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江阴日报·教育周刊》特别刊登江阴初级中学八篇优秀学生作文,字里行间充满了他们独到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这些作品展示了学生们扎实的写作功底与细腻的心灵触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文字世界,领略他们在成长路上的点滴思考与美好时光。希望每一篇佳作都能带给您温暖与启发,让这些校园里的“小作家”们用文字与您共鸣。
嘉 礼
-江阴初级中学初二(2)班 苏砚文-
爷爷是我们村木偶戏班子的班主。彼时,我们的戏班子只有五个人。
朝涂曦霞,日染烟岚,小院亮起了吆喝声。
“嘉礼——起床耍木偶喽!”踏着呼唤,我套上衣服,一溜烟儿蹿进小院,从比我高一尺的架子上取下小女娃的木偶——红绳束双鬏,娇憨可爱。负责念白、伴奏的,早已坐在吱吱呀呀的小木凳上,小院逐渐充满“咚咚锵”的彩排声。
“‘嘉礼’这名是咱们木偶戏的别称呀!嘉礼,好好练,你可要把这份手艺守好喽!”爷爷常对我说。“等我长大,会让更多人看到咱们、看到木偶戏,您放心吧!有朝一日我会成为咱们班的班主!”这是我自小的梦想。每每闻此,爷爷的双眸总会闪烁希冀的光芒。
长乐巷,一条朴实无华、略显泥泞的小巷。
下午,长乐巷里,小戏台、平顶雨棚,吱吱扭扭地支立起来了,雨棚上的油布因年迈早已破洞,爷爷每次都用不知名的布料缝补起来:“不换!一场戏能得几个子儿?还得撑着这木偶戏班。”
巷中不止锣鼓声,还掺着大人的呼唤。“别只顾看戏呐,娃子,来抬抬面粉袋。不干活,过几天可吃不上东西喽!”“爷爷,如果大人们也能来看咱们的戏,这份艺术才能被看重呢!”我不禁道出心中感慨。“大人们忙着养家糊口,哪还有工夫看戏?”爷孙俩一齐叹了口气。
“庆——元宵——”爷爷那浑厚的吆喝穿梭于各条胡同,伴随清脆锣鸣,引来孩童驻足。
待七八个孩子坐定,我和爷爷并排站于戏台后,手腕翻转,纤细繁杂的丝在指尖跳跃。红布前的一胖娃、一金狮,活泼泼地踩着鼓点,在欢笑惊呼中或摇头摆尾,或筋斗连翻。
不料雨落,发梢有晶莹水珠摇摇欲坠,鼓号声在急促雨点中逐渐褪去喜庆的味道。雨声蓦地大了,雨点狠狠敲砸地面。雨棚又漏了!小观众们叫着嚷着提起各自的小板凳,捂头躬身,一边向附近狭窄屋檐下逃窜,几声埋怨刺入心间,引得我鼻子酸涩。
归途,伞下,失落占据全身,装着道具的木箱压得臂膀酸疼。如果能在大城市里的剧院演出,何惧风雨呢?
