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ple全球首场个展亮相德基艺术博物馆

文化   2024-11-15 11:08   上海  

博物馆头条按:2021年,数字艺术领域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NFT数字艺术品《每一天:前5000天》在拍卖中以惊人的6900多万美元成交,轰动全球艺术领域,掀起数字艺术品交易热潮,创作该艺术品的艺术家Beeple展示了数字艺术的无限可能。













11月14日,国际知名数字艺术家Beeple(Mike Winkelmann)的全球首场个人大展“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德基艺术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
此次展览集中呈现Beeple艺术生涯中最瞩目的作品,包括《每一天》《人类一号》《S.2122》以及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全新作品《指数生长》等,系统而全面地回顾Beeple的艺术生涯,邀请观众以沉浸的方式,探索Beeple艺术实践中的多个维度,了解其对于数字艺术及当代艺术史发展所提出的诘问及带来的深远影响。

展览开幕:
艺术的未来通向何处?


"Becoming Future未来生成"

开幕对谈


Beeple全球首场个展开幕对谈“Becoming Future未来生成”于11月13日上午举办。

除了艺术家Beeple,此次展览的艺术顾问、知名策展人、艺评家兼艺术史学家、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之外,三位此前策划过Beeple作品展出、并对其进行过深度研究梳理的权威学者也受邀来到对谈现场——包括著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史学家、瑞士FHNW大学教授、曾任里沃利城堡当代美术馆馆长、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艺术总监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吉耶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香港M+博物馆策展人、香港城市大学讲师张俊杰(Sunny Chueng),前水晶桥美术馆策展人、现任杜克大学纳舍尔艺术博物馆当代策展人舒莎·罗德里格斯(Xuxa Rodríguez)。资深艺术媒体人、出版人曹丹担任本次对谈主持。

曹丹首先介绍“未来生成”的时代背景。区别于传统固定的身份、静态的存在观念,“生成”一词代表着一种动态的、流动的存在观。如今随着数字艺术的涌现,不断拓展我们对于艺术的定义和边界,使得艺术史上的“观看”行为逐渐成为了流动而开放的多感官体验。

随后五位对谈嘉宾共同围绕“人造与有机体”“Beeple创作故事”“艺术机构的数字艺术收藏”“社会雕塑和公共参与”4个核心议题展开对谈。

Beeple针对展览主题中“人造”一词分享了自己的灵感,与其他嘉宾共同回顾了过往合作的经历,回溯自己艺术生涯创作理念和实践的变迁历程。

Hans针对Beeple的动态雕塑中“有机体”的概念展开论述,探讨了数字艺术对于介入社会空间、当下公共议题的更多可能性。

Carolyn表示Beeple的作品“如镜子般反映当下时代”,并结合注意力经济,从社会雕塑的层面针对Beeple 的创作展开解读。

张俊杰分享了数字艺术在更广义的互动性文化中的可能性,并通过游戏、生成性工具、世界建构的角度进行阐述。

Xuxa聚焦于未来,表达了她所设想的、数字艺术发展对于未来的影响,包括对于社会的公共影响,以及数字艺术创新对社会带来的启迪。


          开幕仪式


展览开幕当日下午,在省市相关领导、艺术界人士、媒体及企业代表等嘉宾的共同见证之下,“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展览开幕仪式顺利举办。

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于开幕仪式现场致辞,介绍了本次展览及艺术家,回顾了自2017年开始至今德基艺术博物馆对于数字艺术的关注与研究历程,阐述此次展览及“DIGIVERSE引力计划”的馆方愿景。此次展览的艺术顾问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和艺术家Beeple分别致辞,强调展览的“环形”特质和传承意义,表达对南京的喜爱及通过引力计划发掘培养新人的期待。


展览现场:
作品中的多元、创新与永恒



“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展览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数字考古”针对Beeple的早期创作展开探究,回溯其从最早的“涂鸦式”手绘,到随着技术发展,进一步展开的叙事性影像、海报、设计、音乐、器乐视频和电影等多元的艺术实践。

