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七个地下有限空间救援操法
二、地下有限空间救援技术操作规程
三、有限空间救援安全管控
四、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安全施救指南
五、有毒有害气体基础知识
六、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典型案例
消防梯救援技术操作规程(使用拉梯、单杠梯救援)
救援三脚架救援技术操作规程(使用移动供气源救援)
消防梯救援技术操作规程(使用拉梯、单杠梯救援)
救生软梯救援技术操作规程
绳索系统救援技术操作规程
侦检警戒技术操作规程
通风置换技术操作规程
科目一:救援三脚架救援技术操作规程
听到“出列”的口令,7名消防员答“是”,并跑步至器材线处成立正姿势。
听到“准备器材”的口令,消防员检查个人防护装备,作业人员穿戴全身吊带,佩戴空(氧)气呼吸器(可不戴面罩),安全员做好防坠保护后,佩戴空(氧)气呼吸器面罩,携带气体探测仪行进至开口部位对井口、井壁、气体等进行先期检查。1、2、3号员检查救援三脚架及其附件,4、5号员检查静力绳、安全钩、锚点附件等,6号员检查绳索护垫,做好操作准备。
听到“开始”的口令,1、2、3号员在器材线处架设救援三脚架,3号员在其顶部安装滑轮,1、2号员在救援三脚架支腿安装绞盘,并与顶部滑轮构成三脚架提升系统;救援作业组调整脚链和支腿高度并固定后,将整个系统移至开口部位适当位置,用短绳做好固定。
4、5号员在适当位置设置2处锚点,利用扁带缠绕后连接安全钩,静力绳一端通过安全钩制作“意大利半扣”(或其他止坠器材),另一端制作腰结或双股8字结,连接安全钩,建立绳索保护系统,分别对1、2号员实施保护。
6号员用绳索护垫对开口部位实施保护,并协助3号员稳固救援三脚架系统。
1、2号员佩戴空(氧)气呼吸器面罩,做好下井前准备,3号员掌控绞盘。
安全员对救援三脚架系统的稳固性、安全性进行检查,并对1、2号员个人防护装备进行检查登记。
1号员携带安全吊带、牵引绳(含安全钩),利用救援三脚架系统下降至井底,2号员同法下井,为被困者穿戴安全吊带,连接钢丝绳安全钩和井下牵引绳后,发出提升信号。提升过程中1、2号员在井底利用牵引绳控制被困者姿势。
3号员操控绞盘平稳提升被困者,上升出地面开口部位后,6号员、安全员将被困者平移至地面。
3号员利用绞盘将1、2号员依次提升至地面,4、5号员做好绳索保护。
操作完成后,6号员举手示意喊“好”。
听到“收操”的口令后,消防员迅速将器材恢复原位,并在器材线处成立正姿势。
听到“入列”的口令后,消防员跑步入列。
(二)锚点设置应牢固、可靠,可利用地形地物制作锚点。
(三)提升和保护系统连接部件必须安全稳固,不得脱落。
(四)保护绳、牵引绳应相对分开设置,操作中防止缠绕。
(五)1、2号员上下井必须采用钢丝绳和保护绳双绳保护,3号员操控绞盘提升与下降过程要平稳。
(六)4、5号员进行绳索保护时,采用腰部或肩部保护方式,并与开口部位保持适当距离。
(七)作业过程中应明确通信联络方式(绳语、呼救器、骨传导通信装备等),保持通信畅通等。
一、训练目的
通过训练使救援人员熟练掌握利用救援三脚架、绳索、移动供气源等器材,进入地下有限空间,将被困者安全、迅速救出的操作方法。
听到“出列”的口令,7名消防员答“是”,并跑步至器材线处成立正姿势。
听到“准备器材”的口令,消防员检查个人防护装备,作业人员穿戴全身吊带,佩戴空(氧)气呼吸器(可不戴面罩),1、2、3号员检查救援三脚架及其附件,4、5号员检查静力绳、安全钩、锚点附件等,6号员检查移动供气源和绳索护垫,做好操作准备。安全员佩戴空(氧)气呼吸器面罩,携带气体探测仪,做好防坠保护措施,行进至开口部位对井口、井壁等进行先期检查。
听到“开始”的口令,1、2、3号员在器材线处架设救援三脚架,3号员在其顶部安装滑轮,1、2号员在救援三脚架支腿安装绞盘,并与顶部滑轮构成三脚架提升系统;救援作业组调整脚链和支腿高度并固定后,将整个系统移至开口部位适当位置。
6号员将移动供气源推至开口部位附近位置,用绳索护垫对开口部位实施保护,并协助3号员稳固救援三脚架系统。
4、5号员在适当位置设置2处锚点,利用扁带缠绕后连接安全钩,静力绳一端通过安全钩制作“意大利半扣”(或其他止坠器材),另一端制作腰结或双股8字结,连接安全钩,建立绳索保护系统,分别对1、2号员实施保护。
1、2号员分别连接移动供气源面罩和供气管线(或腰带供气系统)并固定,佩戴面罩做好下井作业准备。6号员操作移动供气源,收放供气管线。
安全员对移动供气源、救援三脚架系统的稳固性、安全性进行检查,并对1、2号员个人防护装备进行检查登记。
1号员携带安全吊带、牵引绳(含安全钩),利用救援三脚架系统下降至井底,2号员同法下井,为被困者穿戴安全吊带,连接钢丝绳安全钩和井下牵引绳后,发出提升信号。提升过程中1、2号员在井底利用牵引绳控制被困者姿势。
3号员操控绞盘平稳提升被困者,上升出地面开口部位后,6号员、安全员将被困者平移至地面。
3号员利用绞盘将1、2号员依次提升至地面,4、5号员做好绳索保护。
操作完成后,6号员举手示意喊“好”。
