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上的紧凑城市|高铁站枢纽区域的站城融合设计

文摘   2024-11-28 12:00   上海  

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改变了中国国家尺度上的时空距离,也改变了大城市的空间发展结构,人们的出行工具越来越依赖高速铁路铁、城际铁路、普通铁路、城市地铁等轨道交通网络。在解决了基本出行需求之后,多网融合的效率性要求也逐渐被重视,重要枢纽节点的建设模式也不断在创新,大型高铁枢纽站地区的多网融合开发建设为这类创新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于华建集团,简称上海院)紧扣国家交通体系的发展战略,服务超级城市的体系更新,多年来深耕轨道交通综合开发领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立足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高质量的城市化。


一、轨道交通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2008年京津城际的开通开启了中国高铁建设的时代,伴随“四纵四横”“八纵八横”线网建设的逐步完成与推进,覆盖范围广、层次丰富、结构复杂的高铁网络格局已经形成。截至2023年底,中国高铁运营总里程达4.5万公里,是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密度最大的高铁客运网络,也是引领世界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高铁的开通极大地压缩了时空距离,在满足客运需求的同时促进了人才、信息、资本等要素的流通与交换,在推动区域内外部资源整合与再分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01 

 轨道上的都市圈——轨道与城市联动协同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城市表现为多层级的网络化构成。以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是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因素,通过时空的压缩与集聚使人流、物流、产业、金融可以高度融合。

轨道交通是持续重塑区位经济地理条件的决定因素之一,高铁枢纽节点区域及其经济效益是多尺度和区域性的,具有跨尺度空间机制互动的复杂性,不同学科为提供了多维分析视角。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布,国家城市化目标转变为以中心城市引领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模式,各大城市群陆续提出“轨道上的城市群”。从规划学角度,高铁站点地区作为区域高铁系统与城市空间直接作用的界面,是其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高铁作为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关键支撑。截至2020年,途经长三角的高铁线路已有28条,高铁站点达到183座。高铁大幅提升了长三角城际铁路的网络密度,且中小城市的提升幅度高于大城市,推动大中小城市较为均衡地接入长三角高铁网络。高铁在推动区域空间联系格局密集化的同时,也使得区域资源要素的流动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造成空间联系格局演变的极化特征。

△苏州高铁新城苏州北站站城融合区城市设计

高铁新城是苏州市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北向拓展带的重要支点。苏州作为国际铁路枢纽和场站,苏州北站要充分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的作用,通过规划建设动车所,加强苏州北站与虹桥枢纽的协同发展、复合发展。


 02 

 高铁新城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新增长级 

继各类开发区建设、新城建设之后,高铁站点及周边地区综合开发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又一种新型空间拓展形式。高铁新城、新区项目正在各“高铁城市”中进行着,截至2022年底,我国有26%的城市明确提出发展高铁新城新区,46%的城市明确提出发展与高铁相关多尺度区域,但是大多数中小城市的高铁新城都面临着产业、经济、投资等的制约。但不可否认在城市外围建设的高铁站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醴陵高铁片区城市设计

醴陵属于长株潭城市群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花炮之都,是生态宜居的山水洲城。高铁站的建设使得醴陵更有效的融入到长株潭城市群,参与区域分工协作发展。


△南通站交通枢纽片区城市设计

南通站为长三角北翼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位于国家沿海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汇处。南通站枢纽片区坐拥高铁+地铁的双轨机遇,将落实沪北高端商贸新枢纽,打造沪北产业服务新高地,实现跨江融合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二、枢纽区域的融合式发展

 01 

 区域整合的超级纽带 

中国高铁客站已经渗入到城市之中,深度影响着城市生活,成为城市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连接周边形成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的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引擎。枢纽的发展首先要统筹考虑区域产业基础,组织好城市服务功能与产业功能,塑造特色区域开发,孕育产业变革与生态经济,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创新站城价值。

△安亭枢纽综合功能区城市设计

安亭枢纽,作为上海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位于上海西北部地区,扮演着上海连接长三角地区的桥梁和纽带角色。是上海市向长三角区域辐射的重要门户,是落实上海一城一枢纽的重要组成。


 02 

 效率优先的交通组织 

枢纽的融合发展,重点在于实现高铁客站与城市轨道交通等地下、地面、地上多种交通方式的多维联通、无缝衔接,达到区域内交通的多联互补。在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优化便捷通达性,提升片区交通优势。建立独特的交通体系,在缩短换乘距离的同时,提升对周边辐射的覆盖率,创造站城融合的叠加效应。

△重庆沙坪坝区火车西站周边地块城市设计

重庆火车西站位于沙坪坝上桥,西临中梁山山脉,东靠内环快速路,是重庆构建“三主两辅”客运枢纽中的主要站,其形象定位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区、渝西最重要的城市门户区、城市西部新兴的区域性城市商业与商务副中心。


 03 

 充满活力的站城共享 

枢纽的融合发展,核心在于对刚性交通流线与弹性商业动线叠合设计。通过开放城市空间组织,融合城市功能,形成多元化的站城公共场所,营造具有沉浸式体验感的城市客厅。充分的互动多维功能空间,以流动的空间、弹性的使用模式,满足动态的多元需求。

