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枢纽是上海两大国际(国家)级客运综合交通枢纽之一,由浦东国际机场和铁路上海东站组合形成,将成为落实国内国际双循环、引领全球资源配置、创新制度开放的重要支点。
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前区项目作为上海东站站城一体开发的核心区域,地表总用地面积约22万㎡,总建筑面积约103.8万㎡。功能涵盖商业、酒店、办公、会展等多种复合业态,是实现站城融合的重要空间载体,将进一步放大东方枢纽的影响力,成为长三角人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来到上海的第一印象。
01
潮起东方 涌现未来
上海设计频传佳讯
2024年4月
由株式会社日本设计(以下简称“日本设计”)+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于华建集团,以下简称“上海院”)组成的设计联合体参与了上海东方枢纽站前区建筑设计国际方案征集,设计方案以“潮起东方,涌现未来”为主题,强调了站场城融合的一体化设计理念,取得专家组评审第一名。
2024年10月
上海院+日本设计组成的设计联合体,中标《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前区A3-01地块新建工程项目》,成为站前区五地块首开最核心地块的设计单位。
2024年11月
《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前区新建工程》(五地块)正式进行了规划方案公示。
图源: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4年12月
由上海院+日本设计+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政总院”)组成的设计联合体,中标《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前区A4B-01地块新建工程项目》;由上海院+日本设计+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组成的设计联合体,中标《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前区A1B-01地块新建工程项目》。
02
多方共赢
资源互联,共建共享
随着站前区五地块设计单位的确定,以及各地块设计工作的全面开展。在东方枢纽集团(建设单位)总牵头下,由华建集团内部统一部署,联合日本设计、市政总院一起共同成立了联合总控团队。上海院作为联合总控团队的主要统筹执行单位,积极响应集团号召,以区域功能优化和整体价值提升为导向,本着实现多方共赢、资源互联、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内外分工、条线对接、条块结合”,达到以下总控工作目标:
控效果
整体把控区域城市形象及城市界面,统筹区域设计目标及总体设计亮点的呈现;
控系统
重点控制消防、交通、绿化、人防、海绵、防汛等各专项系统统筹要求;
控进度
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把控总体进度并协调统筹各分项进度。
03
总体把控
统一规划,统一设计
设计联合总控团队通过制定站前区五地块总体设计原则和设计标准,整合各区块设计方案,编制《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前区新建工程总体设计方案(导则)》和《统一技术措施》,协助前期各地块总体方案报批报审、协调动态更新、整体把控各区块设计方案、施工图。
统筹绘制“三图一表”,围绕总体目标,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协调站前区总图的平衡和过程中的动态更新,全力配合业主推进站前区五地块的设计工作。
通过总体把控、凸显特色、整体最优,打造代表城市品牌的高品质地标区域,实现区域整体方案的重点战略目标,凸显总体规划设计的特点、亮点及要点。
04
总体规划设计
特点亮点及要点
城市形象轴与东方门户
东方门户轴营造宏伟而礼序的公共空间,突出整体地标性;城市形象轴塑造开放、活力的国门形象,强调站房、城市、环境的高度融合。共同创造出“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城市地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车站到达后的枢纽广场印象