听到“收操”的口令后,消防员迅速将器材恢复原位,并在器材线处成立正姿势。
听到“入列”的口令后,消防员跑步入列。
1号员连接移动供气源面罩和供气管线(或腰带供气系统)并固定,佩戴面罩做好下井作业准备。2号员佩戴空(氧)气呼吸器面罩,做好下井作业准备。6号员操作移动供气源,收放供气管线。
安全员对移动供气源、救援三脚架系统的稳固性、安全性进行检查,并对1、2号员个人防护装备进行检查登记。
1号员携带安全吊带、牵引绳(含安全钩),利用救援三脚架系统下降至井底,为被困者穿戴安全吊带,连接钢丝绳安全钩和井下牵引绳后,发出提升信号。提升过程中1号员在井底利用牵引绳控制被困者姿势。2号员在井上预备,做好随时下井作业准备。
3号员操控绞盘平稳提升被困者,上升出地面开口部位后,2号员、安全员将被困者平移至地面。
3号员利用绞盘将1号员提升至地面,4、5号员做好绳索保护。
操作完成后,6号员举手示意喊“好”。
听到“收操”的口令后,消防员迅速将器材恢复原位,并在器材线处成立正姿势。
听到“入列”的口令后,消防员跑步入列。
四、操作要求
(二)锚点设置应牢固、可靠,可利用地形地物制作锚点。
(三)提升和保护系统连接部件必须安全稳固,不得脱落。
(四)保护绳、牵引绳应相对分开设置,操作中防止缠绕。
(五)1、2号员上下井必须采用钢丝绳和保护绳双绳保护,3号员操控绞盘提升与下降过程要平稳。
(六)移动供气源的供气管线收放应与1、2号员移动保持同步,防止面罩拉扯脱落。
(七)4、5号员进行绳索保护时,采用腰部或肩部保护方式,并与开口部位保持适当距离。
(八)作业过程中应明确通信联络方式(绳语、呼救器、骨传导通信装备等),保持通信畅通等。
通过训练使救援人员熟练掌握利用消防梯、绳索等器材,进入地下有限空间,将被困者安全、迅速救出的操作方法。
听到“出列”的口令,7名消防员答“是”,并跑步至器材线处成立正姿势。
听到“准备器材”的口令,消防员检查个人防护装备,作业人员穿戴全身吊带,佩戴空(氧)气呼吸器(可不戴面罩),1、2号员检查消防梯、多功能担架及其附件,3号员检查静力绳、安全钩、单滑轮、抓结等,4、5号员检查静力绳、安全钩、锚点附件等,6号员检查绳索护垫,做好操作准备。安全员做好安全保护后,佩戴空(氧)气呼吸器面罩,携带有毒气体探测仪行进至开口部位对井口、井壁、有毒气体等进行先期检查。
听到“开始”的口令,1、2号员在器材线处打开消防梯后(使用拉梯时,根据现场深度打开至合适长度,并用短绳将内梯与外梯捆绑固定),在做好保护的情况下抬至开口部位架设消防梯。
3号员在适当位置设置1处锚点,利用扁带缠绕后连接安全钩,静力绳一端利用1个单滑轮和抓结连接锚点处安全钩,另一端制作腰结或双股8字结连接安全钩,并与多功能担架相连。
4、5号员在适当位置设置2处锚点,利用扁带缠绕后连接安全钩,静力绳一端通过安全钩制作“意大利半扣”(或其他止坠器材),另一端制作腰结或双股8字结,连接安全钩,建立绳索保护系统,分别对1、2号员实施保护。
6号员用绳索护垫对开口部位实施保护,并协助3号员操作3:1绳索系统。
1、2号员佩戴空(氧)气呼吸器面罩,做好下井前准备。
安全员对消防梯和绳索系统的稳固性、安全性进行检查,并对1、2号员个人防护装备进行检查登记。
1号员携带多功能担架、牵引绳(含安全钩),利用消防梯下降至井底,2号员同法下井,将被困者用多功能担架固定,并转移至消防梯上,连接井下牵引绳后,发出提升信号。提升过程中1、2号员在井底利用牵引绳控制担架平稳上升。
3、6号员利用2个单滑轮、2个安全钩和2个抓结制作3:1绳索系统,操控3:1绳索系统提升被困者,上升出地面开口部位后,6号员、安全员将被困者平移至地面。
1、2号员利用消防梯依次攀爬至地面,4、5号员做好绳索保护。
操作完成后,6号员举手示意喊“好”。
听到“收操”的口令后,消防员迅速将器材恢复原位,并在器材线处成立正姿势。
听到“入列”的口令后,消防员跑步入列。
(一)消防梯架设必须安全牢固、受力均匀,且梯顶高于开口部位两蹬以上。
(二)锚点设置应牢固、可靠,可利用地形地物制作锚点。
(三)提升和保护系统连接部件必须安全稳固,不得脱落。
(四)保护绳、牵引绳应相对分开设置,操作中防止缠绕。
(五)1、2号员上下井必须逐级攀爬消防梯,并用保护绳保护,3、6号员操控3:1绳索系统提升与下降过程要平稳。
(六)4、5号员进行绳索保护时,采用腰部或肩部保护方式,并与开口部位保持适当距离。
(七)作业过程中应明确通信联络方式(绳语、呼救器、骨传导通信装备等),保持通信畅通等。
选定一地下有限空间,在其开口部位设置长15m、宽10m的训练场地(见场地设置图)。距开口部位15m、12m、5m处分别标出起点线、器材线、作业线,地下设置1名被困者(60kg假人)。在器材线上放置救生软梯1部、空(氧)气呼吸器7具、全身吊带6副、安全吊带(全身或半身)1副、30m静力绳4根(牵引绳1根、保护绳2根、吊升绳1根)、安全钩20个、单滑轮2个、抓结2个、长扁带5根、短扁带5根、短绳2根、绳索护垫4块等。
听到“出列”的口令,7名消防员答“是”,并跑步至器材线处成立正姿势。