撕下的一页页日历成为手中木偶更复杂的线绳。又年正月,那个扑面而来的消息,在鞭炮声中格外响亮,“嘉礼,今天城里来了一位领导,说带我们实现户户小康来了!”“小康!”我激动地喊出那个在收音机中播放无数遍的词语,那意味着结实的木凳、崭新的雨棚……“他听说了咱们木偶戏班子,打算给我们建个小剧院,说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一定要让它熠熠生辉!”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那番话掷地有声,两个月后,爷爷在新剧院的匾额上写下“嘉礼”二字,苍劲有力。小心翼翼踏入新剧院,白墙、瓷地、圆桌、雕梁画栋,戏台上罩着的红绒布多细腻啊,泛着点点光泽。仿佛踏入了雨天收摊回家时,对未来的美好幻想。
小院里,鼓号依旧,只是观望的陌生脸庞多起来了,他们来自村外,将我们手中的艺术带去大千世界的角角落落……
平坦宽敞的舞台上,原本爷爷的位置站着数十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一只金狮在我手下翻滚,蓬松的狮尾摇摆成一朵怒绽的花。幕后十余人的鼓号伴奏气势恢宏,伴随金狮提爪、瞪目、接绣球,曲调攀向高潮,金狮蓄力一跃,身姿矫健地叼住绣球,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与我心中木偶戏应有模样完美重合。在这场拿手好戏《庆元宵》里,“赏灯队伍”热闹起来了——何不是庆一个更为伟大的新年!台下,瞧见一张张熟悉的面容:面店老板、餐馆小二、各位村民……曾经那些为了撑起家庭无暇休息的人们,终于如我祈愿般,开始走近嘉礼、欣赏嘉礼、热爱嘉礼。
一戏终了,掌声如雷。“不愧是班主手底下的金狮,可谓栩栩如生!”——是的,我与梦想在这个剧院终于撞了满怀。透过人声鼎沸的观众席,我瞧见了木偶戏班与这座村庄未来盛世的蓝图,这是盛世赐予的一份嘉礼!
木偶蹁跹,怀憧憬无数,追逐梦想,赴小康之路。
(指导老师:张小波)
花开有时 润物无声
-江阴初级中学初三(1)班 陈思涵-
阳光穿过指间,斑驳绚丽,静谧而温暖。我倚在走廊栏杆上,目光停留在那一串紫藤萝上。紫藤花透着淡淡的紫,优雅而不张扬,像宗璞所写的“瀑布”,不见开端,也不见终结。沐浴在阳光中,紫藤泛着点点光芒,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上课铃声响起,我回到座位,拿起笔端坐,开始听数学课。讲台上的她穿着紫色长裙,干净利落,手持粉笔和直尺,写下今日的题目。她扎着高马尾,眼神中透着一丝严肃,举止中带着不容置疑的“王者”风范。她的讲解深入浅出,学生们都屏息倾听。翻书的声音轻柔回荡,每一个知识点,每一道题,都在这音律中生动展现。课堂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
晚自习时,她招手示意我过去。桌上摆着改好的作业本,她细致地画图、讲解,一笔一画勾勒出解题的思路,每个步骤都充满智慧,像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她耐心倾听我的想法,细致解答我的疑惑。
紫藤萝的花语象征着奉献,或许也代表着老师们的关心与呵护。她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每一堂完美的课堂背后,是无数次灯下备课的身影,试卷上的批注,书页中细致的思考……她们不言艰辛,只希望我们记住每一道题的解法,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仿佛明白了什么是传承。传承是无私奉献,是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师者之心。教师是我们求知之路的引路人。春蚕的消逝带来新蛹的绽放,落红归土孕育新生,而教师用粉笔为我们绘制蓝图,书写芳华。我也想延续这份事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去培养新一代,谱写属于他们的华章。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带来温暖与希望,轻抚我的前额。我坚定了目标,勇敢地朝未来前进。
(指导老师:夏怡)
这就是我的承诺
-江阴初级中学初二(5)班 耿子涵-
初春时节,我漫步湖畔,晨曦微露,洒在叶间,渗到树下。恍然间,我发现一抹青翠隐在树下,被阳光点亮。见它生得娇嫩可爱,我便生出养它的念头。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捧起些泥土,将几棵铜钱草栽入书桌前的一只石瓢中。“我会好好待你的。”轻抚那几近透明的嫩叶,我呢喃着,似在许下郑重的承诺。
然而,随着古筝考级的临近,备考的繁忙让我疏忽了对铜钱草的照料。我埋首在“宫商角徵羽”的音符之间,竟渐渐忘了书桌角落里的那抹绿意。
待我再次闲下来时,铜钱草早已不复来时的青翠。叶片垂落,干枯焦黄,仿佛在控诉我的疏忽与不在意。石瓢中水早已长满青苔,浓重得化不开。我忙着清理、换水、移植,才发现原本郁郁葱葱的铜钱草如今只剩三株,其中一株的叶边也已焦枯。看着曾经生机勃勃的铜钱草成了孤寂的几片叶子,我心中充满了惆怅——这,不正是我违背了承诺吗?
