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一个地域的民俗,往往世世代代相传。过年是镇江民俗中最为鲜明,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凝聚了千百年来浓郁的地方风情,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
除夕,镇江民间俗称“三十晚上”, 为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是去旧更新的意思。在镇江风俗中,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有三种菜肴是必有的。第一种菜是红烧鲤鱼,寓意鲤鱼跳龙门,人往高处走。但需整条鱼烹烧,忌切块烧,只将菜端上桌,并不吃鱼,其说法是年年有余;第二种菜为糖醋安豆头(即豌豆苗),有祝福家人平安吉祥之意;第三种菜是水芹菜,其意为路路通畅,顺心顺意。旧时,吃年夜饭需喝屠苏酒,该酒是由七味中草药配制而成,是民间古老的防病习俗。据元代《至顺镇江志》记载:屠苏酒“至元日取出,置于酒樽,全家饮之,不病不瘟疫。”
吃罢年夜饭,长辈们需给晚辈“压岁钱”, 镇江一直有“夫妻爱喝团圆酒,晚辈应讨压岁钱”一说,长辈给的“压岁钱”红封是早早准备好的,一般都是双数讨个吉利。此后,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家门上贴“福”字。民间贴“福”字,传说最早始于姜太公,姜太公前妻是个八败命,到哪家哪家便穷。周武王消灭商纣王后,姜太公封神榜时,便封其妻为“穷神”,并对她说:“除了有福的地方,你都可以去。”从此,百姓过年都贴“福”字以驱穷神。除夕之夜,镇江民间还有通宵守岁风俗,合家老少围炉谈心,整夜不眠,以待天明。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镇江民间俗称大年初一,是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镇江有大年初一午时燃放爆竹的习俗。子夜午时,新之复始,守岁的人听到午夜钟声,便纷纷点燃早已备好的爆竹,用以除旧迎新,保佑一年平安吉祥。大年初一晨起有先吃红枣茶和橘子之俗,茶中需放入红糖再吃,有红红火火的吉祥之意。如是新婚妇女,有早生贵子之意;如是孩子,有早日向上之意;如是年轻小伙子,有早入仕途之意;如是生意人,则有早日发财之意。吃红枣茶也应了镇江的另一句俗语,叫做“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即早早起床可将屋内、屋外、屋前打扫干净,晚起床则会心慌、手慌、脚慌而误事。在镇江民间,吃橘子有着特殊寓意。因为镇江话里,运气叫做“局气”, 橘子的“橘”和局气的“局”谐音,所以大年初一吃橘子, 就寓意新年走大局,能有好运气。
红枣茶、橘子吃毕,开启大门,先放爆竹,俗称“开门爆竹”。据传大年初一的爆竹声能避邪祛灾,吉庆布新,开门大发。大年初一的“开门爆竹”随便怎么燃放都是吉祥的解释,都会让人喜气洋洋。爆竹三声,叫连升三级、连中三元;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事事如意;燃放五枚,叫五子登科、五福临门;燃放六枚,叫“六六大顺”“六亲发达”;燃放一串百枚小鞭炮,叫“百子鞭”;炸碎的爆竹纸屑盖满门前,叫“满堂红”“金玉盈门”。
大年初一的早餐,家家户户吃糯米搓成的汤圆。汤圆的馅心有猪油白糖、豆沙、芝麻糖、菜肉等多种。晚辈煮熟汤圆后,先端两碗分别敬给父母,每碗汤圆数都需成双,四只、六只或八只,然后自己再吃。大年初一吃汤圆有一家人团团圆圆之意,也有“岁元”之寓意。中午通常吃除夕的陈饭,以示年年有余粮。晚上早早入睡,俗称关元宝门,以免财气散失。大年初一,全家男女老幼皆着新装,早晨见面说吉祥话,如“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健康长寿”等。这一天,不用剪刀,以避凶祸;禁洒扫,不倒垃圾、污水,以免财气出门。
正月初二开始拜年,首先向岳父岳母拜年,外公、外婆要给十五岁以下的外孙、外孙女压岁钱,吃吉祥食物,如橘子、花生、枣子、云片糕等。
正月初三、初四亲戚朋友相互拜年,春节期间晚辈一定要给长辈拜年,旧时,镇江甚至有“不来拜年,不认往来”的说法。有的亲友,平时不怎么往来,到了春节,一定要相互拜年,即使本人不能去,也要委派儿孙作为代表。
另外,过年时镇江有请春酒之习,俗称“请春卮”, 以使亲朋相互来往、交流感情。“ 卮”, 是盛酒的器具,春卮大多以咸鱼、咸肉、咸鸭等腌制品为主菜,有“六碗八碟”之说。唐代的镇江诗人许浑有“且卖湖田酿春酒,与君书剑是生涯”的诗句,记载了镇江民间请春酒的习俗。
正月初五是财神日子,镇江人特别看重,故有“跳财神”的风俗。民间传说,财神是商末赵公明,因协助闻太师与姜子牙作战,死后被封为掌管财经的神,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四个官员。旧时,这一天各家各户敬财神,商家、财主、大户皆请雇工吃财神酒,用香烛纸马迎供“财神”降临,恬静之夜,爆竹齐鸣,震天动地。商家从除夕到年初三放年假,初四小开门,初五大开门。清末民初,镇江城西门大街(现大西路)商铺一家挨一家,热闹非凡。从正月初四到初六,城郊附近的贫民便组织起来,到各店家门口唱麒麟索钱,俗称“跳财神”。“跳财神”班子,一般由四五人组成;一人扮着财神,白脸长须,身穿红袍,左手拿着彩纸扎成的玉如意,上面写着“天官赐福”;右手捧着彩纸扎成的黄金盒,上面书写“招财进宝”,其余的人敲着锣鼓家伙。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扮财神的跳着舞蹈,时而一腿直立,时而双手高扬,均作献宝之状,送财赐福。敲锣鼓的唱着吉利俚歌:“财神进门来,好!又添福来又发财,好!财神家中坐,好!金银钞票几大摞,好!”跳唱诙谐有趣,颇受人们欢迎,成为旧时镇江春节一景。
旧时,镇江还有正月初五“骑毛驴上金山” 的风俗,从五十三坡出发,骑着毛驴,一晃一悠地穿过昭关石塔,经古西津渡小码头街,沿金山河,便到了金山,沿途骑着毛驴观物赏景,其趣无限,其乐无穷。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镇江人称为过“小年”。这就是说老镇江说的过年,正月初一到初五是大年,正月十五是小年,“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沿袭至今。元《至顺镇江志》称:“上元张灯,两浙大抵以琉璃灯为贵,京口多剪纸为之,以门女工之织巧”。 元宵佳节在张灯观灯的同时,镇江人还有猜灯谜的喜好。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每值元宵夜,大西路一带商家即制作灯谜,山水花卉、牛马虎龙,吉祥寓意,尽入谜中。直到正月十八“落灯”,镇江人才结束过年。谚云:“元宵三日罢工,依旧作生涯。正月十八一过,一切恢复正常。”
过年时,镇江城内有不少来自东乡、南乡的舞龙灯、划龙船、耍狮子、踩高跷的民间绝技绝活,给春节平添了几分喜庆色彩。
文/潘春华
图/徐群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