听到“准备器材”的口令,消防员检查个人防护装备,作业人员穿戴全身吊带,佩戴空(氧)气呼吸器(可不戴面罩),1、2号员检查救生软梯、锚点附件,3号员检查静力绳、安全钩、单滑轮、抓结等,4、5号员检查静力绳、安全钩、锚点附件等,6号员检查绳索护垫,做好操作准备。安全员做好安全保护后,佩戴空(氧)气呼吸器面罩,携带有毒气体探测仪行进至开口部位对井口、井壁、有毒气体等进行先期检查。
听到“开始”的口令,1、2号员在做好保护的情况下携救生软梯、锚点附件至开口部位适当位置各设置1处锚点,利用扁带缠绕后连接救生软梯顶端的安全钩,用短绳进行固定,并将梯身沿井壁下放至井底。
3号员在适当位置设置1处锚点,利用扁带缠绕后连接安全钩,静力绳一端利用1个单滑轮和抓结连接锚点处安全钩,另一端制作腰结或双股8字结连接安全钩和安全吊带。
4、5号员在适当位置设置2处锚点,利用扁带缠绕后连接安全钩,静力绳一端通过安全钩制作“意大利半扣”(或其他止坠器材),另一端制作腰结或双股8字结,连接安全钩,建立绳索保护系统,分别对1、2号员实施保护。
6号员用绳索护垫对开口部位实施保护,并协助3号员操控绳索提升系统。
1、2号员佩戴空(氧)气呼吸器面罩,做好下井前准备。
安全员对救生软梯、绳索提升系统的稳固性、安全性进行检查,并对1、2号员个人防护装备进行检查登记。
1号员携带安全吊带、牵引绳(含安全钩),攀爬救生软梯下降至井底,2号员同法下井,为被困者穿戴安全吊带,连接井下牵引绳后,发出提升信号。提升过程中1、2号员在井底利用牵引绳控制被困者姿势。
3、6号员利用2个单滑轮、2个安全钩和2个抓结制作3:1绳索提升系统,操控3:1绳索系统提升被困者,被困者上升出地面开口部位后,6号员、安全员将被困者平移至地面。
1、2号员依次攀爬救生软梯至地面,4、5号员做好绳索保护。
操作完成后,6号员举手示意喊“好”。
听到“收操”的口令后,消防员迅速将器材恢复原位,并在器材线处成立正姿势。
听到“入列”的口令后,消防员跑步入列。
(二)锚点设置应牢固、可靠,可利用地形地物制作锚点。
(三)提升和保护系统连接部件必须安全稳固,不得脱落。
(四)保护绳、牵引绳应相对分开设置,操作中防止缠绕。
(五)1、2号员上下井必须逐级攀爬救生软梯,并用保护绳保护,3、6号员操控3:1绳索系统提升与下降过程要平稳。
(六)4、5号员进行绳索保护时,采用腰部或肩部保护方式,并与开口部位保持适当距离。
(七)作业过程中应明确通信联络方式(绳语、呼救器、骨传导通信装备等),保持通信畅通等。
有限空间救援安全管控
一、训练目的
通过训练,使指战员掌握有限空间危险识别和评估方法,掌握安全岗位设置、基本管控程序和方法。
二、灾情设置
模拟某群众不慎被困一废弃竖井之中,消防救援站2车15人(压缩空气泡沫车1辆、抢险救援车 1 辆)到场处置。
三、风险辨识与评估
指挥员与安全员通过现场侦察、仪器侦察、询问知情人等方式,评估检查现场环境和风险要素,并填写安全评估表逐一进行核查确认。
(一)结构稳定性及周边坍塌风险。通过对周边裂痕、 敲击回音、结构材质特点等因素综合评估风险程度。
(二)窒息风险。通过五合一侦检装置对管道内部测算氧气含量。
(三)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等危险物质风险。通过五合 一侦检装置对管道内部检测,综合研判可能出现的危险物质。
(四)触电风险。通过漏电检测棒对管道周边以及内部检测,对综合判定带电物质和漏电危险。
(五)高空坠落风险。通过强光手电对管道内壁探测裂痕大小变化趋势,预判高空坠落危险。
(六)溺水风险。通过与被困者联系、强光手电照明观察、下井探测等方式判定积水情况。
(七)生化污染风险。通过五合一装置检测危化品、生化品和腐蚀性物质,综合研判生化污染程度。
(八)危险动物攻击风险。通过下井探测、现场询情等方式了解是否存在危险动物,综合判定危险源。
(九)内外通信不畅风险。通过与内部救援组保持通讯是否通畅来判定通信影响因素。
(十)极端恶劣天气风险。通过查看天气预报来预知未来天气变化是否存在影响救援安全的因素。
四、分区管控
(一)作业区:竖井周边适当范围(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该范围内非作业现场作业人员和防护不到位人员一律禁入, 并严控进入人员数量,一般不得超过8人。
(二)管控区:作业区外围适当范围(根据现场情况确定),设置装备集结区和紧急救援区。
(三)警戒区:管控区外围适当范围(根据现场情况确定),设置警戒带和警示标识(夜间应设置警示灯),隔离围观群众。
五、岗位设置
(一)作业区安全员:主要负责现场风险评估、危险监测预警、危险干预等工作。
(二)管控区安全员:主要负责现场人员管控、防护装备检查、紧急救援等工作。
六、管控程序
(一)作业前危险评估:排除窒息、易燃易爆、中毒、 触电等潜在危险,对一时无法排除的应采取防护措施。
(二)作业前危险防范:存在坍塌、塌陷风险的部位, 作业前应采取稳固措施,设置警示标识,保持安全作业距离, 落实防护措施;存在坠落风险的部位,应设置警示标识,做好防坠落保护,使用救援三脚架实施救援时,应采取“双系统”开展救援;在易燃易爆场所救援时,应利用水枪稀释可燃气体,降低送风机周边气体浓度,防止产生火花引起爆炸。
(三)作业前通风送氧。下井救援前,应使用正压送风机或吊入空气呼吸器气瓶,向井内输送空气。
