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于华建集团,简称上海院)协助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整体园区规划总控设计与A、B组团技术设计的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是华为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2024年上海市重大工程科研产业类项目,率先建成使用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先行启动区重点工程。
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位于青浦区西岑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启动区西岑科创中心东端,总用地面积约2400亩,建筑面积约22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70多亿元,共计104栋单体建筑,集合研发办公、实验室、会议、餐厅、内部火车站线及配套设施等功能。
项目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启动区区位
在承载青浦自然地貌与历史底蕴,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资源禀赋条件下,营造出一座外呈山水人文、内蕴创新科技的“微型经典袖珍城市&现代经典建筑博物馆”式的世界级科创园区,实现了启动区总规的“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跨界融合创新引领、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的建设目标。
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开发的东风,2019年,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项目启动设计、落地开工。5年的设计与建设周期中,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牵头主控,由上海院、华阳、奥意、悉地国际、JACOBS、ENNEAD、HDR、B+H、KKS等几十家设计单位、设计顾问和上千名设计人员的全力配合,响应项目建设的需求及变化,总控整体规划设计的实施,克服多重难点以保障项目高质量、高效落地。
园区总体鸟瞰实景图
2024年10月,华为上海青浦项目已全部建成,正式命名为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项目将陆续吸引3万多名科技人才入住,未来联合西岑科创中心的全面建成将扩展成为全球瞩目的科创核心。
上海院在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项目中承担了协助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整体园区规划总控设计与A、B组团技术设计的重要角色。
规划总控设计
在华为开发理念的主导下,基于多年的区域整体开发总控设计钻坚研微,上海院将总控设计经验应用于协助项目实现规划总控工作的高效化、规范化、可持续化。规划总控设计包含全设计、实施阶段的设计标准统筹、问题协调解决、成果整合完善等内容,通过“总-分-总”的总体控制方法,结合华为练秋湖项目的规划设计特点,在规划理念、复杂场景、总控方法等方面积极寻求突破,探索形成适用于华为开发模式的区域整体建设的新方法、新趋势。
01
八项总控系统
为打造园区“整体性中的个性特征”的框架战略,总控设计采用总分总的控制方法平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明确的总体导则、技术标准统筹城市、园区、组团、单体建筑等各个维度的规划及实施设计,即时整合、即时提议、即时协调、即时统一,总体管控园区的场地竖向、建筑高度、绿化景观、交通、消防、人防、机电系统、市政等各个专项系统。
交通总控
场地人车分流,打造多种交通
八项总控导则分析图
02
八组复杂场景
本项目原始场地平坦(标高3.8-4.0m),为营造多样化的场地感受,园区规划场地主要标高分为三个层级( 4.5m、11.0m、16.5m及以上) ,形成“城市河岸”、“湾”、 “丘陵山顶”的地形关系,在水网平原地区打造围绕中心湖区地势起伏、场景丰富的八个组团,包括A山顶聚落组团、B水镇组团、C&H城市经典轴线组团、D城市大学院落组团、E森林小镇组团、F广场小镇组团、G城市街区组团。通过沿湖小火车、内部景观环路、外围车行环路串联,实现水、山、绿、建筑等多元主题的研发园区。
八组复杂场景实景
03
五大规划理念