上海海派文化具有开放、多样性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将成为长三角地区及全球各地访客的新门户,展示自然、产业、文化高度融合的上海第一印象,共塑国际开放门户的枢纽新标杆。
面向枢纽广场的车站立面印象
车站西立面轴线突出车站立面的象征性。南北相向设置的退台辅以积极的活动空间和绿化,突出城市的活力和环境未来城市的印象。通过控制在120米到200米之间的站前综合体的楼间距离,赋予车站和枢纽广场适当的规模感,为人们到达和离开留下深刻的空间体验。
自然与城市融合的空间递进
在南北城市形象轴上,以绿带为媒介彰显城市活力,方案将中央体块退台,让绿带向两侧建筑立体地渗透。随后,把退台与坡道相结合,让城市活动可视化。再植入功能体块,赋予城市生动的表情,G1503两侧建筑形成对话。屋顶的建筑语言借助了站本体的单元模块。最靠南北两端的办公相对独立,尊重功能,也为将来的开发留有灵活度。
地景折叠打造退台界面
站前景观由地下二层的下沉花园、一层的交通广场、以及二层至四层设有进退有致的户外绿化活动空间组成,以峡谷状的立体造型突出车站立面,整体城市界面得到控制。
立体化交通组织
贯穿地面、地下、空中的立体慢行交通组织
为了实现人流及交通组织的立体化,分别在地面(0.0m)、地下(-9.5m)、天街(+20.4m)三个层面实现站场与站前及城市之间的立体化连通。
地面层(0.0m):连接出站口、站前广场和G1503地面部分城市公园的地面步行系统。
地下层(-9.5m):沿东方门户轴设置贯穿东西的地下人行城市通廊,满足市政、交通、安全等要求的同时,实现自0.37至西侧B片区的东西向大联通,以及自商业综合体至酒店办公会展综合体的南北向次连通。城市通廊两侧结合地上功能布置有商业、下沉空间和垂直交通核,并配套绿色生态的景观设计,形成富有魅力的地下空间。
天街层(+20.4m):打造互联互通、立体高效的空中慢行网络。东侧与站场区高架候车层平接,并在南北两侧分别跨集疏运系统上方与上盖区紧密联系。通过独一无二的24小时开放的空中步行景观系统,强化了站城一体的设计主旨。天街层同时可作为消防车应急救援使用以及通往上盖酒店的VIP路径。
道路下方公共空间综合利用
地块地下形成环状连通,以便于站前区五地块地下综合开发及停车的一体化利用。其中,A1B-01、A3-01、A4A-01地块在地下二层车库整体面域相连;A1A-01与A1B-01、A4A-01与A4B-01之间在地下二层车库以连通道相连。站前区五地块停车总体统筹。
一体化多层面的立体城市平台
沿G1503的南北形象展示轴,沿东方大道的东方门户轴。两轴交汇之处是各类人群交流汇聚的场所,由此形成“东方门户”、“枢纽广场”的核心节点序列。南北向沿站前公园,结合站前区丰富的功能载体,形成与合作区呼应的“全球交互港”;南部结合会议会展功能,形成“创享荟览港”。此外,站场区通过天街立体连接站前区,形成两个慢行锚点。
城市节点:交通、人流与功能的交汇
北侧城市综合体主要功能为商业。地面层落客区主要集中在核心IP空间,突出商业主入口形象;货运动线集中在东侧站前路,减少干扰。新交通方式PRT,通过坡道连接到天街,形成双首层落客的概念。
南侧城市综合体主要功能由会展中心、五星酒店、共享及标准办公组成。3个功能建筑的地面层落客区分散设置在枢纽广场和核心IP空间附近,保证流线互不干扰的同时提升到达感;货运动线集中在东侧站前路。新交通方式PRT,通过坡道连接到天街,形成双首层落客的概念。
立体空间:站场区、站前区与城市的融合
地下、地面、天街形成多维度立体公共空间网络,贯穿商业、酒店、会展、办公、交通等功能,积极发挥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创造出独特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景观,形成集聚世界人才和产业发展的国际城市会客厅。
可呼吸的城市立面
建筑整体形态设计追求超越视觉的美,探寻深藏于浪花之下的丰富内涵与可能性,以舞蹈般的动态与韵律,营造充满变化与惊喜的建筑形态与空间,带来激发文化与活动交流的空间场景。
站房、商业、MICE、地下空间、城市客厅等多类人群集聚的站前立体广场,不再是传统的大规模、大尺度的广场,而是人、物、信息融合的个性化空间,形成国内外来访者及市民热闹的活动场所。以新上海的生活方式,感受包容力和城市温度的“对话的舞台”。
多元立体的城市天街
天街的东侧与车站的出发层齐平,标高为20.4米;西侧则与相连楼层高度一致,位于三层标高。在商业IP和商务IP中,分别进行建筑造型以消除东西方向的高度差异,实现与西侧城市的平滑连接。在形态方面,天街以大、中、小的规模与建筑整体结合,增强城市的公共性,是实现站街一体的慢行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复合统一的第五立面