(四)作业前安全检查。落实个人防护规范“三检”要求,依次开展自检、互检及安全员复检;考虑到井下通信不 畅情况,进入前应进行通信检查,必要时采取架设转信台、 通信导向绳、绳语等方式确保通信畅通。
(五)作业中危险监测。进入内部作业人员应携带侦检装备,对环境实施不间断监测。
七、紧急避险与救援
(一)紧急避险。当遇到危险后,第一时间按照“紧急 呼救五步法”发出求救信号,尽量靠近无坍塌危险管道壁,保持呼吸稳定,缓慢呼吸等待救援。
(二)紧急救援
1.快速明确紧急救援人员,设立紧急救援区,完成器材准备;
2.开展灾情二次侦察,完成现场风险评估;
3.履行安全管控职责,升级管控等级,调整作战力量;
4.根据灾情发展态势和作战行动部署,拟定完善紧急救援方案,一用一备。
5.根据救助方案,启动紧急救援程序,快速反应施救。
八、安全提示
(一)有限空间事故救援行动应按照“先检测、预评估, 再送风、再评估,后组织实施行动、预备应急力量”的原则, 安全、有序、逐步展开。
(二)实施行动前应对现场进行全面细致侦察检测和安全评估,制定救援方案,明确任务分工,确定紧急避险路线和撤离信号。
(三)救援过程中可燃气体、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浓度一旦超标报警,救援人员必须立即撤离。
(四)长时间开展救援时应组织人员进行及时轮换,连续作业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五)有限空间内有支线或旁通道时,应扩大侦察检测范围,掌握支线、通道走向和作用,实时监测气体浓度。
(六)应提前做好人员中毒救治准备,必要时通知医疗单位到场待命。
(七)应安排身体素质强、心理素质好、技能过硬、经验丰富的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救援,确保救援行动安全。
(八)当救援人员发生意外时,预备组未做好个人防护前严禁盲目开展营救。
附件:1.有限空间救援安全评估表(参考)
2.有限空间救援安全管控示意图(参考)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有限空间(也称受限空间或密闭空间)作业事故的应急准备和救援行动。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应急管理部令第2号)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0号)
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准备指南的通知(应急厅〔2019〕62号)
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指导手册》和4个专题系列折页的通知(应急厅函〔2020〕299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修改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8〕3号)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20)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8-2006)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
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871-2014)
三、应急准备
(一)日常应急准备
1.风险辨识。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规标准要求,对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数量、位置以及危险有害因素等,对辨识出的有限空间,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包括辨识结果、个体防护要求、应急处置流程等内容。
2.预案编制。根据风险辨识结果,生产经营单位组织编制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应急处置卡),或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并入本单位综合应急预案,明确人员职责,确定事故应急处置流程,落实救援装备和相关内外部应急资源。应急预案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急预案衔接,并按照有关法规标准要求通过评审或论证。
3.应急演练。生产经营单位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演练纳入本单位应急演练计划,组织开展桌面推演、现场实操等形式的演练,提高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应急演练结束后,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应急处置卡)。
