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像是公开课,有人夸奖有人喷

文摘   2025-01-29 20:38   山西  

每年春节前夕,中国家庭都会翘首以盼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春节联欢晚会。这台晚会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许。然而,就像一节公开课,春晚也面临着观众们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人赞其精彩纷呈,有人则批评其形式大于内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呢?


一. 时代进步,审美饱和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让观众的审美标准变得异常挑剔。如今,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接触到全球各地的优秀节目和作品。相比之下,春晚虽然精心策划,但难以完全满足所有人的口味。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们每天都在看各种精彩的视频,春晚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超越那些已经习惯了高水准内容的观众。”

不论春晚如何努力,再也不会出现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一样一首歌引领一个时代的盛况,属于它的风口已经过去。


二. 节目肤浅,脱离现实

文艺作品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然而,近年来春晚的节目有时显得过于表面化,缺乏深度和共鸣。许多节目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只是隔靴搔痒,未能真正触及社会问题或人民的实际需求。比如,某些小品为了博取笑声,牺牲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思想性,失去了文艺作品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昨晚上好不容易有个"花架子",却也只敢针对小小的"镇长"。


三. 演员众多,焦点缺失

春晚舞台上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从知名歌手到当红明星,再到各类艺术家,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然而,过多的表演者反而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使得每一段节目都显得不够深入。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与其让每个人都露个脸,不如集中精力打造几个真正有影响力的节目,这样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昨晚上的晚会,感觉像是影视大咖们的盛装秀。戏谑的成分很大,缺少专业度。


四. 群众差异,需求不一

春晚的观众群体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从年轻人到老年人,他们的审美标准和兴趣点各不相同。年轻人可能更喜欢流行音乐和现代舞蹈,而老年人则偏爱传统戏曲和经典歌曲。如何在这一场演出中兼顾不同年龄段的需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时候,节目设计试图面面俱到,结果却适得其反,无法满足任何一方的期望。


五. 商业利益,突兀其中

除了上述原因外,商业利益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为了吸引更多的广告赞助和收视率,春晚往往会在节目中插入大量的商业元素。这些插播广告不仅打断了观众的观看体验,还让整个节目显得商业化气息过重,变得琐碎化,失去了原本的艺术纯粹性。正如一位资深媒体人所指出的:“如果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必然会牺牲艺术质量。”

顶多就是"哪里哪里发来贺电"就行了,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广告。


六,寻找新的平衡点

综上所述,春晚之所以会有人夸奖有人喷,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众审美标准的变化,也有节目内容本身的局限性,还有商业利益的影响。要想让春晚重新赢得观众的心,制作团队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1、提升节目质量:注重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避免流于形式。
2、精准定位观众: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节目。不要总希望面面俱到,能满足大部分人就很不错了。
3、减少商业干扰:尽量减少广告插播,保持节目连贯性和完整性。
4、加强互动体验:利用新技术增强观众参与感,提升观看体验。这个也可以在构思策划的时候就进行。

或许只有这样,春晚才能像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一样,既能让观众学到东西,又能让他们感到愉悦和满足。希望未来的春晚能够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真正做到“爱你,爱我,我们一起走向未来”。


灵魂城堡
记录活着的心迹,留下我们的痕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