屋顶层的构成
商业综合体和酒店办公会展综合体的屋面层将作为空中花园、屋顶绿化、商业和设备用房等用途。屋顶层以上是统一设计的屋架,屋架高度统一为44.89米。设计上确保与车站建筑主体的大屋顶相呼应,展现车站及站前开发综合体一体化开发的第五立面设计。
屋顶空间的功能性用途和节能措施
商业综合体和酒店办公会展综合体的屋顶构架上均设置有一体化设计的光伏板以辅助发电功能。屋顶形态和材料基本上以与车站建筑呼应为主,同时积极使用环保材料,以实现更高的环境目标。
绿色节能低碳设计
通过建筑节能、能源中心高效化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实现能源最优利用,助力碳中和目标。具体措施包括:光伏板与大型屋面结合、屋顶绿化与城市公园一体化设计、折叠地形与波动建筑形态以优化自然通风和采光,以及公共交通与站前开发融合,构建绿色出行体系。这些地区性举措系统性地推动节能低碳发展,为可持续城市提供解决方案。
05
结语
不忘初心,合作共赢
上海院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始终保持初心,确保设计方案能始终贯彻最初设定的设计理念和效果。近日,上海院设计团队收到了来自东站建设指挥部、东方枢纽集团发来的感谢信,肯定并感谢上海院、日本设计联合体团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全情投入与鼎力支持。
我们坚信合作才能共赢,通过规划一体、协调融合的设计,致力于将这一地标建筑塑造成国际门户。
海纳百川,东方枢纽作为链接世界的东方门户,展现了上海这座开放国际化都市的独特魅力。在此,新质生产力的浪潮涌动,汇聚为推动城市向前的不竭动力,为城市创新驱动注入蓬勃生机,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无限力量。
我们站在这个新时代的交汇点,也目睹着“潮起东方,涌现未来”的壮丽篇章。
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前区A3-01地块/A1B-01地块/ A4B-01地块新建工程
项目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
建设单位:上海东方枢纽投资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总包(联合体)
A3-01地块: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本设计
A1B-01地块: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本设计、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A4B-01地块: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本设计、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占地面积:约15.8万㎡
总建筑面积:约70万㎡
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管领导:顾伟华
分管领导:夏冰
总协调人:夏冰、裘慰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团队
项目总负责人:蔡淼
项目总监:王强、刘浩江
设计总负责人:蔡淼、李定
结构总负责人:姜文伟
项目经理:王文霄、胡晓霞
建筑设计:王文霄、胡晓霞、刘坤、石圣松、江晓辰、朱俊杰、李昂、吴志强、程艳、洪韬淇、宋颖、王云霄、季若昕、殷婕、付瑜、盛坚
结构设计:姜文伟、张坚、刘宏欣、顾绍义、张西辰、程熙、张朕磊、刘扬明、贾水钟、杨军、刘桂然、刘艺萍、潘东婴、康慨
机电设计:张伟程、赵霖、朱喆、陆文慷、朱文、归晨成、陈杰甫、瞿迪 、张月红、李晓菲、滕汜颖、万洪、戴鼎立、黄飞、倪轶炯、沈彬彬、殷春蕾、邓清
绿建、节能及海绵设计:燕艳、孙元超、马亚男、沈颀涵、曹家伟
BIM设计:苏骏、孙彬、丁佳倩、姜莹莹、李勤、薛元
供稿:第一总监部、第一建筑设计院、第四建筑设计院
编辑:胡晓霞、张程、王云霄
审核:刘浩江、王文霄、刘勇
文中效果图©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前区项目设计联合体
*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