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华在“2024·中欧人权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学术
2024-10-27 12:41
陕西
曾凡华在“2024·中欧人权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尊敬的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先生,很高兴代表中国驻德国使馆出席“2024·中欧人权研讨会”开幕式,首先对中方与会代表不远万里来到柏林参加研讨会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对德国、欧洲以及其他各国的专家、学者参加本届中欧人权研讨会表示衷心感谢。我本人不久前第三次到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工作。1995年,我进入中国外交部,从事与德国有关的工作,到目前已经近30年。在这近30年时间里,我有幸见证了中国同德国关系的全面发展。比如在经贸领域,我还清楚地记得,1994年中德贸易额不到120亿美元,而2023年已经达到了2068亿美元,是1994年的17倍。1994年,德国在华企业大约700家,但今天已经超过了5000家。最早同中国建立合资企业的德国大众汽车,应该已经获得了非常丰厚的回报,其在中国乘用汽车市场的份额最高时曾超过50%。现在由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其份额有所下降。但是得益于这些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取得的长足发展,大众汽车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总量不但没有下降,还在不断上升。2023年,大众汽车在中国销售汽车超过320万辆,占大众汽车全球销量的36%。我列举这些数字是想告诉大家,中德经贸投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不仅给中方,也给德方企业和人民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多年来,中国同欧洲关系的良好发展不仅体现在与德国的关系上,还体现在与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典等欧洲国家以及欧盟整体的关系上。中国同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并不局限于经贸和投资领域,而是涵盖了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青年交流、农业、绿色发展等各个方面。正是由于双方的互信不断增强,我们可以就包括人权问题在内的各种问题开展坦诚的交流。刚才马怀德先生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完全赞同。保护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实现人人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的100多年来,就把真民主、真人权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并且为争取人权、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做出了不懈努力。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如何,我想这个国家的人民是最有发言权的。作为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普通中国人,我和在座的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中方代表一样,都曾经经历过中国物资短缺、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我们亲身经历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个时期也正是中国人权事业突飞猛进、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历史阶段。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从中受益,不仅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在享受人权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这一点我总是非常自豪地讲述给我在德国的对话伙伴听,他们也都非常认同。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中国和欧洲在人权问题上还是有不同看法的,这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差异。中国和德国、中国和欧盟之间都保持着政府部门之间的人权对话,双方在民间智库和专家学者层面也就人权问题保持着经常性的交流,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开展对话的目的,应该是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开展交流,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对方,而不是相互指导,搞冲突对抗。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权发展道路,也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权是完美无缺的。中方欢迎各国朋友对中国的人权发展提出善意的批评和改善的建议,但是我们也反对个别国家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搞双重标准,甚至就人权问题炮制谎言,对中国进行攻击抹黑、干涉中国内政。今天与会的中外代表都是人权领域里的知名专家学者,我相信大家都会秉持相互尊重、交流互鉴、求同存异、促进合作的精神,开展建设性的对话交流。尤其是这次研讨会主题是“新兴权利保障”,中欧双方都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都面临同样的治理挑战,可以找到很多共同语言和达成合作共识。而且,中德、中欧关系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一贯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和发展对德国、对欧洲的关系。不久前,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这将为中德、中欧关系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中德、中欧关系的发展不仅对我们双方有利,也将给当前动荡的世界带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当然中德、中欧关系的发展离不开双方民间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相信今天的研讨会有利于双方增进交流、凝聚共识,为双方关系发展打下更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