愧疚无用,唯有改变。从此再忙,我也会留出片刻时间,静静地栖息在它的叶片下,放空思绪,给予它细致的照顾。每隔两天换水,石瓢中不再见青苔的痕迹。随着气温升高,石瓢里渐渐冒出新的嫩绿,重新铺满了春意,那抹青翠也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丝亮色。
铜钱草的叶片慢慢舒展开来,绿意像一缕清墨,悄然洇染开去,将枯黄逐渐逼退。它那小小的叶片在晨风中支棱起来,如一把撑开的绿伞,朝着阳光微笑。作业写累了,我会停下来,望着它,仿佛能感受到它的生机为我洗去心中的浮躁。生活在这片绿意的陪伴下变得安静而祥和,那抹嫩绿似乎也是它的承诺——好好活着。
又是一场考级来临。我将铜钱草置于古筝旁的窗台上。在旋律流转中,我偶尔回头望向它,它在风中坚定地挺立着,仿佛那撑起的小伞能撑起一整片天。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所爱的,正是它那顽强的生命力,那种直面困难、不屈不挠的勇气。
曲终,窗外春光洒满,它未开花,却以蓬勃的绿意,表达着对美好的追求,回应着我对未来的承诺。
我们也应如铜钱草一般,只需一点阳光,便能支棱起一片天;只需一缕微风,便能摇曳出一个梦。不负韶华,不负春光。即使未必成花,只要立于生活,坚毅向前,便是对生命的最好承诺。这,是铜钱草的承诺,也是我的承诺。
来吧,少年,乘春风,绘就属于你的盛世繁华。
(指导老师:吴建婷)
面上脉络
-江阴初级中学初三(6)班 刘诗语-
一滴水珠从小渠汇入黄河。年初,我随父亲回到老家,盼着寻根祭祖、走亲访友,尝一尝令人垂涎的饸饹面。
爷爷奶奶仍住在村中最老的房子里。寒冬腊月,屋外笼起了轻烟,几棵老槐树守着喧闹的猫狗。院子里是座窑洞,绿色的帘子在门口微微晃动。门窗上贴着喜庆的装饰,风尘掩不住浓浓的年味。
掀开厚厚的绣花帘,扑面而来的是面香,满屋皆是亲朋。我久别的玩伴们也都长大了,彼此望着怔了怔,随即开怀一笑。父亲千里归来,脸上掩不住喜悦,放下行囊,紧紧拥抱着亲人。
摆好几张简单的木桌,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面条被端了上来,黄色的面条泡在褐色的汤里,青葱和豆腐点缀其中。大家围桌而坐,埋头大快朵颐。父亲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满怀的思念与祝福溶于杯中。阳光下,酒杯透亮清澈,杯中满是对亲友的祝愿。无须多话,只需一句朴实的方言:“滋(做)地撇着(好吃)么?”
