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眼科学术平台特约授权中国眼科网信息平台发布
原发性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doi: 10.12419/24010302
王宇珊1 综述,郑晓汾2 审校
(1. 山西医科大学,太原 030001;2. 山西省眼科医院,太原030002)
文章亮点
1. 关键发现
• 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炎症反应、表观遗传学机制以及基因突变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发展。
2. 已知与发现
• 目前已知翼状胬肉发病机制涉及紫外线辐射、氧化应激、细胞增殖和凋亡、细胞外基质重塑及炎症免疫调节等多个因素。紫外线可能直接损伤角膜干细胞,引起敏感性和氧化应激增加,导致相关症状。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失衡亦为关键环节。虽然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理解尚不全面,未来的研究有望揭示更多细节以助于防治策略的制定。
3. 意义与改变
• 研究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成因,进而指导临床治疗。针对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如氧化应激、炎症、细胞凋亡等进行干预,可能有助于控制疾病的进程。同时,通过研究发病机制,可以寻找到可能的生物标志物,这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 要
原发性翼状胬肉是一种上皮下生长的非肿瘤性变性组织,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紫外线照射有关,然而,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显示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息息相关。病毒感染、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抑癌基因失活、DNA 甲基化等因素已被证实与翼状胬肉发病机制有关。此外,凋亡和增殖蛋白的失衡、细胞外基质调节剂和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等因素也都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均可能导致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异常,进而诱发翼状胬肉的形成。然而,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发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中笔者就当前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进行评述,深入探究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及不同相关因素在原发性翼状胬肉发病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了解不同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依据,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高生活质量。
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全文链接
https://journal.gzzoc.com/Ykxb/Journal/ArticleShow.aspx?AID=4088
引用本文:王宇珊, 郑晓汾. 原发性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眼科学报, 2024 , 39(1) : 53-62 . doi :10.12419/24010302
Cite this article as: WANG Yushan, ZHENG Xiaofen.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primary pterygium[J]. Yan Ke Xue Bao, 2024,39(1): 53-62. doi: 10.12419/24010302
关于期刊
关注期刊公众号
眼科学术平台
《眼科学报》中文版(月刊,ISSN:1000-4432;CN:44-1119/R)及英文版《Eye Science》(季刊,ISSN:3005-9984;e-ISSN:3005-9992)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出版及发行的国际医学学术期刊。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担任主编,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臻臻教授担任执行主编。
《眼科学报》致力推动全球眼科与多学科联合创新眼病防治策略,相关领域包括但不仅限于眼科基础与临床研究、眼病创新治疗与转化应用、眼科流行病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眼科学报》中文版收录于Chemical Abstract(CA)、ICI Journals Master List(哥白尼精选期刊数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示范单位。
英文版《Eye Science》汇聚全球眼科前沿研究,构建国际领先的学术交流平台,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项目”,为国际医学学术组织——亚非眼科学会(AACO)官方期刊。
稿件处理周期
初审: 3天
同行评议: 2周
在线出版: 稿件被接受后1周内
正式出版: 稿件被接受后1~3个月内。论著文章将优先出版。
投稿网站:https://journal.gzzoc.com
邮箱:ykxb@gzzoc.com
编辑部电话:020-62876237
本刊实行双盲审稿,对录用文章免费发表,不收取作者任何费用。
值班审核:CQY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