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聪明的妈妈,都是“自私”一些的

教育   2025-01-13 12:31   河北  

有偿征稿,点击查看

文/秋秋


和好久不见的三个高中同学小聚了一下,不带孩子,

坐一起就是吃吃喝喝聊聊天,就已经开心到飞起了。

其实,我们几个在同一个城市,住得最近的,骑电车的话路程不过二十分钟,住得远的,开车半个小时也足够了。但就是因为有孩子,约好的见面一次次错过。

闲聊中,我们很慎重讨论了一个问题:孩子真的需要我每天都在家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爸生病手术,我需要整宿在医院陪床,虽然说孩子睡前也在嘟囔想让妈妈抱着睡,可是真到困的时候,也是顺顺利利睡着了的。很简单,困了就会睡了,多自然的事情,我竟然会担心他睡不着。”

“是的是的,还有之前我出差,一去就是三五天,孩子白天好好上学,跟小伙伴玩,晚上跟爸爸吃吃喝喝也能好好玩。无非就是一提到、想到妈妈的时候会哭一哭,玩起来也就忘了的。几天不见,好像母女关系还更好了。”

“我早就看清这一点了,家里根本不用完全的‘以孩子为中心’。我们家是两个娃,我也做不到把自己掰两半,肯定有忽略其中一个的时候,虽然起初老大会来争夺我的注意力,可是当她确认她真正需要我的时候我肯定在,也就没那么在意这些了,反倒是能自己安排好自己的无聊时光。现在俩孩子谁也不是家庭的中心,他们也更认同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要为家庭出力。”

一个妈妈事无巨细照顾孩子是有惯性的,且惯性大到刹不住车,浑然不知孩子这个小小的人儿,已经能够“独当一面”,面对自己的一部分人生课题了。
我们诚惶诚恐地,迟迟不敢放手,还拿为孩子好当借口,甚至聊起天来的时候还委屈上了,觉得自己被孩子这根“绳索”绊住了手脚,其实全然不知,“绳索”只存在想象中。

大部分的妈妈都是非常“无私”的,不过真正聪明的妈妈养孩子,就该“自私”一点,不要事事“以孩子为中心”。

1.“我”的事情,不用征求孩子的同意

“妈妈晚上有事,不在家吃饭,你和爸爸一起吃,好不?”

“妈妈肚子疼,今天不在楼下玩了,直接回家可以吗?”

“妈妈需要一点安静的时间处理工作,你去客厅玩会儿,一会儿我出去找你行不行?”

这种事情一旦和孩子商量,得到的回答大概率是“不好”“不可以”“不行”。

本来属于妈妈自己的事儿,就把“主体”弄错了,也模糊了和孩子之间的边界。

我打破自己的底线来顺从孩子的意愿,我不忍心拒绝一再退让,我不放手一味照顾,都让孩子对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对规则,对自我的能力失去感知和尊重,对哪些是需要自己面对的课题变得模糊不清。

不带孩子出去吃个饭、出差或者处理自己的事情,妈妈自己做好决定,然后告知孩子即可,不用征得他们的同意。

这一行为也就在告诉孩子:妈妈和孩子是不同的个体,我们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做。

2.家庭的事情,我们一起来做

照顾孩子,说到底还是与人的互动,期间得到的情绪价值反馈,会让人忽略一部分身心的疲惫。

成为妈妈,做的最琐碎最消耗人的工作其实是家务。

收了又乱了的沙发,整了又到处都是的玩具,扫了又满是灰尘的地,扔了又满了的垃圾桶,刚刷完锅碗瓢盆又要开始做下一餐……

“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

这一“结婚誓言”般存在的共识,不知道为什么就落在了妈妈一个人的肩上。

如果家里固定只有妈妈做家务,那难保妈妈会因为过度劳累而影响情绪,从而心生不满,变得唠唠叨叨。哪里也没有规定,家务活只能妈妈来做呀!

“一家人就是要一起分担家务。”无关年龄大小和性别,爸爸和孩子都是有责任也有能力做好家务的。

自己吃的零食,包装纸要扔进垃圾桶;

全家都会坐一起吃饭,每个人都有义务做饭前的准备以及打扫饭后的“战场”;

沙发是公共区域,我们要一起保证它的干净、整洁,玩具不能乱扔,臭袜子也不能乱扔。

把孩子当成“人”来看待,当成家庭的一员,孩子也不再当起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而是建立起和家庭的连接:我对家庭也挺重要的,我有责任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我居然也能做很多事情,超厉害的!

3.孩子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主

“去中心化”育儿,当然也包括不要太在意该孩子去在意的事情,不去侵犯孩子的边界。

比如吃饭,吃多吃少自己决定;

比如穿衣,穿哪个不穿哪个自己决定;

比如作业,自己来决定完成的时间和质量等等。

能放手让孩子做属于自己的课题,大胆追寻独立,其实是在建立边界感:

这事是你的,你来做,我不用代劳;

那事是你的,你来管,我不能控制。

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一书中指出:

“孩子学会做正确决定的方式就是通过做决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妈妈们放轻松,不要害怕孩子会把一切搞砸。

对于每个人来说,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让孩子有自己做主的“经历”,积累“自己能掌控”一些事情的经验,未尝不可。

通过这些经历和体验,孩子会更有主见,考虑事情更加全面,思想独立。
4.“社会”的事情,我们一起参与

小家庭之外的事情,也需要带着孩子一起参与。

不论是出门拜访亲友还是购物购买服务,孩子能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人的行为来获得成长。

孩子待人接物这方面,一定有家人的影子。

妈妈们自私一点,不用总是亲自带孩子,交给爸爸带出门洗车、交给爷爷奶奶带出去跳个广场舞,或者和朋友一起带娃,在和不同的人交往时,孩子能够有不同的表现和感悟,帮助孩子获得新的体验。

妈妈们不要太“无私”。

真正的爱,其实是需要平衡和界限的。

守护好和孩子之间的边界感,妈妈和孩子不仅都能多一分自由,也能各自成为独立自信的个体,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作者:秋秋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秋秋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洗稿媒体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往期走心文章 · 推荐

“反向育儿”虽好,但也有可能起反作用!

娃为啥总要跟我对着干啊?“叛逆”俩字了解一下

孩子,有求必应是最廉价的善良

对,我就是那个“说话不算话”的妈妈

不管孩子,还指指点点?

孩子新交了个“坏朋友”

好好的孩子,怎么说抑郁就抑郁了?

很多家长,都把培养孩子的重点放错了!

孩子开始“盘串”了,我不仅不批评,还非常支持!

夸11岁的儿子“聪明”,他居然说我骂他……

有效唠叨小技巧,亲测有效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有价值育儿文章

微信号 : baomabaobao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文章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深度育儿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