,一旦被吸入或摄入,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炎症反应、细胞毒性等。并且由于微塑料颗粒对污染物质的荷载性能强,所以还可能携带一些有害物质,加强其毒性。大气中的微塑料不仅令人担忧,更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采取行动减少塑料污染。从减少塑料使用、垃圾分类到支持环保行动,每一个举措都能为清洁的大气和健康的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苏佩东、崔婷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最近几年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在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还被列为重大全球环境问题之一。我们已经知道在水、土壤和大气等各个介质中均含有微塑料,但生物体中的微塑料以及其在各级生物中的积累过程却鲜为人知。今天,我们将深入探究生物体中微塑料的来源、形态、分布、毒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体中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环境中的塑料污染物。如海洋中塑料垃圾在海水中被逐渐分解,释放出微小的塑料颗粒,被水生生物误食或吸入。或是塑料垃圾被填埋和丢弃之后风化和分解释放微小颗粒,土壤中的塑料颗粒通过植物的根系进入到植物体内。这些微塑料都有可能通过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入人体中,从而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生物体中的微塑料呈现出多种形态,主要包括颗粒、纤维和片状。这些微塑料颗粒尺寸微小,通常在纳米至微米级别,研究显示,微塑料颗粒大于150微米时不会被人体吸收,而处于纳米级的微塑料则会被肠胃吸收。微塑料广泛分布于生物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中,如肠道、肌肉、血液等。研究显示,微塑料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中传递,进入更高级别的生物体内,扩大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范围。
微塑料具有吸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能力,还可能吸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一旦微塑料颗粒被被生物体摄入,可能导致细胞毒性、免疫系统紊乱等健康问题。此外,微塑料颗粒还可能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能力和行为表现。因此微塑料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影响备受关注。
生物体中的微塑料问题迫在眉睫,它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吃的每一口食物,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有可能含有微塑料,不仅危害着我们的环境更有可能影响到我们的身体,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减轻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从减少塑料使用、加强塑料废弃物管理到支持环境保护行动,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减少微塑料污染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携手共建清洁的环境,为未来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苏佩东、崔婷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又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每年约有800万吨耐用持久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它们最终成为海洋环境中的碎片,估计海上漂浮的塑料垃圾超过5万亿件,重达25万吨。尽管海岸带茂密的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蓝碳植被可在一定程度上拦截微塑料污染,目前微塑料仍已遍布全球海洋。从近海到大洋,从极地到深渊,它们广泛存在于海水、沉积物、海滩、生物介质内。即使在看似与世隔绝的地球最深渊——海底10909米,科学家也发现了极其不愿意见到的塑料垃圾。据研究,马里亚纳海沟底层海水中,微塑料含量为2.06-13.51个/L,比开放大洋表层及次表层水中微塑料含量高出数倍。海洋生物,从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到巨大的蓝鲸,都会摄取此类颗粒。在北太平洋环流海区,漂浮微塑料与浮游动物的比例为6 : 1;在一些开阔海域,微塑料与浮游生物的比例甚至可以高达30 : 1。微塑料珠沿食物链进行生物富集,最终回到了人类餐桌上。
文案:肖溪-浙江大学
视频:苏佩东、崔婷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近年来,微塑料对土壤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统计,我国农田土壤中塑料颗粒浓度7100~42960个/kg(平均18760个/kg),其中0.05~1mm粒径的微塑料占95%,主要微塑料类型为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等。微塑料主要通过地膜降解、有机肥施用、污水灌溉和塑料垃圾填埋等途径进入土壤,其在土壤中的迁移会受到生物扰动(如:植物生长、动物代谢和微生物降解等)、土壤特征(如土壤孔隙度)以及耕作方式等的影响。随着微塑料在土壤中的累积和降解,它也会改变土壤结构、养分以及微生物群落,最终影响土壤健康和和动植物的生长。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加重,微塑料可以通过饮水、食物摄取以及空气吸入等途径在人体中聚集,长期累积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总之,土壤微塑料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文案:李成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视频:苏佩东、崔婷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随着人类生活范围逐渐扩大,地球资源负担也日益加重。经过专业人员的不断探索和研究,终于锁定了环境中的水体污染的杀手之一——微塑料。
微塑料是粒径小于等于5 毫米的塑料碎片。微塑料在水体中是一种动态系统,其大小随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以及环境中的微生物而变化,广泛存在于各种水体环境中,从表层河流、海水、海床,到河湖沉积物和海滩,甚至在最偏远的极地冰川和深海沉积物中也有其踪迹并在水体中的分布并非均匀,而是随着水层深度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在水体中,微塑料的迁移转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水流速度、水体温度、pH值、盐度等环境因素都会对微塑料的迁移和转化产生影响。此外,微塑料自身的性质,如尺寸、形状、密度和表面电荷等,也会决定其在水体中的迁移方式和速率。在迁移过程中,微塑料还可能经历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如吸附、解吸、光降解、生物降解等。这些过程会导致微塑料的性质和数量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其在水体中的分布和归宿。
微塑料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其携带的有害化学物质以及自身对生物体的物理损伤。微塑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吸附或吸收各种有毒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这些有害物质在微塑料进入水体后会随之释放,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此外,微塑料的微小尺寸使其容易被水生生物误食,进而在生物体内积累。这些微塑料颗粒在生物体内可能引发各种异常细胞活动,如细胞增生、变性、凋亡等,对生物体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微塑料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微塑料可以直接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微塑料颗粒在生物体内的降解也是重要的转化途径之一。微塑料在人体内聚集后发生降解时,化学物质随之浸出可能对人体有一定的健康影响。其中,有研究表明长时间处于微塑料环境会改变人类肺部的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损害肺细胞,并增加其对肺部疾病的易感性。同时会直接导致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代谢紊乱、免疫反应、炎症。微塑料进入循环系统后可能影响血小板的与红细胞的健康,也有可能导致人类血栓形成。因此,微塑料的环境影响具有全球性和长期性,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同时,微塑料还会增加水体的浊度,影响光线的穿透性,从而影响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微塑料的迁移一般是与食物链方向一致,由低等浮游动植物吸附然后水中动物捕食最终由人类食用水产品进入身体,但生活中人类的生命活动也有许多行为会使微塑料排迁移入水,最简单的洗涤衣物,每次洗涤将会带走尼龙织物表面大部分微塑料,再经过城市用水净化,一部分的水再次流入河流,被人类食用水产品吸收。这些看似没有污染水环境的活动却是微塑料迁移的重要原因。因此,微塑料的环境影响具有全球性和长期性,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水体中的微塑料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挑战。其在水体中的赋存状态、来源以及对水生生态系统和饮用水安全的影响都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未来,我们应加强微塑料污染的监测与评估,深入了解其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同时,我们还应积极探索有效的微塑料治理技术和方法,以减少其在水体中的积累和扩散,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在此过程中,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整合环境科学、生态学、毒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共同应对微塑料污染这一全球性环境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微塑料污染,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文案:达舒瑜、徐海明-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视频:苏佩东、崔婷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达舒瑜、徐海明-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