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境线上流动的哨兵
彩纸在干树枝上开满粉色小花,阳光透过晶莹的冰桶映在雪上,把爱辉区五道沟村的江堤装点得年味十足,江堤积雪上足迹清晰可见,这是春节期间,护边员们留下的足迹,对他们来说守国也是守家。
“您已打卡。”1月30日13时30分,五道沟村护边员关英鹏用钉钉打卡后,又打开运动软件来记录工作轨迹,才开始巡边。关英鹏介绍说,他们村有6名护边员,每天3班倒,虽然没有戎装在身,但他们一年365天都守边巡边的路上。
“我们这儿的特点是两沟夹一岛,与卡伦山村交界处和四道沟村交界处分别有条沟,江面非常开阔,风景也很美。”关英鹏边介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巡边路上。“当护边员7年了,我们的工作主要就是观察有没有可疑的人员车辆。”
要问为啥护边员们这么熟悉地域环境,还能看出可疑情况,关英鹏笑笑说:“我们没接受过啥专业训练,就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包括我在内有4个渔民,对这一带地形、水域和人员非常熟悉。”
什么是可疑情况?“像背包客、单独抵边的外来人、外地车辆、精神恍惚、呆傻的人员等等,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冬天不让下江堤,夏天不让下水,发现了要及时询问和劝阻,同时向四嘉子边防派出汇报。”关英鹏说。“这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小家,也保护国家这个大家。”
有一年冬天,几位外地游客来到五道沟村游玩,想下到江面上感受一下冰雪,刚要下江堤,就被护边员劝了回来,“现在来旅游的人多了,我们也高兴,但难免有游客不了解边境管理相关规定,我们就要耐心劝阻,解释好相关规定,让大家高兴地来也高兴地走。”
随着积雪增厚,记者的步伐渐渐凌乱,关英鹏却如履平地,记者只好用镜头记录下他健步如飞的背影。来回短短3公里的巡边路,并没有想象中好走。在黑河市辖区350余公里的边境线上,坐落着68个村(屯)为“抵边村”,每个村都有这样一群护边员日复一日巡边护边。
巡边结束,江风早已把关英鹏双颊吹得通红。回到执勤室取暖,闲谈中,记者得知五道沟村大多居住的是满族人,“家谱上记载,我们祖先是康熙年间来黑河的,应该是来戍边的,算起来我们这一支在这儿生活300多年了。”关英鹏说:“现在我们也还在守着这片土地,有时候感觉挺光荣的。”
寒气逐渐被室内的温暖驱散,环顾几平米大的执勤室,记者发现,为了方便观察,执勤室前后均有窗户,前窗是千里堆银的黑龙江,隔江相望是另一个国度;后窗是寂静包裹的村庄,寒冷让人们选择去城市寻找温暖。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加上过年,冬天很多人都上城里住楼了,我们更得要守好岗位。”关英鹏说。
责编 | 刘雨晴
审核 | 佟永明 韩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