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联主席刘波新作《家在三峡巴东》,了解你不知道的巴东文学常识

旅行   2025-01-23 16:10   湖北  

湖北省巴东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波:巴东是千年古县、又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神农溪,欢迎各位朋友到巴东做客。(中国旅游报视频号)


家在三峡巴东

文/ 巴东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县文联主席 刘波

图/ 吴以红


长江在入鄂第一哨巫峡出口转了一个弯,一路浪花,温柔奔放,就到了大山大水的峡江画城——千年古县、大美巴东。
巴东,顾名思义巴山之东,名字阔达而又大气。
长江风雨,川流不息,巴东的历史长河里流淌的是悠远神秘的古今传奇。7000年前,人类就在巫峡楠木园地区生活了。《山海经》记:“西南有巴国,大嘷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相传在三皇时代,巴东属蚕丛、鱼凫以及杜宇统治之地,后来巴人的一支——鳖族在首领鳖灵带领下来到川西平原协助杜宇王朝治水成功,受禅让而为蜀王,建立开明王朝,巫峡是巴国领土,所以巫峡又谓巴峡。
炎帝时代,巴东属戎州,高辛氏统治时期为蜀国疆域,夏、商属梁州地域,周为夔子国地,秦为南部巫县地域,公元年为西汉南郡巫县地域,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置归乡县,北周改名乐乡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更名巴东县。
千里向巴东,青山不可穷。千百年来,巍峨巴山的根脉与诗歌文脉相生相息,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流传着无数千古绝唱。无限风光的山水巴东,是中华文明的诗歌圣地。从当年郦道元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开始,巴东就成为中国诗歌的天堂。
诗人们乘坐的扁舟驶出巫峡口,江面顿时豁然开朗,眼前一片海阔天空,冲出峡谷的那份惊喜、那份激动,全在诗人们的万丈豪情中。唐朝“诗圣”杜甫早年是一位平原诗人,50多岁“去夔出峡”,曾在巫峡口北官渡口结草建堂,深入巴山峡川,领略其妙风光,留存《西瀼溪》:“迢迢水出走长蛇,怀抱江村在野牙”成为一位江河诗人,“杜甫草堂”也成为巴东古八景之一。“诗仙”李白在巴东写下《上三峡》“巴水忽可尽,青天无时”、《巴女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遥想当年他在巴东是多么的惬意。
北宋名相寇准出任巴东县令,来巴东还是19岁的小青年,其传世诗作有一半左右写于巴东。《巴东县斋秋书》“水穿吟阁过,苔绕印床斑。幸有江云看,何思卜往还。”以景画情,因情绘景,酣畅淋漓地道出了巴东地域秋色的明丽斑斓和自己踌躇满志的政治抱负。
寇准在任巴东三年,在老县城建造了“秋风”“白云”二亭,与当地一些文朋诗友登亭赋诗,抒发豪情,写下了妇孺童叟皆知的《劝农歌》:“苍天在上,后土在下。效我神农,五谷丰登。挽草为业,定居稼穑。乐土归民,传之子孙”,让巴东开启了农耕时代,更使巴东成为了长江流域重要的诗歌聚集地。陆游、苏轼、苏辙都曾在巴东登临秋风亭,留下了许多描绘巴东的宝贵诗作。苏轼《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苏辙《秋风亭》:“人知公惠在巴东,不知三朝社稷功”等入心入神的感慨,让秋风亭依然风姿飒飒地伫立在长江岸边。
1913年,中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21岁的郭沫若顺江东下出川,这次经历刻骨铭心,后来在一首诗中回忆:“巫峡的奇景是我不能忘记的一桩/十五前我站在一只小轮船上……但只要一出了夔门/我就要乘风破浪”。1961年,69岁高龄的郭沫若再次到巴东,写下《巴东即事》:“微雨步巴东,江边乱石丛。扁舟劳济渡,同志爱何浓。峡底波光暗,山头野火红。欢呼言再见,拍手聚群童。”千年淘沙,风雨兼程,在文人墨客的眼里,巴东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传说。
巴东山水孕育诗和远方,而峡江岸边的摩崖古刻见证爱和文明,20多处古石刻记录了峡江人与长江的爱恨情仇。在长江西陵峡上段巴东北岸上刻“化险为夷”,为乾隆荆南观察使者西蜀李拔题书。李拔是一位文官、清官,更是一位执著整治三峡险关、足迹踏遍巴东险滩悬崖的“勤官”,每次整治一处艰险河道,他都要亲笔题字一副石刻,以示后人居安思危。
同样,在巫峡口官渡口江南大岩下,一块“我示行周”长石横卧江岸,为光绪监修委员渝州童天泽书。“我示行周”和“化险为夷”异曲同工,意思是“指我大路好方向”“我指路途”,来源于《诗经》中的“示我周行”,“周”同“舟”,是对峡江人民生命安全的绵绵情怀。
建国后,万里长江这条神州的大动脉,经过多次治理特别是宏伟的三峡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古以来的洪涝侵蚀,并带给了三峡移民子孙万代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黄金水道”的无限魅力是大禹、李拔、童天泽望尘慕及的。
“化险为夷”“我示行周”还有“要区天成”“铁岭衍秀”,让过往的船只在巴东留下了道道纤痕,昭示了人间大爱,煅就了团结协作、敢闯敢拼、坚韧不拔、豁达洒脱、海纳百川的巴东纤夫。楚峡云开”“共话好山川”“浪淘英雄”“灵山仙境”“川流悟道”浓缩了三峡水渊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字里行间不仅透露了古代清官的敬佩之情,更将巴东特有的长江文化文明淬砺一代又一代人写家乡、画家乡、说家乡、唱家乡。“浪淘英雄”讴歌的就是巴东船工穿恶浪、闯狂澜、冲激流、过险滩的英雄气慨,留下了战天斗地、踏波斩浪、引亢高歌、响彻山河的峡江号子。

