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从来没有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但是求而不得的时候,思想一度消沉,就去酒精里麻醉,就到神仙那里寻找安慰。
李白写了一组拟古诗歌,一共十二首,就是他各种思想的汇聚。他一生经过赐金放还、流放夜郎等两个最大的挫折,最后深感荣华富贵的虚幻。
《拟古十二首·其九》李白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上面这一首诗就是组诗里的第九首,主要思想就是感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功名富贵如浮云,不值得珍惜。
首联“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表达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生死观。生和死是平常事,不必害怕,不必大惊小怪。
活着的人就像日夜忙碌的行人,就像过客,死去的人仿佛是投向归宿之地,是回到了老家,是一去不复返的归客。
人生就是在走一条不归路,义无反顾,走到永恒和宁静之中。李白借道家思想,来减轻自己失意时的压力。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运用比喻表达生命的公平。人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广阔的天地就是旅舍,它把这些路人一批一批地迎来送往。
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都在同一个天地之中。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最后都得化为尘土。这种相同的归宿,体现了造物主的公平。
人们只是借宿暂住在旅店里,因此更要加倍地珍惜,利用好这短暂的时光。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运用典故说明世事沧桑时间不等人。月宫是神仙之所,尽管有月兔捣药呵护,嫦娥可以长生不老,但仍然感到冷清寂寞。
扶桑是神话传说中海上仙山上的高大雄伟的树木,但时间久远了,它也会老去,也会干裂枯萎成一堆柴薪,最大的用处也只能生火。
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永恒,最终都会消亡。月里嫦娥也好,扶桑神木也好,虽然一时显赫,但终将成为过去。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运用拟人手法强调生命的脆弱。生命消逝以后与泥土为伴,寂静无声,再也无法感知生前的毁誉荣辱。
松树傲霜斗雪,郁郁青青,这是它的自然属性。它并没有知觉,它不会知道冬天和夏天,更不会感谢春天的哺育。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抒发情感结束全诗。这首诗运用神话典故,采取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揭示出封建浮荣的虚幻。
诗歌告诫人们,在大自然面前人的生命非常短暂,就是一个过客,不要被世俗的名利所束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看淡荣辱和生老病死。
李白这首诗富有哲理性,特别是天地一逆旅、生者为过客等名句,更是令人深思。
从前我在阅读苏轼诗歌时,常常被他的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所打动。原来这并不是苏东坡的独创,他也是从李白这里借鉴来的。
《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只是苏轼把逆旅、行人用在了诗歌末尾,用来总结全诗。这样和李白的诗歌比起来,仿佛显得更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