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东方,科技强国
厚植信仰,星火滚烫。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科研强国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感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领略大科学装置的魅力,进一步开拓学术视野,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组织以2022级天眷班为主体的团员青年代表共22人于2024年10月25日至10月26日赴安徽合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展“学思践悟二十大,青春奋进新征程,科技强国新时代”行走的课堂主题实践活动。
实践行程涵盖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同学们学习和了解关于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等物理学科前沿科研进展和各所研究生招生等内容。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简称“核能安全所”,英文简写INEST),成立于2012年4月,是合肥物质院下属七个科研单元之一,立了微小型反应堆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中子输运理论与辐射安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核应急专业技术支持中心和中科院所级公共技术中心。核能安全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先进核能科学技术、聚焦微小反应堆关键技术开展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研究。建成并运行了液态金属回路与材料技术综合实验平台、先进核能系统仿真与核技术综合实验平台、强流辐射物理与探测技术综合实验平台等重要装置平台。在液态金属回路与材料技术综合实验平台,郑明杰老师和梅华平老师为同学详细讲解了大型液态金属(铅/铅铋、锂/锂铅)技术综合实验回路、聚变堆包层双冷却剂综合实验回路等装置。同学们针对感兴趣的部分与老师积极互动,收获丰富。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简称“等离子体所”,英文缩写为ASIPP),成立于1978年9月,主要从事高温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技术及相关高技术研究和开发,以探索、开发、解决人类无限而清洁的新能源为最终目的。等离子体所是中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先后建成常规磁体托卡马克HT-6B、HT-6M,我国第一个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合肥超环”(HT-7),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并在物理实验中获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或独具特色的成果,荣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多个国家重要奖项。此外,全面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正在建设国家“十三五”大科学工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开展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设计和预研。
在HT-7面前,同学们和胡老师深入交流,了解“合肥超环”建设背后的故事;在EAST实验室,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东方超环”的耀眼成就;在EAST控制大厅,同学们的心跳伴随着放电倒计时跳动,亲眼见证了“小太阳”的第145067次点亮;在CRFAT园区,大家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关键技术突破的内核;在八分之一真空室下,同学们被大科学工程的独特魅力深深震撼;在现代化的创新展厅,同学们在“声光电”的展示中等进一步了解了国家聚变科研的发展和目标。
聚变之路上,EAST上“1兆安,1亿度,1千秒”的实现是中国科研人员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突破;CRAFT建设更是是科研工作者“追日逐梦”的理想与决心。
在等离子体所报告厅,陈冉老师从聚变原理开始,由受控核聚变的发展引出现阶段科研人员聚焦的工程和科学问题,以丰富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引导同学们主动思考在中国聚变之路上“青年何为?”报告后同学们与陈老师积极交流,畅谈对于未来的想法。随后,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现入职等离子体所的胡文慧学姐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科研感悟,鼓励同学们不断发掘自身兴趣特长,并将专业兴趣与国家大事业的发展相结合,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最后,等离子体所窦君老师为同学们分享了所内的学生发展情况和国际化培养体系,邀请同学们共同加入“夸父逐日”的赛道。每一个同学都在报告和交流中有所思、有所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国家计委1983年4月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实验室建有我国第一台自主建设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光源,其优势能区为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波段,主要面向先进功能材料、能源与环境、物质与生命科学交叉等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基础科学及基础应用科学提供先进的研究平台。在实验室大厅和讲解展厅,同学们边看边学,主动了解光源发展,更加坚定了投身祖国科学事业的决心。
