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建筑学会“城市更新·地方样本”系列丛书的第一部《城市更新·上海样本》正式发布。本书由中国建筑学会主编,上海市建筑学会、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建筑实践》杂志社合作,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于华建集团,简称上海院)参编。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院资深总建筑师唐玉恩,本书编委会成员、上海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建筑师蔡淼应邀出席,共同见证。上海院四行仓库修缮工程、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张园、徐家汇体育公园、苏河湾万象天地5个项目作为城市更新代表案例入选本书。
《城市更新·上海样本》分为标志上海、历史城区、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工业遗产、社区更新六大篇章,精选能够代表上海地区城市更新各个类型的32个案例来进行阐述。着重分析这些案例对城市的贡献度和社会影响力、前期策划和后期运营的全过程、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的适当应用、融资创新模式、围绕以人为本的服务体验和空间塑造等各方面。
>> 标志上海
四行仓库修缮工程
苏州河滨水空间
——历史传承,文化休闲,自然生态的重塑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苏州河北岸,是1937年淞沪会战中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其实施保护修缮,上海院承担四行仓库抗战遗址的保护利用复原工程设计。2015年,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揭幕。
上海市委宣传部要求“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的设计需“尊重历史,全面、完整、准确的再现当时战争情景” ;上海市文物局提出了该文物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以郑时龄院士为首的专家组多次评审、指导,确定了西墙、南北墙、中央通廊(中庭空间)等重点保护部位的保护方案和具体作法。本项目设计执行我国、上海各项规定和国际通行的“真实性”、“整体性”、“可识别性”、“可逆性”等原则。
>> 标志上海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
——文化融合,生态永续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原世博会后滩地区,地处黄浦江核心滨水区的凸岸。该区域作为曾经的世博会举办地,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世博文化公园区位条件优越、景观环境良好、公众形象积极,是上海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生态文化功能区。
通过规划引领、技术创新等多种方式,建造人工的双子山,并结合已建成的28公顷后滩湿地公园以及世博会保留场馆规划了大歌剧院与世界级一流温室花园等,将世博文化公园建设成为市中心规模最大,文化设施最全的公共休闲区域,成为上海践行可持续生态发展理念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的最佳诠释,是上海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迈向全球卓越城市的重要标志。
>> 历史城区
张园
——精细化历史风貌保护与技术创新的更新实践
位于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张园,被认为是上海石库门建筑群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代表。作为上海首个成片里弄住宅类历保文保建筑群的城市更新项目,张园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设计及实施中探索“留改拆”背景下旧区改造的有机更新模式,采取“征而不收、人走房留”的保护性征收改造模式,坚持保护为先,尊重历史,延续城市记忆,同时关注周边区域的布局协调以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等公共要素的需求,综合协调历史建筑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等问题,丰富了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路径和方式。
张园西区于2022年12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构成上海石库门建筑新地标,也是上海城市更新的独特范本。目前,张园东区的改造正在推进,计划2026年实施完成,将有助于该地区再次焕发新生。
>> 公共空间
徐家汇体育公园
——体育空间焕新城市活力
徐家汇体育公园原名上海体育中心,筹建于20世纪60年代。2017年,在保留“一场两馆”(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以及东亚大厦等老建筑的基础上,对该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及设计,将其打造成为开放的城市空间。
整个项目历时6年,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场馆功能升级和户外环境改造,将该区域建设为“体育氛围浓厚、赛事举办一流、群众体育活跃、绿化空间宜人”的市级公共体育活动集聚区,成为卓越的体育赛事中心、活跃的大众体育乐园、经典的体育文化地标。如今,改造后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占地近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已成为上海设施设备最齐全的体育文化聚集地之一。通过设计、管理、运营等多方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体育公园的土地价值,持续为城市注入活力。
>> 商业空间
苏河湾万象天地
——城市设计与商业规划有机整合的城市峡谷
鸟瞰 ©Kokaistudios
苏河湾万象天地地处岸线蜿蜒、中西文化汇集的苏州河河口。项目以“城市峡谷”作为设计概念的主线,利用城市更新的契机,城市决策和开发者有前瞻意识地推动了城市设计与商业规划的有机整合、竖向对位,实现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轨道交通、文保建筑、商办塔楼与公共绿地、商业的一体化布局。
历时6年的项目设计全过程展现了“总体设计”的理念,设计挑战了常规的地面城市公园、地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模式,以多维立体形态的城市峡谷、24小时全公共开放空间的属性,贯通地面层和地下一层、地下二层的露天通高空间,从理念和策略上响应了包括地铁换乘、公园漫游、路径穿越、商业消费在内的多种多样的城市需求,开创了先河,使本项目成为上海建设提升“一江一河”,打造世界级滨水示范地的重要城市空间载体。
供稿:品牌中心
部分图文转自:上海市建筑学会、《城市更新·上海样本》
编辑:张菁
审核:刘勇
*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