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绵延,乡村锦绣。
这里,自然山水步步成景,古寨炊烟如诗如画;这里,人文风情底蕴深厚,特色民俗灿若繁星。
一条连英路,穿山越岭,跨河过坝,将粤北风光串珠成链,点亮了“绿水青山”,绘就了“诗和远方”。
这条“三百里长廊”所过之处,田园、群山、溪流、修竹......奇景延绵,惊艳时光。我们沿着连英高速,探访属地特色农文旅资源,特推出“来粤北 叹世界”合集,打造学非遗、品果香、游山水三大旅游“王炸”组合,添彩“百千万工程”。
一砖一瓦 一草一木 一餐一碟
或多或少展示着
独属一个地区的记忆
本期
我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
追寻那些用时间沉淀的美好
触摸“镇”兴的脉搏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是英德市民间一项特色手工技艺,主要分布于英德望埠镇等地。
英石假山盆景主要以英石为构件。英石,是中国四大园林名石之一,在长期自然风化、剥落的作用下形成,具有“皱、瘦、漏、透”的特点,其开发、赏玩、制作历史已有近千年。
传统英石假山盆景擅长鉴石用料,景观构思、景物造型极具匠心,咫尺见方的空间内可构造出峰、峦、岭、峡、崖、壑、岛、矶、嶂、岫、岑、渚等景物的逼真形态,集山水画、赏石、诗词、书法等文化元素于一体,呈现出意态万千的立体浓缩景观,极富观赏和收藏价值,被喻为“立体的画 无声的诗”。
2008年6月,英石假山盆景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闹花灯
闹花灯是流行于英德市沙口镇清溪、红峰等村的传统民俗舞蹈,据传由明代客家人从中原迁居此地时带来,以清溪村最具代表性,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其主要道具包括大、小六角形花灯各两盏,仿车一架,软边纸扇两把,柔软手帕两条。花灯为六角形,用竹篾扎成,分内外两层,内层用纱纸糊裱,外层用五花纸糊贴,内放可旋转的油灯,大、小花灯做法相同,精巧美观。
舞蹈展现财主家母女贺新年时出门看热闹的情境,在幽默风趣的氛围中演绎了穷人戏弄财主的故事。动作既有北方秧歌的热烈奔放,又融入了粤北采茶舞的柔和细腻。伴奏以管弦乐为主,乐器有笛子、三弦、二胡等,具有浓郁的粤北采茶小调风格。
清溪闹花灯一般从大年三十年夜饭后开始,延续到元宵节。当前,闹花灯经现代解构再创作后被搬上舞台,更加贴近群众观赏喜好,多次在大型文艺汇演中获奖。2007年,该民俗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擂茶粥制作技艺
作为古老茶区,英德在唐朝时已建有“煮茗台”,后演变出独具特色的“擂茶粥”,经久不衰。
制作“擂茶粥”离不开擂盆和擂棍这两件工具。前者是碗盆状特制陶器,口大底平窄;后者可选用山茶树、山苍树、乌楸树、鸡屎果树等可食杂木,茶杯大小,下端刨圆,便于擂转。
擂茶粥便是用擂盆、擂棍将山茶叶磨成粉末状,再用冷开水、花生油调制成浆,后加入白粥制作而成。
它是英德农村的传统名点,醇香顺滑,受众广泛,具有清热解暑、提神生津、促进消化等功效。“长相兀突,味道佳美”,“碗碗生津,匙匙养神”,是对其最恰当的描述。
2018年,擂茶粥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德红茶制作技艺
英德红茶制作技艺历经代代匠心传承,日臻精湛,包括采摘、萎凋、揉切、发酵、烘干、复制、精选等多道工序。成品红茶外形紧结重实,乌润细嫩,金毫显露,香气浓郁,滋味鲜爽浓强,汤色红艳明亮,叶底嫩匀红亮,获评“世界高香红茶”,誉满全球。
而英红九号是英德红茶中的极品,被茶界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红茶品种之一,极受国内外市场欢迎,已成为走亲访友的赠礼“潮品”“爆款”。2018年,英德红茶制作技艺同样入选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龙豆腐技艺
配上不同做法,其风味也不尽相同,蒸、炸、煎、炖、酿均可,令人回味无穷。2009年,九龙豆腐被列入清远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英德腐竹制作技艺
腐竹制作技艺是英德一项独特的手工加工传统技艺,由于加工独到、经验丰富、工艺环保而久负盛名,是当地餐桌上招待亲朋来宾的一道佳肴,令不少珠三角食客慕名而来,成为极受欢迎的手信之一。
它采用本地黄豆和优质山泉水制作而成,成品色泽黄白、豆香浓郁、嫩滑鲜甜、别具风味。2019年,英德腐竹制作技艺被列入清远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过去的,更是现在和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