4.装备配备。生产经营单位针对本单位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及作业风险,配备符合国家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要求的应急救援装备,如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安全带、安全绳和医疗急救器材等,建立管理制度加强维护管理,确保装备处于完好可靠状态。
5.教育培训。生产经营单位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安全施救知识技能培训纳入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安全施救知识、应急救援装备使用和应急救援技能等教育培训,确保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救援人员了解和掌握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应急救援装备使用、应急处置措施等。
(二)作业前应急准备
1.明确应急处置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对作业环境进行评估,检测和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明确本次有限空间作业应急处置措施并纳入作业方案,确保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救援人员了解本次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应急处置措施。
2.确定联络信号。作业现场负责人会同监护人员、作业人员、救援人员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环境,明确声音、光、手势等一种或多种作为安全、报警、撤离、支援的联络信号。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符合当前作业安全要求的即时通讯设备,如防爆对讲机等。
3.检查装备。结合有限空间辨识情况,作业前,救援人员正确选用应急救援装备,并检查确保处于完好可用状态,发现存在问题的应急救援装备,立即修复或更换。
四、救援实施
(一)信息报告
事故发生后,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立即停止作业,了解受困人员状态,组织开展安全施救,禁止未经培训、未佩戴个体防护装备的人员进入有限空间施救。作业现场负责人及时向本单位报告事故情况,必要时拨打“119”“120”电话报警或向其他专业救援力量求救,单位负责人按照有关规定报告事故信息。
(二)事故警戒
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根据救援需要设置警戒区域(包括通风排放口),设立明显警示标志,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警戒区域。
(三)救援防护
1.个体防护。救援人员必须正确穿戴个体防护装备开展救援行动。
2.安全隔离。有限空间内存在可能危及救援人员安全的设备设施、有毒有害物质输入、电能、高温物料及其它危险能量输入等情况,采取可靠的隔离(隔断)措施。
3.持续通风。使用机械通风设备向有限空间内输送清洁空气,通风排放口远离作业处,直至救援行动结束。当有限空间内含有易燃易爆气体或粉尘时,使用防爆型通风设备;含有毒有害气体时,通风排放口采取有效隔离防护措施。
(四)救援行动
事故发生后,被困人员积极主动开展自救互救,配合救援人员实施救援行动,救援人员针对被困人员所处位置、身体状态、个体防护装备穿戴等不同情况,采取应急救援行动。
1.非进入式救援。被困人员所处位置、身体状态、个体防护装备穿戴等情况,具备从有限空间外直接施救条件的,救援人员在外部通过安全绳等装备将被困人员迅速移出。
2.进入式救援。被困人员所处位置、身体状态、个体防护装备穿戴等情况,不具备从有限空间外直接施救条件的,救援人员进入内部施救。
(五)保持联络
救援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救援行动过程中,按照事先明确的联络信号,与外部人员进行有效联络,并保持通讯畅通。
(六)轮换救援
救援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救援持续时间较长时,应实施轮换救援,保持救援人员体力充足,能够持续开展救援行动。
(七)撤离危险区域
出现可能危及救援人员安全的情况,救援人员立即撤离危险区域,安全条件具备后再进入有限空间内实施救援。