水是青浦的灵性所在,项目以青浦特有的自然生态水系为中心,以外围生态延续区作为园区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衔接过渡,围绕“中央大道”、“中心水岸”、“城市森林”、“袖珍城市”、 “微循环系统”五大规划理念,融合自然山水的生态人文环境,打造一个集办公、研发、实验、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科创园区。
五大规划理念实景照片
04
五大审批创新
因项目中大规模的人工山地地下室对园区地貌的改造,引起了多项规划建筑、结构技术审批原则的创新及实施试点,包含地上地下界面定义、消防计高、建筑计高、面积计容、结构计高等专项设计原则的创新界定,以及大规模人工山地地下室的消防安全实施技术的综合措施,并组织专项专家共同论证实施合理性等方法,为平原地区未来同类建设项目起到试点示范作用。
规划地上地下界面定义、面积计容、消防计高控制原则
A、B组团设计
A、B组团位于园区的东侧,是综合了超大空间的临湖景观餐厅、木结构的接待水镇群落、人工山地的地下特殊实验室及能源中心等重点功能、复杂空间的主要建筑组团。通过北、东、南侧外围的人工山体建筑围合,形成聚心、宜人的组团环境。A、B组团地下室仅局部地下二层采用基坑开挖建设,大部分为现状场地堆建的人工山地地下室,大幅度地改造、丰富了平原地貌,减少了建设成本,缩短了建设周期。
AB组团实景照片
A组团为低密度“山顶聚落”组团,内部地形为人造丘陵,场地中间高,四周低。总建筑面积约26万㎡,其中地上约9万㎡,地下约17万㎡。地上单体11栋,其中A9塔楼高77.5m,为园区“制高点”建筑。A组团地下室在现状场地上建设,共计4层,总高20m。
A组团鸟瞰实景图
B组团为低、中密度的“水镇”组团,以水巷为主,形成面水背山、错落有序的台地地形。总建筑面积34万㎡,其中地上约12万㎡,地下约22万㎡。地上单体15栋,其中B15为水上VIP小岛,B13为人工山体覆盖下实验及能源中心,三层总高26.2m。
B组团鸟瞰实景图
01
复杂高程、综合功能的人工山地地下室
在现状场地上建造超大人工山地地下室抬高整体场地高程,将高大空间实验室、停车库、配套机房等整合到地下室空间,最大程度地将地上的低密度街区空间还给日常研发办公环境。设计实施过程就山地建筑的消防救援、顶板防滑、排蓄水、空间结构关系、超规范大底盘多塔结构、高回填土(不平衡土压力)专项等技术难点进行多轮优化,组织消防、结构、岩土、气流等专项评审,推进设计技术难点、要点的落实。
超大型人工山地地下室空间结构及节点分析图
02
空间整合、兼容适应的实验室设计
近年来上海院先后主持设计了多个重点实验室项目,积累了大量前沿科研建筑的一手设计经验,以集中整合、灵活适变的设计手笔实现了AB组团约10万㎡人工山体实验室及能源中心的原创设计及实施落地。在设计初期采用空间归一化原则明确整合同类需求(共7大类,14小类)以及各设计阶段控制要点;在设计深化阶段推进特殊要求实施,如大跨度空间、净高空间、荷载预留、交通流线、防微振、氮气、独立接地等具体工艺的落地设计。
同时,为应对华为研发部门需求多、变化快、时间紧的情况,我们最大程度的考虑兼容适变原则,采用核心模块化原则进行统一空间、平面布局设计。如B13建筑单体在施工过程中由数据中心转变为实验中心,在合理控制项目进度、造价影响下,有效地适应了需求变化,为功能调整预留可能性。并对同类实验室各个设计阶段、实施方法即时总结、推广,形成专项设计指南。
特殊实验室设计分析图
03
专题深化、严格有效的消防设计
人工山体建筑及其地上建筑群受山体坡度、场地开敞条件、安全疏散距离等限制,地上、地下、水上的消防界定、消防救援布置更为复杂。由于园区地貌变化较大,经过消防征询认定:
1)消防车可达区域即可认定为消防首层;
2)参考坡地建筑做法,消防车均可达即可按双首层认定;
3)消防车必须要平层到达才可以认定为地上建筑;
4)多层建筑群,消防车道需要两个方向到达平台;
5)超大规模人工山体地下室综合多种措施(直通室外条件、疏散楼梯、下沉广场、避难走道、共用消防电梯等)优化内外消防救援及疏散措施;
6)多面临水的岛上建筑引入水上码头、水上救援路线优化消防救援条件。
消防分析图
04
高度协同、全程应用的辅助软件
A、B组团涉及大量地形高差、交叉空间、净高控制难题,项目积极引入BIM设计工具辅助从场地布局、地形高程、建筑造型、空间结构、室内空间、管线综合等全过程优化设计,并配合施工方工序、资源、资金投入计划组织,实现BIM设计工具的5D应用。实施设计中对于多个系统,如景观道路、台地广场、小火车站线、水巷瀑布、地下管廊、桥梁、穿越隧道、二层平台等复杂交叉空间进行重点复核。此外,借助华为组织的气流模拟辅助测试对大型能源中心室外冷却塔的布置合理性进行论证,在有限地形条件下做到节省用地、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等。
辅助设计软件应用及全过程控制
05
低碳节能、智慧创新的机电系统
1)AB组团集中配置区域型冷热源,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成效。利用峰谷电价差,采用主机上游串联式内融冰蓄冷系统,比选确定蓄冰率控制在10%~15%内时经济性较好。