△新建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建筑概念设计

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位于浦东新区东部祝桥镇范围内,东接浦东国际机场。作为浦东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重要组成,上海东站是上海铁路“四主多辅”的主客站,承担着浦东新区对外铁路联系、上海市域客流转换的重要作用。


△苏州北站站城融合TOD综合开发设计

苏州北站地处苏州市域中心,作为国家高铁“八纵八横”大动脉京沪线和通苏嘉甬的十字交汇处,将引入如通苏湖、苏锡常等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线,聚力打造国际铁路枢纽、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沪苏一体化复合枢纽。


 04 

 多维空间的立体基面 

枢纽的融合发展,关键在于突破铁路与城市界限,进而缝合割裂空间以承载丰富的城市活动。在交通优先下的前提下,通过慢行系统联通周边地块,流动空间引导人行方向,以开放空间塑造城市聚集地与引力场。分区组织各类功能空间,如商业空间、公共空间与停车设施等,将地面还给城市与市民活动,实现地下联站、地上联城的站城融合。

△上海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空中廊道规划项目

虹桥商务核心区(一期)城市廊桥位于上海市虹桥枢纽门户核心地带,是虹桥管委会下决心建设立体慢行系统、实现城铁相融的重要公共设施工程。


△苏州北站站城融合TOD综合开发设计

苏州北站地处苏州市域中心,作为国家高铁“八纵八横”大动脉京沪线和通苏嘉甬的十字交汇处,将引入如通苏湖、苏锡常等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线,聚力打造国际铁路枢纽、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沪苏一体化复合枢纽。


 05 

 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 

枢纽的融合发展,更需要面向未来,从城市角度出发,梳理规划结构,在生态优先的同时,呼应片区空间特征,将枢纽融于城市,实现枢纽、公园、商业服务与城市活动的互相渗透。

△重庆东站站前核心区商业商务项目方案

重庆东站是重庆的国际门户枢纽,是国家高速铁路网“八横八纵”主要通道中的重要交汇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支点,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


三、枢纽综合体的工程复杂性

 01 

 多模块、多流线的组织 

枢纽综合体需要同时容纳交通枢纽功能(如铁路、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与换乘)以及商业、办公、酒店、餐饮、文化娱乐等非交通功能。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组合,功能流线,面积配比等需要专业规划,既要满足交通流线的高效性,又要确保商业等功能的可达性与吸引力,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雄安国贸中心项目

雄安国贸中心项目位于启动区总部区核心,定位为新区的活力门户、城市地标和城市名片,集高品质商务办公、高端集中商业、高端星级酒店、服务式公寓、轨道交通、航空服务功能于一体,是城市级枢纽型TOD综合体。


 02 

 地下空间组织 

枢纽综合体地下空间组织复杂,将地上办公、酒店、商业、交通、文化等多种功能在地下空间实现跨地块整合。地下空间组织以交通功能为主导,实现多种交通方式高效换乘的同时也不断增强地下空间的商业性和公共性。将公共活动引入地下,通过构建地下城市通廊,完善多向交通流线,从而实现各功能模块的有机整合、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以及竖向交通的高效性。

△地下城市通廊

△地下商业街


 03 

 工程结构的技术突破 

枢纽工程是一个城市的展示窗口,因此其对结构安全、建筑审美,经济耐用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其工程复杂性呈现出大跨度、大底盘、异形空间结构及轨道与建筑结构一体化等特点。如航站楼候候机厅需要大跨度空间结构来提供广阔的无柱空间;地下空间将各个地块多种功能实现整合连通,地下空间采用超长结构以实现枢纽区域地下大底盘等。

△雄安国贸中心项目地下空间超长结构

雄安国贸中心与城际站地下一体化设计,采用600米超长结构,从而加强项目的整体性,避免不均匀沉降、降低漏水风险。


△雄安国贸中心项目富有特色的大型钢结构空间

航站楼及城市核,创新采用树形柱,将结构构件与建筑形象 合二为一,强化“形是力的表达”。给予室内空间非凡的效果, 带来视觉冲击感、时代感、标志性和独特的空间体验感。


 04 

 消防设计的技术突破 

枢纽工程的消防设计也须不断创新和突破。枢纽综合体作为典型站城一体化工程,主要使用性质为交通功能,同时需要实现公共空间相互连通,功能使用便利等基本要求。因其建筑类型及使用性质特殊,完全采用《建筑防火通用规范》进行设计,空间上无法完全满足使用需求。为满足使用功能需要,提高人员疏散安全性,往往引进特殊消防设计,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消防加强措施,通过消防实验、火灾烟气模拟、人员疏散模拟等研究方式确保消防安全。

△烟气蔓延情况模拟

利用地下城市通廊作为疏散安全区,地下城市通廊可供人员集散的面积大且空间高大,蓄烟能力强,现行国家标准中对地下城市通廊作为疏散安全区没有明确规定,属于人员安全疏散的新技术,通过特殊消防设计实现项目中的应用。



相关阅读


国际建筑文化周丨“轨道上的紧凑城市”青年建筑师论坛成功举办

轨道上的紧凑城市丨青年建筑师论坛第二季圆满举办


供稿:第六建筑设计院

撰稿:轨道上的紧凑城市课题组

编辑:张菁

审核:曹杰勇、刘勇

*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于华建集团,原名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品牌官微,讲好“上海设计”故事,传递“上海设计”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