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育人”到“爱人”: 重温抗战时期金陵大学留宁教师的大爱情怀

旅行   2024-09-10 09:09   江苏  


开学第一课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举校西迁时,部分中外教师留守校园。南京沦陷期间,他们从传道授业的育人者转变为人间大爱的守护者。

今天是教师节,致敬他们!


开学第一课


 


联络各方
设立南京安全区保护难民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后继续向南京进逼。中国政府为了持久抗战,决定迁都重庆。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与灾难,虽然大部分南京市民都设法逃离南京,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贫民并没有能力逃离。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提出仿效上海南市设立难民区的成功先例,在南京设立难民区的设想。

 1937年11月17日,金陵大学美籍教师米尔斯、贝德士、斯迈思三人相约来到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佩克家中,就设立安全区问题与佩克进行商谈。

 11月18日,米尔斯和贝德士等人积极联络各方人士,并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以积极推进南京安全区的设立。22日下午,国际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了委员会起草的有关建立安全区的建议,并于当天通过美国大使馆电台发给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再转交日本大使。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部分成员合影。左二为米尔斯、左四为斯迈思

贝德士


 12月8日,日军攻至南京近郊。当天,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公布了《告南京市民书》,告知市民可进入安全区,国际安全区正式对难民开放。安全区内共设有25个难民收容所,设在金陵大学的有金大图书馆、农科作物系、宿舍、蚕厂及金大附中5处。1937年12月下旬,金陵大学各处收容的难民人数达28000人。

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的难民,摄于1938年3月——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特藏


金陵大学的难民儿童——摘自《南京:1937年11月至1938年5月》




组织难民教育
积蓄抗战力量                                     

  南京沦陷期间,贝德士、陈嵘、齐兆昌等人于1938年元旦在金陵大学的北大楼创办了“金大难民自修团”,组织难民学习文化知识。截至1938年3月12日,“已成立十六班,每班平均五十人,共计有团员八百余人之多。教员均系义务,学习者颇为踊跃”。自修团由陈嵘、齐兆昌、顾俊人等30余名教师授课。课程有初级高级算数、初级高级日语、初级高级英语、初级高级国语以及女子体育、男子体育、唱诗、音乐、劳作等,内容丰富多样,难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报名选修相关课程。这些教学活动充实了难民们的知识,抚慰了难民们饱受创伤的心灵,使他们进一步坚定生存的信念和奋斗的信心。


左起为齐兆昌、陈嵘、顾俊人



揭露日军暴行
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在日军占领下,南京城陷入一片混乱。为掩盖罪行,日军的新闻检查几乎扣下了所有有关报道。贝德士等人将日军占领南京后的真实情况和日军所犯罪行记录下来,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出去,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1937年12月15日,贝德士在提供给报社的新闻稿里揭露了日军进城后的恐怖行为。1937年12月24日,《纽约时报》根据美国传教士来信中对日军暴行的记录,报道了日军占领南京后的暴虐行径,指出“军纪几乎完全败坏的日本士兵占领南京之后,对平民实施大屠杀,处死已经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强暴并杀害中国妇女,有组织地破坏和抢劫财产,包括那些属于外国人的财产”。

 1938 年1月29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驻华记者田伯烈致信贝德士,表达了“将目击了日军对平民施暴的那些人的叙述编成一本书”的设想,得到贝德士的支持。贝德士、斯迈思等人向田伯烈提供了大量极具价值的国际委员会文件、个人信件、日记、报告等材料。田伯烈所著的《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被译成多国文字,在英国、美国、中国等国出版发行,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


  
  抗战胜利后,作为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重要亲历者,金大教授贝德士、斯迈思等作为证人出席了“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南京审判)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为起诉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证词,对法庭判决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贝德士出庭作证




·本文参考:《南京大屠杀史》主编 张宪文 副主编 张连红 王卫星;《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张连红 王卫星 刘燕军 杨夏鸣 著;《从“育人”到“爱人”:抗战时期金陵大学留宁教师群体研究》作者 陈声玥 陈  蕊

·编      辑:俞月花

·校      审:李   凌  赵伊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关注公众号后可进行预约参观操作。 世界记忆,家国情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