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测好用!巧用国产大模型Kimi生成测试用例,只需5步!

科技   2024-07-17 17:31   上海  
点击蓝字,立即关注


本文是一篇利用AI生成测试用例的实战内容,包括AI原理及测试用例生成过程两方面,接下来先看看测试界面及生成的测试用例效果展示。

01

训练结果


测试页面

下图这是我的测试页面

AI模型生成的测试用例


02

Kimi AI 模型介绍


地址:

https://kimi.moonshot.cn/chat/cnjrkho3r0737glhtm80


Kimi AI模型是由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Moonshot AI)开发的智能助手。它的核心能力在于处理长文本,支持长达20万汉字的输入,这在全球大模型产品中是一个显著的特点。Kimi AI能够处理多种类型的文件和来自不同网站的内容,包括PDF、Word文档等,并且能够将问题和答案整理成表格,方便用户查看和理解。


原理

AI模型基于大规模的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训练而成。它能够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从而与用户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信息处理。


我的简单理解是训练AI你想要的东西,AI学会了之后反向提供给你想要的目标成果。


优势


Kimi AI相比于其他模型的优势有下面几点:

  • 超长对话记忆:能够记住对话中的上下文信息,提供更准确和有条理的回答。

  • 文件处理能力:支持多种文件格式,包括PDF和Word文档,能够处理大量文本信息。

  • 网页内容解析:能够读取和总结网页内容,帮助用户快速获取信息。

  • 表格整理:能够将信息整理成表格形式,提高信息的可读性和易用性。


对于测试用例这块比较好的点:

  1. 图片上传测试用例,便于学习功能点

  2. Excel上传测试用例,便于学习功能点

  3. 生成测试结果csv 格式,便于转化excel文件


03

用例生成训练实践过程


根据我实际演练的过程,总结标准过程可以按照以下5个步骤进行:


1、提供模板:


设计或获取测试用例模板,这些模板应该包含所有必要的测试信息,如测试步骤、预期结果、输入数据、执行条件等。


首先对话框输入用例列表字段内容:


接下来告诉它记住这个框架

这是一篇用例模板框架,请记住以后我说生成测试用例后都是按照这些内容生成,记住了么


2、上传功能点,完善的测试用例


收集和整理系统的功能点,确保所有关键功能都被识别和理解。


对于每个测试用例,定义清晰的预期结果,以便AI模型可以学习如何生成正确的测试步骤和预期结果。


这部分我试过针对一个功能模块的excel 文件上传、用例截图图片上传、直接将所有用例拷贝粘贴到对话框中,但是效果都不理想会卡住,下面这张图正常应该显示54条case。


转换下思路按照功能点训练

比如查询功能,在文本框输入查询用例并描述,’这是查询的功能测试用例,以后说查询都要包括查询已存在记录。

查询不存在记录

默认查询

查看查询响应速度

切换页面查询

这几项内容知道了么


Ai模型的反馈结果


自己根据自己的测试用例要求按照上面例子进行训练。

上面只是我训练过程的一部分,实际过程会比这复杂,还得结合自己的系统摸索。


3、提要求生成用例


向AI模型提供具体的测试要求,这可能包括特定的测试类型、风险级别、优先级等。


使用AI模型处理模板和功能点信息,生成新的测试用例。AI可以基于历史数据和学习到的模式来预测可能的测试场景。


对生成的测试用例进行人工审核,确保它们符合测试要求并且没有遗漏重要的测试场景。


最终要求参考如下:


4、验证和优化:


在实际环境中执行AI生成的测试用例,验证其有效性和覆盖率。


收集测试结果和反馈,用于优化AI模型的性能和生成的测试用例的质量。


5、迭代和维护:


根据测试结果和反馈,不断迭代和完善AI模型,提高测试用例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定期更新功能点和测试用例模板,以适应系统的变化和新的需求。


04

总结


整个测试用例生成过程包括提供模板、上传功能点,完善的测试用例、提要求生成用例这几个过程,这是生成过程,具体生成完成之后还得进行优化以及测试执行进行验证,随着这几天的了解,我觉得AI离我们越来越近,巧用AI更能助力测试效率的提升。


大家看完觉得收获如何,在此,小编也整理了51Testing往期与“AI+测试用例”相关的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AI测试干货!实例讲解AI自动生成测试用例

19个测试⽤例⽣成的AI⼯具!卷起来!

点燃测试效率的秘密武器:AI辅助生成测试用例!



END





声明:本文为51Testing软件测试网M&T.用户投稿内容,该用户投稿时已经承诺独立承担涉及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责任,并且已经向51Testing承诺此文并无抄袭内容。发布本文的用途仅仅为学习交流,不做任何商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否则作者和51Testing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公众号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editor@51testing.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51Testing软件测试圈
博为峰20周年,青春正当燃,一起向未来! 博为峰51Testing软件测试圈——坚持以专业技术为核心,关注软件测试领域最前沿技术和管理思想,凝聚行业力量,共同分享软件测试理论与实践经验,是一个测试人的生活与技术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