我的爷爷,这桌手艺的传人,总是守在灶旁,看着我们吃得开心,他也喜得眼边泛起泪花,急忙用围裙角拭去,继续默默注视着我们。
父亲常说,面是北方的“金子”,长长短短的面条陪伴着一生的喜怒哀乐。它见证了北方一代代人的变迁与情感,简单的喜爱和习惯汇成一脉,连接血缘、家庭,传承不息。
再看看碗里的面条,筋道有力、韧性十足。这是山西尧都人的特质——沉稳坚韧,如黄土地养育的人们,不忘根祖,在绝境中找寻生机。那生机是黄土堆上的麦田喷香,是滚滚黄河渐清的河水奔流。面,是黄土的血脉,是北方的“金子”,名副其实。
当槐叶归入黄土,瑞雪覆盖大地,屋内热闹依旧,我仍在大快朵颐。亲朋满目,笑意盈盈,像春日花开般灿烂。这里的春天,不远了……
一碗面承载血脉,万缕情愫铸成脊梁。春风拂面之时,山花遍野,生生不息。
(指导老师:顾彩华)
外公的军大衣
-江阴初级中学初三(11)班 何岳霖-
轻抚墨绿色的军装,我仿佛看见了红旗下外公挺拔的身影……这是他给予我的珍贵回忆。
冬日寒冷。外婆翻着箱子喊道:“老头子,快去把阁楼上的大衣拿来给孩子盖上。”原本还和我们闹着的外公忽然愣住了。他走到窗边,默默掏出一支烟,深吸一口,眼中似有思绪浮动。他低声说道:“那件衣服……不行。”话音虽轻,却透着一种坚定。
“算了算了,我去拿。”外婆自顾自起身,转身上了阁楼。楼梯上,“噔——噔——”的脚步声,仿佛一声声敲在外公心头。他望着我们,又看了看楼上,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摇了摇头,发出一声轻叹。烟缓缓燃烧着,他的目光凝重而深沉。
不一会儿,外婆捧着一个红色的包袱下来了。层层包裹,外婆一剪子剪开了紧缠的绳结,军绿色的布料露了出来。外公起身,悄悄离开了房间。
那是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墨绿色军大衣,八颗金色扣子左右对称,五角星熠熠生辉。翻开衣角,依稀可以看到“师长王某赠”的字样。那份情感和记忆,深藏在每一道折痕之中。
搬家之后,外公家里装上了新的电视机。每周一早晨六点半,央视播放的升旗仪式总是与朝阳一起如约而至,外公站在客厅中央,目光炯炯,仿佛身在广场上,笔直而坚毅。
他的爱国情怀甚至引来了记者采访。“请问您心中的信念是什么?”镜头前的外公身着军装,神采奕奕:“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部队和战友们。这份情感,我会永远传承下去!”铿锵有力的话语响彻房间。
春去秋来,岁月悄然流逝。虽然容颜已老,外公的信念却从未改变。
“选上了,表哥要去服兵役了!”电话里传来大姨激动的声音。我抬眼看向外公,只见他缓缓起身,走进房间,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和一本旧旧的入伍证。照片中,年轻的外公穿着军装,笑容灿烂,宛如昨日。
表哥入伍那天,墨绿色军装映衬着他的笑脸,外公看着孙子,嘴角微微扬起:“稍息!立正!敬礼!”两代军人朝着基地的红星敬了个礼。秋风拂动红旗,纵使外公已不再挺拔,但那颗炽热的心依旧如初。红旗下两道军人的身影,熠熠生辉。
(指导老师:赵亚)
最是杨梅夏日香
-江阴初级中学初三(10)班 张伊纯-
斜坡下,传来卖杨梅的吆喝声。我伫立在摊前,闻着那淡淡的杨梅香,恍惚间,意识到这香气早已在心底深深扎根,于斜坡上、梧桐下、戏台前,伴我走过年少岁月。
轻轻含一颗杨梅,酸甜的汁液滑过舌尖,涌入心田,唤醒了童年的记忆,那时的杨梅味中夹杂着清晨的雾气与夏日的懵懂。小时候,外婆常带我去河边看潮剧。那是一种像木偶戏一样的表演,台下的幕布后,是操纵着剧中人物的一根根线。年幼的我坐在外婆的自行车后座,怀里抱着一小盆杨梅,双手搂住她。外婆骑着车滑下斜坡,风呼呼地掠过耳畔,杨梅的清香在鼻尖萦绕,笼罩着我和外婆。那时我觉得,哪怕化作一棵树、一片叶、一粒种子,只要有外婆在身边,心便安然无恙。
