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会宣讲】简单谈谈性别刻板印象

文摘   2024-11-15 16:42   上海  

2023学年家委会第四期宣讲

简单谈谈性别刻板印象


       在我自己的学生时代,作为一个男孩子总是有一种莫名的责任感,就是自己没有理由不去学好理工科,从而即使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偏科也没有觉得过意不去。不仅仅是我,似乎我周围的长辈,从父母到老师,似乎也把我的偏科看作一种尚可接受的结果而未曾特别批评过我。那时,我只是把这些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结果而不曾仔细思考过为什么。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对我影响很深,包括进入大学后的学科选择,毕业后的择业选择,背后都有这样的逻辑。

直到聆听了某场学术交流,首次听到了这种现象称为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如果抽取其中和本专栏相关的部分来强调,则可以首先把这种概念理解为性别的标签化,即“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信息联系”。于此对应的,是自我性别的觉知、认同与统一。前者强调的是性别的天然差异,但确是后天形成的(学习而来);后者强调的是先天的心理机制如何塑造个体的性别认知。先天与后天,都是塑造个体差异、群体认知的必然过程,那么,家长、学校、社会又在其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错误的后天引导是否又产生了某种不被期待的结果呢?

让我们用数学学习为例。“女性不擅长数学”是一种具有跨文化、跨宗教的普遍认识,在哈佛大学的一次线上测试中,全世界50万应答者中超过七成认为男性更擅长数学,而女性更擅长人文学科。我们是否应该欣然接受普遍认知而将其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呢?这个问题,取决于导致性别/能力差异的因素到底是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人类早前的研究更关注生理性差异,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发现虽然宏观层面的性别/成绩统计揭示了男性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平均优势,但是这种性别优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投入差异下显示出极大的波动。从统计上看,这种平均优势在不同环境下存在极强的异质性,从而,现代的研究趋势更加关注后天影响,也即针对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为了识别刻板印象对性别/能力差异的影响,心理学家实施了一种实验设计,即观察女性被试者在具有男性参与情境(实验组)与无男性参与情境下(对照组)的数学学习表现。结果显示,相比实验组,对照组中的女性被试具有显著优异的能力表现。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女性为主的学校中,女生的理工科学习成绩会较男女比例接近环境下学习的女生更优异。心理学家通过在实验中加入各种干预,将这种性别能力差异解释为,女性在竞争中的表现和意愿容易受到竞争者性别的影响,要么来自于性别比例,要么来自于刻板信息的加强(被暗示男性成绩会更好,如“这次实验男孩多,输了也没事”)。

那么,性别刻板印象是如何产生的?学者们最关心的就是环境因素,这里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是他们社会化,学习社会规范与传统的重要场所。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将自己的知识、经验认知,乃至价值观通过日常互动传递给孩子,并被吸收内化。但同时,错误的信息则可能对孩子产生行动的情景压力,从而影响行为。如家长如果坚信性别能力差异,则这种信念会由家长的他人刻板印象(other stereotype)转化为孩子的自我刻板印象(self-stereotype)。一项研究表明,女生的家长更可能将良好的数学表现归因为努力而不是先天的能力(女生哪怕先天不如男生,只要后天努力也能学好数学),从而反而降低女生对于数学学习能力的认识与期待,影响其成绩乃至未来职业选择。笔者曾经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发现,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收入能力、相对学历、所在地区平均女性地位)可以极大地正面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降低刻板印象的程度(同时包括女孩的数学成绩以及男孩的文科成绩,其中对女孩数学成绩的正向贡献更大)。可见,作为女性,母亲的成功形象(既包括自我实现的成功,也包括正面的社会认同),是打破刻板印象极为重要的力量。其次,是学校教育对刻板印象的影响。国外多项研究发现,即使是数学老师群体(无论他们是男性还是女性),也存在着普遍的性别刻板印象,即使是对于能力相当的男女生,男生也往往获得较高的青睐,同时容易把男生的成功归因于能力(这个男孩真聪明),而将女生的成功归因于努力(这个女孩真用功)。更加可惜的是,不同于家庭中母亲地位对刻板印象的缓解作用,女性教师本身的角色却未能产生对性别刻板印象的缓解。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我们可以期待学者对这一行为动机的进一步解释。最后,就是社会的刻板印象产生的影响。最令人惋惜的是,性别刻板印象不仅存在于学校老师之中,甚至见于大量的教育学文献,让人不得不感叹我们是否对性别认知产生了某种结构性错误,即使性别存在能力差异,但一味强调这种差异无疑会加深这种差异从而导致负面效应,造成社会整体的损失。另一方面,社会选择的结果也会加深性别刻板印象。这又分为两个方面:首先,经济学研究发现,即使相同学历、能力、背景的女性其工资性收入依然在统计上显著低于男性。其次,以理工科为背景的高收入工作类型中男女比例差异较大。前者显示了一种典型的社会性性别歧视(即使控制了生育带来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选择的典型结果会反复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影响孩子。而后者,则很难分清其和性别刻板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到底是因为性别刻板印象导致了女孩的就业方向,还是就业方向的狭窄影响了女孩理工科的学习表现?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记得上面的例子,就是母亲的成功是如何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从而降低刻板印象的产生的。

洋洋洒洒写到这里,更多的是阐述一个社会现象,而不是给出一种教育方法。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如何与现代教育理念相适应,这是一个太复杂的话题,这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与探索。但至少,作为一个父亲,我首先倡导对女性的尊重,尊重孩子的母亲,而不是让孩子感受到母亲性别的弱势与失败。这种尊重既不应该是片面的(即使男孩也可以从成功的母亲身上获益,降低其在文科学习上的负面刻板印象影响),也不应该是功利的(只有真正的尊重才能获得持续而正面的效应)。

 

   大一班  寻千寻爸爸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幼儿园
一样童真释放 更有创新萌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