(八)医疗救护
被困人员救出后,立即移至通风良好处,具有医疗救护资质或具备急救技能的人员,及时采取正确的院前医疗救护措施,并迅速送医治疗。
(九)清理现场等后续工作
救援行动基本结束后,及时清点核实现场人员、装备,清理事故现场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尽可能保护事故现场,便于后续事故调查及救援评估。必要时开展事故现场环境检测和人员、装备洗消,对参与救援行动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生产经营单位参考本指南,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安全施救操作规程。
有毒有害气体基础知识
有毒有害气体是指有毒并对身体有害的气体。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有毒有害气体
外文名称:toxic gas;
二、有毒气体
一氧化碳(CO)、汞蒸气(Hg)、沙林:(CH3)2CHOOPF(CH3)学名:甲氟膦酸异丙酯、VX:S-(2-二异丙基氨乙基)-甲基硫代膦酸乙酯、氡气(Rn)。
三、分类
常见有毒有害气体按其毒害性质不同,可分为:
①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②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1.刺激性气体的危害与预防。
许多工业生产过程都存在刺激性气体,如电焊、电镀、冶炼、化工、石油等行业。这些气体多具有腐蚀性,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可造成急性中毒。刺激性气体对机体的毒作用的共同特点,是对眼、呼吸道粘膜及皮肤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一般以局部损害为主,但也可引起全身反应。“三酸”蒸气既可刺激呼吸道粘膜,也可引起皮肤烧伤;长期接触低浓度酸雾,还可刺激牙齿,引起牙齿酸蚀症。氯、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水溶性大,遇到湿润部位即易引起损害作用。如吸入这些气体后,在上呼吸道粘膜溶解,直接刺激粘膜,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增加,产生化学性炎症反应,出现流涕、喉痒、呛咳等症状。氮氧化物、光气等水溶性小,它们通过上呼吸道粘膜时,很少引起水解作用,故粘膜刺激作用轻微;但可继续深入支气管和肺泡,逐渐与粘膜上的水分起作用,对肺组织产生较强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严重时出现肺水肿。
刺激性气体的预防重点是:杜绝意外事故,防止跑、冒、滴、漏,并做好废气回收及综合利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机械化和管道化采用自动控制技术,自动调节以维持正常操作条件,防止事故发生;提高设备的密闭性,防止金属设备腐蚀破裂;根据生产工艺特点选用合适的通风方法。加强个人防护,大量接触酸、碱等腐蚀性液体毒物时,应穿戴耐腐蚀的防护用具,如聚氯乙烯、橡皮制品、橡皮手套、防护眼镜、防护胶鞋等;戴防毒口罩或防护面具;涂皮肤防护油膏。加强健康监护,做好岗前及定期体检,发现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肤病或皮肤暴露部位有湿疹等疾患、眼及鼻、咽喉、气管等呼吸道慢性疾患、肺结核(包括稳定期)以及心脏病患者,不应做接触刺激性气体的工作。
(1)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主要来自含硫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物,在金属矿物的焙烧、毛和丝的漂白、化学纸浆和制酸等生产过程亦有含二氧化硫的废气排出。二氧化硫是无色、有硫酸味的强刺激性气体,易溶于水;与水蒸汽接触生成硫酸,对眼睛、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喉咙和支气管发炎,呼吸麻痹,严重时引起肺水肿。它是一种活性毒物,在空气中可以氧化成三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其毒性要比二氧化硫大10倍。二氧化硫对呼吸器官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使鼻、咽喉和支气管发炎。当空气中SO2浓度达0.0005%时,嗅觉器官就能闻到刺激味;达0.002%时,有强烈的刺激,可引起头痛和喉痛;达0.05%时,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水肿,短时间内即可造成死亡。我国二氧化硫安全卫生标准为15mg/m3。