      巴东长江峡江号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江水系音乐的重要组成篇章,被誉为“峡江的魂魄”“纤夫的灵魂”。清、民时期,巴东与秭归、兴山一带的船主结为“楚帮”,船夫和纤夫们长期与险滩恶水搏斗,那高亢雄壮、震耳欲聋、感人肺腑、貌似从天上飞下来的一声声“拖,拖,拖起——”“三尺白布四两麻,忙在脚里跶扑趴,你不扯它就不得来哒;三尺白布四两麻,脚蹬石头手刨沙,只为儿女和爹妈……”喊出了峡江汉子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喊出了男人对女人的担当,更喊出了对生命的欢畅。

不是真龙不下海,不是好汉不驾船。一声号子一身胆,蛟龙定要过险滩。曾经被誉为“三峡纤夫的活化石”、曾经高寿102岁的谭邦武,从小跟着祖父和父亲在长江边上放哨、操橹、掌舵。谭邦武闯荡激流险滩80多年,九滩十三峡就象身上的经络,被自己驾驭得轻车熟路,80多岁的老人还能摇橹摆渡、下水救人。老人在世时,最不舍的就是长江纤夫号子:“重庆开头哟,两条哟江呃,上有坛子哦,下有缸呃……”“日积食稂,天地开张,上上下下,顺理成章;日积食稂,天地开张,上上下下,满满堂堂……”江水东流,浪涛滚滚,谭邦武在巴东长江峡江号子历史记忆里就是一个永远的传奇。

      

      过去的巫峡,险峻汹涌、荒野无渡、甚至令峡江人民闻风丧胆。80年代中期,巴东拉开了长江三峡旅游的序章,巫峡口两岸的一草一木、一水一诗、一山一石成为了长江岸边最美丽的风景,现在的巫峡成为巴东人的幸福天堂。前几天,父亲80岁生日和父母55年结婚纪念日,带着二老在每天耳熟目染的县城兜兜转转,曾经做过“民办老师”的母亲摸着我的头说:“儿子呀!我们的巴东我们的家现在就是个大景区,家在三峡巴东,可要好好爱她!”望着母亲眼中对家乡的痴迷,我刹那间明白,我一直寻找的都是父母的乡愁和牵挂。

如今,三峡巴东已经成为长江边上最美丽的江城。巫峡口还有神农溪、无源洞、巴人河,这些让山外人向往的风景名胜区,一直在数千年的传说中,在坚如磐石的记忆中,在脍炙人口的诗歌里,在气势磅礴的江河里……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巴东阳光教育





🌊总编 | 余建军


🍮主编 | 邓  婕


🍍编 审 | 万晓丽


文旅巴东
宣传推介巴东旅游,让更多人知道巴东、了解巴东、来巴东旅游。投稿邮箱2085140085@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