2)采用水源热泵机组技术回收研发用服务器的散热作为空调系统热源,并作为生活热水系统的预热,减少冬季燃气耗量,降低排碳量约444082.6kg。
3)利用园区中心湖水位差调节雨水排放,起到海绵调蓄作用。
4)项目提供直饮水系统。对于厨房直饮水供水流量,无规范标准条件下,根据实际调研创新计算方法。
5)项目自建220kV/35kV主变电站,由电业提供三路独立的220kV电源(三重电源),并根据多种电源保障要求,配置不同的UPS供电方案,保证用电的安全可靠性的同时兼顾经济性。
6)园区弱电系统采用光纤链路设计。各弱电系统及终端采用基于华为HILINK标准协议,采用模块化、分布式、可扩展的系统形式,未来实现无缝接入华为智慧园区统一集中控制管理平台。
蓄冰率系统方案
06
适应变需、严控标准的设计管理
为适应华为设计平台ECC系统的全过程管理、各专业线设计标准化、研发部门需求变化等特点,设计团队及时高效地跟进设计调整、多专项设计协调整合、提高设计要求及标准,规范化设计成果管理、加强设计实施的现场驻场巡场及问题汇总处理等环节。
基建设计标准
结语
设计团队历时4年全力奋战,迎来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全面建成运行。站在青浦西岑的“蓝色珠链”湖区眺望,整个练秋湖园区内斑斓如画。在这里,科技的智慧火花不断迸发,创新的力量持续涌动,这是“华为开发模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是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现代化创新场所相融合的生动典范。
上海院有幸成为这座世界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始终秉持卓越追求,凭借优秀的作品、丰富的创意、细致的服务、扎实的技术,为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贡献“上海设计”力量。
团队合影
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A、B组团)
建设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东至泽青路,南至港悦路,西至培雅南路,北至岑卜东路
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
竣工时间:2024年10月
整体园区规划总控设计与A、B组团技术设计: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顾问公司(A、B组团)
概念、方案、建筑扩初及后期效果控制:JACOBS、HDR、KKS
幕墙顾问:上海熙玛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安诚傲林规划设计顾问(上海)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华建集团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
岩土设计:华建集团申元岩土工程公司
水利设计:华建集团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
道桥设计:华建集团基础设施事业部
项目施工单位
施工总承包: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等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团队
华建集团总协调人:周静瑜
项目总监:姚军、蔡淼、王强、周晓飞、刘浩江、孙大鹏
设计总负责人:李定、焦阳
项目经理:姚昕怡
结构经理:顾绍义
机电经理:赵霖
建筑专业:焦阳、车雷、陈亮、孙婷婷、焦杨明慧、王春兴、尚岩青、曹鑫浩、何文湘、杨艳艳、杨舒驿、杨晨、刘晓迅、丁和
结构专业:张坚、陈世泽、罗闻捷、王玮海、刘笑冬、陈瑛、屠静怡、李伟、申伟国、黄宇龙、芮静文、郑弦、李黎、刘桂然、刘艺萍、任静雅、倪俭、缪婷伊、易礼
暖通专业:朱喆、李晓菲、朱南军、顾思源、张月红、宋凯华、时浩、卢江涛、王圣博、高维天、万嘉尧、黄海涛、虞介一
给排水专业:倪轶炯、陆文慷、范天玮、谢驰原、黄飞、邓沐、彭超、陈超、陈忆、陆隽喆、杨宏磊、归晨成、陈思瑶
电气专业:朱文、刘兰、邵之奇、康辉、郁亚楼、包振华、姜皑琳、潘越峰、徐惠珍、朱诗彧、方墨痕、张吉华
智能化专业:闻锋、王红槟、杨益锋、徐楷程
室内专业:张建峰、宋文君、顾一峰、徐君超、张玉、刘蓓娜、张逸雯、赵梦莹
绿建节能海绵专业:燕艳、孙斌、陈家乐、孙元超、沈颀涵、俞家欢
BIM专业:王万平、陈冬梅、郎垚、严厚宇、戴丽、崔琳鑫
幕墙专业:张海、司俊伟、钟健根、汪银凤
建筑摄影:林松、华为基建部
供稿:第一建筑设计院
撰稿:焦阳、焦杨明慧、尚岩青、陈亮
编辑:张菁
审核:李定、刘勇
*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