(2)氮氧化物(NOx)
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及化工、电镀等生产过程。NO2是棕红色气体,对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能引起急性哮喘病,实验证明,NO2会迅速破坏肺细胞,可能是肺气肿和肺瘤的病因之一。NO2浓度在1~3ppm时,可闻到臭味;浓度为13ppm时,眼鼻有急性刺激感;浓度在16.9ppm条件下,呼吸10min,会使肺活量减少,肺部气流阻力提高。
(3)光气
职业性急性光气中毒是在生产环境中吸入光气引起的以急性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光气生产中,氯代烃高温燃烧中,光气进行有机合成,制造染料、农药、医药等生产中均可接触到光气。生产环境光气浓度在20~30mg/立方米时,可发生急性中毒,100~300mg/立方米,接触10~15min可致严重中毒或死亡。
临床主要引起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重者引起支气管痉挛,化学性炎症、肺水肿、窒息等。急性中毒治愈后,一般无后遗症,重度病例可留有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或体征。
2.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
常见的窒息性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氰化物等,它们进入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氧而引起危害。主要预防措施是加强密闭、通风,严格安全操作规章,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急救和预防知识,做好岗前及定期体检的健康监护工作。
(1)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能均匀散布于空气中,微溶于水,一般化学性不活泼,但浓度在13~75%时能引起爆炸。一氧化碳多数属于工业炉、内燃机等设备不完全燃烧时的产物,也有来自煤气设备的渗漏。一氧化碳毒性大,它与人体血红素的亲和力大于氧与人体血红素的亲和力的250~300倍。人体吸入含一氧化碳的空气后,一氧化碳很快与血红素结合而大大降低血红素吸收氧的能力,使人体各部分组织和细胞产生缺氧,引起窒息和血液中毒,严重时造成死亡。当空气中CO浓度达0.4%时,人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失去知觉,若抢救不及时就会中毒死亡。
由于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能均匀地和空气混合,不易被人发觉,因此必须注意防备。我国一氧化碳安全卫生标准为30mg/m3。
(2)硫化氢
无色有明显的臭鸡蛋气味的可燃气体。可溶于水、乙醇、汽油、煤油、原油、自燃点246℃,爆炸极限:4.3%~46%。硫化氢燃烧时呈蓝色火焰并产生二氧化硫,硫化氢与空气混合达爆炸范围可引起强烈爆炸。
硫化氢由硫化铁稀硫酸或盐酸反应制得或通过氢与硫蒸气反应制取,硫化氢很少用于生产,一般作为化学反应过程中,如含硫石油开采和提炼、粘胶人造纤维、合成橡胶、染料、鞣革,以及制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可作为分析试剂,农业上可作为消毒剂);它也可在含硫的有机物发酵腐败期间释放出来,本文所列举的急性中毒事故多是后种情况,也常在矿井、气井和下水道中遇到硫化氢。
硫化氢是强烈的刺激神经的毒物,可引起窒息,即使低浓度硫化氢对眼和呼吸道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低浓度时可因其明显的臭蛋气味而被察觉,然而持续接触使嗅觉变得迟钝,高浓度硫化氢能使嗅觉迅速麻木。国家规定卫生标准为10mg/m3。
轻度中毒时,眼睛出现畏光、流泪、眼刺痛,还可有眼睑痉挛、视力模糊症状;鼻咽部灼热感、咳嗽、胸闷、恶心、呕吐、壮举晕、头痛可持续几小时,乏力,腿部有疼痛感觉。中度中毒时,意识模糊,可有几分钟失去知觉,但无呼吸困难。严重中毒时,人不知不觉进入深度昏迷,伴有呼吸困难、气促、脸呈灰色紫绀直至呼吸困难缓解,心动过速和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大量吸入硫化氢立即产生缺氧,可发生“电击样”中毒,引起肺部损害,导致窒息死亡。
应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密闭、通风和排毒。生产过程应密闭化,在可能逸出硫化氢的场所安全排风通风设备,企业应纳入经常性卫生监督,应监测生产环境空气中H2S浓度。不得已进入含有H2S的局部空间操作设备或处理下水道时,应事先进行局部通风换气净化空气,并测定H2S浓度,在工作过程中经常测定H2S浓度,决不可凭嗅觉检测是否有H2S的存在。