我还没说话,外婆就先开了口,她那沙哑却温柔的声音在杨梅香中回响:“坐稳啦,别乱动。”我嘻嘻一笑,随意地答应道:“好啦,知道了。”小时候的我调皮顽劣,往往成不了“别人家的孩子”。每当别人指点我时,外婆总是微微一笑,掏出几颗杨梅塞进我嘴里,用粗糙的手捂住我的耳朵。那带着杨梅香的暖意顺着她的手指传入我心底,涌起一片宁静。那时的我不明白她为何如此做,只觉得心湖微微颤动,一种暖意涌上心头。
不知不觉间,车已行至梧桐树下。那时的日子仿佛走得很慢,慢到可以在梧桐树下、外婆的自行车上,悠悠地度过一个夏天。外婆渐渐吃力地蹬着自行车,斑驳的树影穿过枝叶洒在她花白的头发上,如河面上的粼光,轻轻闪烁,淡淡的杨梅香萦绕其间。口中的杨梅酸甜清冽,沁人心脾、那一刻,岁月静好。
终于到达戏台前,我和外婆倚靠在栏杆上观看潮剧。幼时的我并不在意剧情,反而是津津有味地往嘴里塞着杨梅。红红的梅汁滴落在白衣上,仿佛夏日时光在我身上留下的印记。外婆看见后,微蹙细眉,轻声责怪道:“怎么吃得满身都是?”见我垂头认错,她轻轻抿了抿唇,终究是心软了,眼中满溢着柔情。她那满是皱纹的双眸倒映着我的模样,温暖的笑意随之绽放。她微笑着将手中的杨梅递给我,轻轻抚平我乱翘的发丝,那淡淡的杨梅香静静弥漫在我们之间,诉说着难以言喻的温情。
日光倾洒,梅汁的酸甜在舌尖跳跃,夏风无声地撩动衣角,带着那一丝杨梅香飘向远方。那一刻,我知道,有外婆相伴,便是夏日最美的模样,是生活中最甜的时刻。那淡淡的杨梅香随外婆温暖的话语,渗入我心底,最是难以忘怀。
时光流转,七月的杨梅季已远去,风卷起落叶,梧桐树已渐渐苍老。每当品味杨梅的酸甜,我总是会想起外婆慈爱的面容。真想在这个秋日,捎上满满的一小盆杨梅,寄去一封家信,告诉她,那淡淡的杨梅香永远萦绕心头,不曾远去。
(指导老师:李小英)
流淌在春联里的年味
-江阴初级中学初三(17)班 张馨元-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过大年。当墨香陶醉了鼻息,中国红愉悦了眼眸,年味便从这一刻浸透了中华大地。
小时候,过年的记忆始于春联。清晨,我早早穿上新棉袄,拉着爷爷的手,伴着晨光去买春联。小摊前人头攒动,摊主是位慈祥的老人,一边听着乡邻们的寒暄,一边挥毫泼墨,一副副春联在他的笔下跃然而出。新年的祝福、热闹的笑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年味的序曲。
随着年岁渐长,街巷里手写春联的摊子渐渐不见了踪影。春节临近,我只能退而求其次,到商店里买印刷的成品春联。将春联贴好,红灯笼依旧高挂,爆竹声声响亮,然而年味却仿佛少了一丝温度。爷爷站在门口,轻轻叹道:“没有以前的味道了。”他凝望着那副丝绒布的春联,神情中带着些许怅然。
今年除夕,我抱着一丝期待,挽着爷爷再度踏上老街。绕过南门牌坊,几家手写春联的小摊突然映入眼帘,意外的惊喜涌上心头。晨光中,排着队的人们不急不躁,和周围的人热络交谈,乡音格外亲切。拿到春联的人,甚至不急着回家,而是站在一旁,兴致勃勃地与摊主闲聊。我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那久违的雀跃之情逐渐复苏,流淌开来。
经过一番等待,终于轮到我和爷爷。凑近一看,写春联的竟是我的同学!四目相对的惊讶在他的微笑中化解。他告诉我,他得过书法比赛一等奖,今年报名参加了写春联的志愿活动。说话间,他提笔书写,笔走龙蛇,一副春联跃然纸上:“诗书修德业,麟凤振家声。”他将春联递给我,笑道:“老传统,新流行。希望你有一天也能加入我们!”我郑重地点了点头。阳光下,金粉熠熠生辉,他的笑容也格外明亮。
接过这副满载新年祝福的春联,回到家,轻轻展开,刷胶贴好。墨香再度萦绕,火红映亮双眸,年味再次在家门前升腾而起。手写的春联,是一份墨香,是一份心意,是一份温情,亦是那流淌的年味。此刻,我心中燃起了一个坚定的念头,转头对爷爷说道:“爷爷,我要重新开始练习毛笔字。明年的春联,我们自己写!”
