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班里进行过师生面对面交流,有几个学生反映课堂比较沉默。其实,这不仅是学生的感觉,我也有同感。上课时,师生“我行我素”不能活泼生机不能其乐融融。这沉默的课堂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反复回想有了如下思考。
首先是代沟的问题。我比学生大近四十岁,如果25年算一代的话,我们之间相差不止一代。若要像有的人说的三年一代沟,那么我们之间该有多少代沟,而且是相当宽阔的沟啊,称为鸿沟都不为过。如此多深广的鸿沟横亘面前,隔开了师生的距离,我们怎么能走在一起说在一起呢。我曾经和几位年轻老师交谈,谈改革开放前的政治经济,谈现代文学的繁荣和一些知名作家的经历,谈农村生活的艰辛和有趣。可是他们知之甚少。老师尚且如此,学生更不用说,不懂的东西更多了。这倒不是他们无知,而是他们年轻没有经历没有了解,自然懵懂。正像我不懂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我和学生始终不在一个频道上,我觉得有趣的津津乐道的东西,学生毫不在意,学生在意的我却根本没注意到。这就是我们不能和谐共振的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是人的本性使然。喜新厌老是人的本性,多少人在找对象时都爱年轻的。不仅仅找对象,其实在各行各业各方各面年轻就是财富就是资本,年轻人能带来活力带来希望。而我是一介老者,满头白发,不用说学生视我力竭无能,就是很多成人都认为我垂垂老矣该退而休了。一旦你在别人心中有了老的印记,你就是无用的代名词,就是和尚撞钟,撞一天算一天了。不管你是否这样,他首先对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那么双方之间的互动也就变为互不动,沉默模式形成了。
再次,我的“博学”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有老师曾说,你讲课学生肯定爱听哇?我说,no,正好相反,学生根本不爱听。他说,不该呀,你是这样渊博。我说,从哪里看出我渊博?他说,你的气质表明你是博学的人。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的,反正在学生面前我还是尽力表现自己的无知。这是从十多年前开始的。那年刚接新班,上第一课《沁园春长沙》。为了“震慑”学生,我声情并茂朗读了这首词,结果真把学生震慑住了,从此学生在我面前真不敢大声朗读了。我知道我犯了一个大错,我的范读成功固然树立了我的形象,但也扼杀了学生的信心,所以是得不偿失的。从此,我在学生面前尽量装无知,来点燃学生的兴趣。但在讲课的过程中,防不住就讲多了或讲深了,给学生留下了博学的印象。在一个博学的老师面前,谁敢自我表现自讨没趣呢?所以就导致课堂上的一问总无声。比如,我说哪位同学给咱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无人站起,即使指名也是沉默的时候多,只好退而求其次,问读了几次文章,也仍然无人应声。从不会答,到答错怕出丑,到会答而不答,一个沉默的习惯养成了。
以上是我认为最突出的原因。此外,学生也许的确沉默,因为其他老师也反映过类似的课堂沉默的问题。有的学生课堂上的互动只是点头,有的学生面对提问沉默应对,默默无言。更可怕的是让自学时,课堂静到极点,仿佛无人之境,就连每个人的呼吸都好像能听得到,一根针掉在地上都清脆有声。在这样过分安静的状态下,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在防止自己出声的努力中,哪里还会注意所看的课本内容呢?过去我也曾经有过活泼生动的课堂,使听课的人如沐春风,笑声不断。但过去学生听起来觉得有趣的段子或事情现在讲给学生听,他们毫不在意无动于衷。一位同事说,现在的学生共情能力差。可能确实是这样吧。
还有一些方面也需特别指出。比如课堂形式单调。语文学科是门综合性的课,需要学生多方积累。很多功夫在课外。而我今年的做法似乎更加专注和单一了,我把所有的教材上的课文和内容都无巨细地上过去了。以前注重让学生读书,而这届学生根本没安排过一节课的时间读书,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别的老师都是普通话讲课,而我觉得普通话不如方言有味。年轻老师们有时给学生看一些电影或纪录片,而我一次也没让学生看过,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氛围。再比如我的某些做法也影响了学生。教学是门艺术,既要务实,也要务虚。我常想,它和生火炉是一个道理。当火炉里死灰很多,炉膛硬实不留空间时,火焰就燃不起来。只有你用火箸把火炉里的死灰荡尽,火苗才熊熊升腾。教学也要虚拢扽架。你要真诚地给学生鼓励,给他戴高帽,他的兴趣之火也就被点燃了。他不厌你,你不厌他,两情相悦,课堂氛围能不活跃,教学成绩能不提高?而我过分注重“实”忽略了“虚”的一面,徒劳无益了。
……
快到结尾了,我突然有了一种感觉:沉默何尝不是一种互动。我曾经经历过一种情况: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声音洪亮好像无所不知,带来了很好的课堂气氛,但一到考试便原形毕露,成绩可怜兮兮。所以很多时候,课堂氛围并不决定一切。沉默有时是在思考,在消化。沉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论课堂氛围怎样,学生都是在应付,始终处在伪学习的状态中。所以,学生是否真在学才是关键。让我们还是抓住本质的同时,尽量打破沉默,使课堂丰富多彩起来,使学生素养提升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