展览的第二单元“每一天”置身于一个由近5米高、20米长的巨形屏幕与镜面环绕的场域,屏幕中不断播放着Beeple所创作的《每一天》系列的精选作品——自2007年开始,Beeple每天都会创作一件全新的艺术作品,迄今已经创作超过6000件并且还在不断增加,《每一天》系列由此生成。每一天的创作都是捕捉当下时代精神的视觉日记,亦是艺术家对于自身技能和想象力界限的不断突破。
Beeple在创作中所探讨的议题深受快速变化的时代、人性与技术之间常常令人困惑的交集的影响,他通过前沿的创作工具生成自身特有的艺术表达,对于每一个当下展开积极回应。在展览的第三单元,被命名为“Welcome To 2122”的未来板块中,来自《每一天》系列的十幅作品以“油画+屏幕”的方式对照呈现,展示了技术发展带来的艺术观看方式的变迁,亦通过油画的形式促使观众驻足,对于作品背后值得全人类关注的重要议题展开思考。
Human One《人类一号》Beeple,2021年作
S.2122,Beeple,2023年作
《指数生长》《人类一号》《S.2122》作为Beeple最具代表性的动态雕塑创作,分别矗立于展厅的三个单元,通过这些自主旋转的雕塑作品,Beeple持续地、实时地表达了自己对当前科技迭代背景下人类社会、技术与未知的未来之间的深刻见解。
在展厅的最后章节“DIGIVERSE引力计划”中,经由邀约和征集甄选出的卓越作品于此呈现,亦面向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传媒学院等院校的在校学生展开定向征集,汇集并展示这些数字艺术新生力量的优秀创作。

浪潮迭起:
南京与数字艺术的新碰撞



随着Beeple在展厅中进行现场创作,展览开幕的气氛被推向高潮——通过大屏幕投屏直播,现场每个人都见证了Beeple《每一天》系列的第6406件作品,在2024年11月13日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既是一场关于数字艺术“生长”过程的完整呈现,更是一次轰动网络的艺术表演。

Beeple现场创作的艺术品

早在2022年,Beeple在与德基艺术博物馆讨论全球首场个展事宜之时,就表达了他到访南京的意愿。2023年9月9日,Beeple第一次到访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古都并参观了德基艺术博物馆,他感慨于南京生态、文化、历史、科技的多元融合,因此创作了作品《Nanjing》。通过此次全球首场个展的举办,Beeple与南京有了更长时间的“亲密接触”,他将对这座城市的感悟融合进了《每一天》系列创作中,用他独特的艺术语言诉说着“在南京”的“每一天”。
S.2122,Beeple,2023年作
南京始终走在城市创新发展的最前沿。从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到中国首座“中国软件名城”,新质生产力为这座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新技术产业于此孵化、聚集、共生。

数智化浪潮下,艺术、博物馆与数字的联系愈发紧密。博物馆不仅是传统文物的守护者,也为数字艺术创新展示与交流提供了平台。通过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式装置,博物馆能够以新颖、沉浸式的方式呈现数字艺术作品,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观赏体验。同时,数字艺术也为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形式及教育功能注入新活力,促进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拓宽艺术表达边界,使博物馆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需求与审美。

博物馆作为艺术的殿堂,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数字艺术,共同书写着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篇章。聆听“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在数字艺术的浩瀚宇宙中,开启一场关于人类、自然、技术与艺术的深刻对话,共同探索艺术更加开放、多元的未来图景。














来源:德基艺术博物馆

编辑:孙凯莉

监制:博物馆头条



博物馆头条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直属国家文物局,指导“博物馆头条”发布博物馆行业发展研究成果与“中博热搜榜”系列数据调研榜单;行业内刊《全国博物馆周报》编辑中心;以专业视野链接全球博物馆,以数据视角赋能博物馆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