(指导老师:黄嫣兰)
河
-江阴初级中学初三(22)班 臧梓丞-
大雨倾盆,地上腾起一层白雾。
父亲站在河边,衣服早已湿透。
“爸,快躲伞下。”儿子踩在草地上,脚步声在雨中清脆作响。
父亲似乎没有听见,依旧目光凝视着远方,那是河流的上游。
儿子忙把伞举过父亲头顶,望着那张被雨水打湿的脸:“爸,要不您听家里人的话,别再做这护河的工作了。他们都说,又苦又累是小事,守着这条河没什么意义……”
父亲没有回应。他低下头沉默片刻,眉头紧锁,双唇微抿,来回踱了几步,眼神却始终不离远处奔涌的河水。
夜深时,雨终于停了。河道安然无恙,父亲的脸上浮现出如释重负的神情。回到家里,少言寡语的父亲和儿子聊了很久。
他说:“你祖父也是在河边长大的。那年大旱,小河干涸,眼见庄稼就没水可用了。干部组织青壮年开通水道,把水引入河里……”
儿子仿佛看到了祖父,他肩披麻布,赤膊上阵,挥舞铲子,脚下一踩,铲满泥土。烈日之下,祖父埋头苦干,直到铲柄被汗水湿透打滑,才甩下麻布擦拭。
那一夜,儿子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黄昏时分,河水奔腾,在夕阳下泛起红光。乡民们沸腾了,欢呼雀跃,疲惫一扫而空。
他梦见村干部将修缮河道的重任交给祖父,祖父激动的神情跃然脸上。他好像见到了年轻时的祖父,听到了他铿锵有力的声音,梦境真实而清晰。
第二天清晨,父亲要去跑步。他的路线始终不变,沿着河堤往返。儿子笑着说:“爸,你哪是跑步,分明是在巡河。”父亲总是笑笑回答:“一举两得,一举两得。”
植树、引水、修堤、宣传环保、阻止工厂乱排废水、清理河道垃圾……还有每天的巡河,这些就是父亲的日常。父亲乐在其中,这份平静的快乐也渐渐感染了儿子。
“你看啊,孩子。”父亲嘴角微微扬起一丝笑意。
儿子顺着父亲的目光望去——田野、河流,两岸的绿树、天上的白云、温暖的朝阳……
“儿子,你看,这是不是像一幅画?咱们的河,是这幅画的灵魂。有了这条河,这画才有了生命。”父亲的声音满含温情。
儿子点点头,似乎被这幅美景深深吸引。他注视着不远处的一棵小树,那是父亲不久前亲手栽种的。
父亲跑步经过那棵小树时,脚步不由自主地放缓,一边跑一边回头细细打量着它。小树纤细而挺拔,在晨风中微微摇曳,显得生机勃勃。
儿子凝望着父亲的背影,低声喃喃道:“我也要做一棵树,长在这幅画里。”
(指导老师:吴辉群)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jycmjy@163.com
2、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学校、班级、指导老师及作者联系方式。
3、另附作者生活照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