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喜文:解读人权问题应从具体福祉切入|2024·中欧人权研讨会

学术   2024-10-26 19:45   陕西  

2024

中欧人权研讨会


专家发言

「Presentation」

解读人权问题应从具体福祉切入
博喜文
德国黑森州欧洲与国际事务部门
前负责人


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认为这个概念是非常有分量的。当今时代冲突、战争频发,血流成河,我敢断言,我们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不能团结起来,只会被战争、冲突所摧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各文化的互相尊重。联合国此前的报告显示,世界上89%的冲突发生在文化间对话较少的国家,因此加强跨文化交流是最优先的事项,文化的多样性对话发展应当是议程的重点。

曾几何时,西方的殖民大国强迫殖民地接受列强的政治、文化概念。在2019年“南南人权论坛”上,很多嘉宾都认为,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尊重文化多样化的特性。相应地,“人权”应该在国家和文化的语境探讨,符合具体国家的情况,这是“人权”这个概念存续的重要条件。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谈到人权问题时曾说,西方的人权观是西方历史的产物。作为一名德国人,我会在本国捍卫人权,但绝不会强迫其他具有不同传统的国家去接受西方人权观。这些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它们没有被强迫接受这些概念的理由。

老一辈德国政治家曾明确警告西方的人权观念会被武器化。一位德国的汉学家表示,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智库就已经发展出一套理念,准备如果中国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的话,就用“人权的手段”来孤立中国。

那么,我们应如何解读人权问题?关注人类具体的福祉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切入角度。生存权是最高的人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共有17条,第一项就是消除贫困。在过去40年间,中国有近8亿人脱离贫困,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的减贫脱困努力,履行中国的国际义务,尽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最近,中非合作论坛不仅与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机构合作,还和其他相关方一起帮助发展中国家减贫。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包括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在我看来,中国推动和平斡旋,调解俄乌、巴以间的冲突,都是对人的生存权这一基本人权的促进。

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权筱艺

        审核|马   成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