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青荷
我们常常提起陶渊明,喜欢他的诗,喜欢他的菊花,喜欢他的酒和桃源,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我们的一个精神偶像,是很多人敬爱和崇拜的对象。
在他的生活里,不需要琼楼玉宇来装点,也不需要功名利禄来点缀,他就生活在山水田园中,在平淡的日子里,赋诗饮酒,独品清欢。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所传达的那一份飘然出尘,删繁就简的生活态度到今天仍能给我们带来启迪。
诗和远方是我们人人向往的人生境界,但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跟陶渊明一样,因为在他隐居生活安然度日的背后,是他所坦然接受的贫困生活。
陶渊明29岁时迈入仕途,40岁时辞掉彭州县令,以一篇《归去来兮辞》,作为他正式隐居生活的宣言,从此彻底告别官场,过上了田园生活。
成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同时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十年之间他在官场几进几出,一颗心摇摆于仕与耕之间,最终遵从内心决定归隐,那时,他一定也预想过今后的生活,离不开贫寒二字。
最初的隐居的生活确实很快乐,是这样子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渐渐的,他的笔下多了一些饥寒交迫,变成了“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忍饥挨饿成了家常便饭,酒壶倒不出一滴酒,灶台看不见一缕烟。
并且这种贫困随着年龄的老去,身体的衰弱和病痛的缠身越来越严重,变成“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本来就不是农民出身不善农事的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每天早出晚归收获也不多,要是遇上灾荒的年景,收成就更加少得可怜。
有时候为了吃上一口饭,陶渊明不得不跟乡邻乞讨,“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开口乞食,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
但即使是这样,他仍然保持着他的孤傲和高洁,他可以向邻居或朋友寻求帮助,但决不向府衙之人低头。
有一年江州刺史檀道济慕名来访,给他送来酒肉,劝他出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陶渊明当时虽然很穷,还有重病在身,但他依然拒绝檀道济的资助,只因为他们俩话不投机,不是一路人。
在陶渊明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不自在,为了守护心灵的自由,他宁愿与贫穷对峙。
走过漫长的人生路,他明白世事无常,也明白人生如梦,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物质的丰盛,而来自内心的通透和清欢。
试问世间有几人能做到陶渊明这样的人生境界呢,这也是我们真正崇拜他的原因。
接下来分享他的一首五言古诗《神释》,这首诗可以看作陶渊明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的总结,诗作有点长,分成两小节来做简译: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善恶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生长规律,造物主不会对谁有所偏爱,“天、地、人”并称为三才,每个人都独立存在,外貌形体有所不同,但又相互依存,所以,在此我想说几句。
上古时期的三皇被称为大圣人,但是你看他如今身在何处呢?据说彭祖活了800多岁,但最终还是远离了红尘。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看这世间的男女老少,不论出身贵贱,不论聪明还是愚笨,最后都将归于黄土,喝酒或许能让人暂时忘记忧愁,但是它也容易伤害身体,影响人的寿命。
有些人喜欢求名求利,以求让自己声名永存于世,但是人走茶凉,又有几个人还会记得你呢?
与其纠结这些,不如随着命运的起伏,过顺其自然的生活,不悲亦不喜,从容淡然、行云流水地过完这一生。
对于陶渊明而言,他不慕荣华,也不求扬名于世,生命来去如尘,他只想过简简单单的生活。
春夏秋冬,花间篱下,可以独酌,可以抚琴,可以写诗,与三两好友,把盏茅舍,以诗相和,就是人间最大的乐事。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愿我们每个人行走在红尘,都有一颗从容平和的心。
END
文 / 青荷闲潭原创
图 /青荷闲潭原创,请勿商用!
进我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把我设为星标
更快收到我的消息推送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