对已经测得有H2S的场所,应加强人身防护,工人进入时应戴氧气呼吸器或有灰色色标滤毒罐的防毒面具,必须有责任心强的工人在外监护。在下水道或清理污水池时工人应戴化学防护镜。
在贮存或使用硫化氢场所,应禁止吸烟和明火,电器设备应是防爆型。运输过程中钢瓶应固定,并贴“有毒压缩气体”标志,储藏应在防风雨日晒的密闭室内。含硫化氢的废气处理,排放应遵守环境保护法。
应急管理部公布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
该《规定》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
防范遏制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重要举措
↓↓↓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典型案例
四川成都邑丰食品有限公司
“6·13”较大中毒和窒息事故
2021年6月13日,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邑丰食品有限公司在准备抽排污水处理站污水作业时,发生一起较大中毒和窒息事故,造成6人死亡。
发生原因:邑丰食品公司3名劳务员工在污水处理站接触氧化间进行抽排污水作业准备时,吸入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后中毒,坠入曝气池内,3名施救人员盲目入池施救导致事故伤亡扩大。
河南济源市南方制革有限公司
“8·21”较大中毒和窒息事故
2021年8月21日,河南省济源市南方制革有限公司在维修污水处理站曝气池时,发生一起较大中毒和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
发生原因:南方制革公司污水处理站曝气池堵塞,2名员工在未关闭曝气机,未佩戴氧气呼吸装备的情况下,进入污水处理站生化池,吸入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导致中毒窒息,倒入生化池中,1名施救人员查看时也晕倒在生化池中。
河北保定市延旗羽绒加工厂
“9·11”较大中毒和窒息事故
2021年9月11日,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延旗羽绒加工厂在进行污泥池潜水泵检查作业时,发生一起较大中毒和窒息事故,造成 6 人死亡。
发生原因:延旗羽绒加工厂1名工人进入浮渣池检修污泥潜水泵时,吸入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导致中毒窒息,5名施救人员盲目施救导致事故伤亡扩大。
广东东莞市双洲纸业有限公司
“2·15”较大中毒和窒息事故
2019年2月15日,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吴家涌村双洲纸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进行污水调节池清理作业时,发生一起气体中毒事故,造成7人死亡、2人受伤。
发生原因:双洲纸业公司污水处理班组人员进入污水调节池内进行清淤作业时,吸入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导致中毒窒息,施救人员盲目施救导致事故伤亡扩大。
浙江绍兴市爱利斯染整有限公司
“6·1”较大中毒和窒息事故
2018年6月1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浙江爱利斯染整有限公司原厂区在进行污水收集池清理作业时,发生一起较大中毒和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
发生原因:爱利斯公司3名员工在没有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下池进行清理作业,吸入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导致中毒窒息。
主要教训:爱利斯公司未对有限空间作业场所进行辨识,未对污水收集池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未落实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未配备安全防护用具;未对作业人员进行有限空间安全教育;未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违规进行作业。
应急管理部在梳理分析近年来
来源:战训课堂综合,昆明训练总队,应急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