陈添骏:大科学装置党的设备部件动辄数层楼高,每一次运作都需要几十数百人的共同准备共同维护。液态金属冷却堆泄压时,巨大的放气声划破天际;当小太阳启动时,各类参数在大屏幕上飞速跳动,中控室的数十人一起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这样的科学精神让在场的人无一不感受到科研国家队的凝聚与努力。
张加楠:通过这次学习,我直观且深刻体会到核聚变研究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从理论到实际应用,托卡马克装置的每一个技术细节都凝聚了大量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
李木子:在控制中心,我们明白了如此庞大的大科学装置是如何分工协作,确保安全可靠运行。边看边听边学,在“行走的课堂”中我受益匪浅。
罗红泰:EAST庞大的体积,精妙的设计,在放电的瞬间把我对科学的崇拜感提升到更高的高度。生逢盛世,当更加不懈努力。
闫睿:在最高连续1000秒的运行记录背后,想必是一代代研究者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而BEST和CFTER的筹备和建设,展现了我国在核聚变事业上的硬实力和必胜决心。
王凯钊:参观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无论是研究所内的EAST实验设施,还是CFETR验证项目里宏伟的装置,无论是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还是如今受控热核聚变反应方面的前沿突破,都让我对等离子体物理及其应用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对科学进步感到振奋。
王语璇:那些大型的、昂贵的设备,复杂的、精密的仪器,看不懂的实验结果和忙碌的人们……让我对未来多了一份期待、对求学之路多了一份动力,对于自己的专业未来能做什么这个问题有了更多答案。
戴玉圣:四代聚变人,一个科学梦,让中国核聚变研发领先世界。看到EAST的第一眼,只有一个词震撼:震撼于装置的巨大与精密,震撼于几代科学家的严谨与坚守,震撼于祖国的强大与制度优势。在近距离参观反应室部件时,一切课本上的数据都显得黯然失色,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张思睿:这是一段非常宝贵的人生体验,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课本上的知识是如此的生动,具有实践性。当步入EAST,十几米的装置出现在眼前时,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那些文献上的理论知识在它面前是那么的干巴巴,核聚变给人类描绘的未来是那么的美好。当踏入EAST的控制大厅的时候,看着大屏上密密麻麻的参数和实时监控的数据,看着井然有序的十几个研究室和在岗的研究人员,我突然意识到了物理人肩上真正的责任,平时的一个又一个早八和晦涩难懂的文献从来不是为了绩点和综测,而是有朝一日我能像坐在这个大厅里的每一位研究人员一样,发挥自己的能力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人类的能源未来将由这个小太阳照亮,而我也希望成为点亮这个小太阳的一粒小火种!
陈麟瑞:亲眼见证倒计时结束后的一次放电试验,让我对物理学之于人类的意义有了重新的思考。
刘东昱:中国在可控核聚变反应的道路上已经走在了世界最前列,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们的努力和汗水。身为物院学子,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将自己的青春投身于科学事业当中,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杨文卓:这次学习让我了解了现在国际前沿的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对大科学装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知道了大科学装置的多学科结合性质,能帮助我更好的规划自己未来的道路,受益匪浅。
万宇乐:看到那无比宏伟,凝结着无数代科研人心血的的“大科学装置”,我心中只有震撼与兴奋。作为一名热爱科学的学生,我对这样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奉献青春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期待。这次学习不仅加深了我对聚变能的理解,更坚定了我投身科研的决心。
陈至一:感受颇多,震撼颇多,希望颇多。
陈静超:这次学习是虽累但充实。类似科幻电影的工作场地,让我有一种置身科幻小说的感觉,吸引着我加入他们的团队一起奋斗。通过这次“行走的课堂”,我了解到了真正的科研环境,感受到了科研人员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了科研人员扎实的知识功底,更加坚定了我打好本科知识框架,充实拓展知识面,去深入探索前言科技的决心。
徐启皓:正如老师们所言,那个被戏称为“永远还有50年”的可控核聚变时代,终于迎来了它的尾声。
翟启帆:科研之路永无止境,科研并非只有小区域小空间里的材料研究,还有有着国家支持,为人类未来谋出路的大科学项目,有着和国际高度接轨,领先世界的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
日出东方,科技强国!物院学子在实践中学习前沿科技知识,体悟科学装置的独特魅力,坚定了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与决心。在将来,物院学子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胸怀“国之大者”,勇担复兴大任,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物理学子的真本领,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WHU Physics
文案 | 龙云翔
图片 | 龙云翔
编辑 | 王舒俊
审核 | 龙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