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2024中国汽车(泰达)论坛院士观点及政策走向

汽车   2024-09-01 16:00   安徽  

以上为广告


01

202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 成果共识

 2024年8月29日~9月1日,2024年第二十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8月30日,在VIP闭门会上,来自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和企业高层参会,围绕“二十载辉煌绘就下,汽车产业全球化新蓝图与新旧动能转换”的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凝聚发展共识,现将嘉宾主要观点梳理如下。


01

以技术创新扩大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不可逆转,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是巩固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的核心。与会专家提到,要加强动力电池、自动驾驶、车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户体验。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技术短板,如高端智能芯片等,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加强技术创新,持续投入研发资源,打造车路云一体化的技术体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充分发挥国家规划的战略导向和引领作用,确立以电动化牵引汽车产业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技术路线。

02

规避风险,系统推进企业国际化布局

  生态出海是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汽车强国的核心举措。当前我国汽车外贸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但逆全球化及地缘政治冲突持续蔓延,贸易壁垒、知识产权风险等问题频发,建议企业实施研发、产业链、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商业模式、金融等全价值链生态出海,可有效规避各类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汽车企业应加强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建议企业建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实现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等;同时探索进行海外专利转让、交叉许可、专利池构建,通过建立知识产权联盟,获取新技术或完善自身专利组合来强化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在部分热点海外市场,为扩大市场份额,中国汽车企业加大了产品投放和产能建设力度,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呈现内卷和无序的态势,应避免车企在海外“内卷式无序”竞争。汽车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应围绕技术性能、服务质量、智能水平、绿色低碳等方面全方位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合作共赢。

03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等多种技术路线发展,有助于满足不同市场需求,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面发展。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是汽车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应加快打通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产能资源整合的通道,引导新能源汽车新增产能主要通过现有燃油车资源整合来实现,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减少资源闲置,妥善处理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关系,实现平稳过渡。进一步加强产业链协同,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此外,汽车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对上下游供应链税收也将产生影响,特别是在使用阶段,能源供应体系由化石能源向电、氢等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型。

04

锚定绿色低碳,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应对气侯变化,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围绕气侯和碳排放建立了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以产品碳足迹为核心的碳壁垒正逐步成为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汽车产业应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这不仅是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汽车企业应以全球视野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加快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构建完整的碳排放管理合规体系,加强全链条碳减排能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强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回收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明确碳足迹核算标准和认证的流程,建立统一的碳排放的数据库和监测平台,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撑,加强与国际社会尤其是欧盟等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国际互认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排放的标准,为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05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市场化发展机制

  继续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财税政策、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降低企业成本和市场风险,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紧抓“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水平,激发企业活力。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监管和服务工作,确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工作,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02

院士核心观点

欧阳明高: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要大力发展绿电市场,强化“高比能全固态电池”与“低成本、长寿命锂离子电池”双轮驱动,向可再生能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转移,预计到2030年将迎来新能源革命的“爆发期”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欧阳明高

新能源汽车发展分为上、中、下三个阶段,一般提电动化上半场、智能化下半场,其实还有绿色化。新能源的发展和新能源汽车密切相关,能源必须用绿电,才能实现真正的新能源革命,达成100%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储能分为三类,长周期储能——氢能,中周期储能——电化学电站,短周期储能——车网互动,其中,可以把所有新能源汽车都变成储能装置,形成虚拟电厂,实现“车能路云一体化”。整体来看,2000至2030年是动力锂离子电池完整的创新周期,第一个十年主要是电动汽车应用引发的安全电池问题;第二个十年是人工智能革命与智能电池的结合;当下第三个十年的重点是材料体系创新下的固态电池,预计到2030年将迎来新能源革命的“爆发期”。

  展望中国动力电池前景,有三大发展重点:

  首先,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变革进程会长期持续,但对于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来讲,高比能全固态电池与低成本、长寿命锂离子电池同等重要,要强化双轮驱动。

  其次,要大力发展绿电市场。从电池回收再生来看,在现有电力结构下,物理回收将减排超过50%、湿法回收减排32%、火法回收减排3.5%。随着绿电比例的提升,预计在2030电力结构背景下,碳排放将降低12%;2050电网深度脱碳背景下,碳排放将降低75%。

  最后,动力电池产业向可再生能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转移将是中国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在汽车制造领域,从制造用能方面来看,可通过将动力电池产能从可再生能源资源缺乏的东南沿海地区转向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丰富的西北地区,或通过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等形式来促进制造端减排;从制造用材方面来看,则可利用碳纤维材料等方式推行汽车轻量化,在促进碳减排的同时,持续增加碳汇。

孙逢春:分布式驱动底盘、E/E架构、OS系统、大三电、小四电以及碳标签、碳核算、碳交易等关键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汽车产业进步至关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孙逢春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汽车行业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和挑战。总体而言,分布式驱动底盘、E/E架构、OS系统、大三电、小四电以及碳标签、碳核算、碳交易方面的技术应加快研究和开发。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汽车产业的进步至关重要,主要包括以下技术:

  关键技术之一:整车结构平台化与模块化技术。整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或线控化是产业发展必由之路。智能动力电源化、底盘线控化、驱动轮毂化、座舱个性化以及车载网络光纤化是整车结构技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技术之二:智能动力电源化技术。未来动力包括传统内燃机、燃料电池、安全动力电池等,输出应为电力。传统意义上的车用内燃机直接驱动模式将会消失。

  关键技术之三:分布式轮毂电驱动与多模车辆动力学控制技术。实现轮毂驱动后,传统车辆动力学会被颠覆,需在新架构下重新发展车辆运动学和动力学。

  关键技术之四:车载光纤网络高速化技术。光纤网络将取代传统通信,成为下一代汽车骨干网首选。

  关键技术之五: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全固态、全气候、高安全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必然基础性能特征。

  关键技术之六:攻关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关键技术。攻克高安全电池梯次利用技术,研究高回收率及环境友好的再生利用技术,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闭环产业生态,力争实现电池关键材料“矿达峰”与“矿中和”。

  关键技术之七:能源交通融合—能源互联网与电能路由技术。能源互联网与电能路由器系统工程技术将是未来产业技术发展的重点。

  关键技术之八:碳核算交易与绿色能源利用技术。要建立生产、使用、报废回收利用三个阶段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碳交易奖惩体系,促使用户主动、自觉地使用绿色能源或绿色电力。

杨裕生: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不可片面的追求高比能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裕生

为实现双碳目标,将大力贯彻节能减排政策,用户节能减排自觉性提高,购车的出发点将是安全和节能减排,当然也会看重省钱和使用方便性。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不可片面的追求高比能量;要以合乎科技发展规律的方式发展全固态电池;研究要作长期打算,切实解决关键材料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提高动力电池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大幅度延长寿命、降低成本;在动力电池技术快速变革的当下,不要盲目扩大动力电池产能。未来,汽车市场将可能呈现以下演变趋势:

  一是绿色液体燃料充足后,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不再烧油;节能、绿色、安全、长里程、价廉的增程式技术将加快推动碳中和。

  二是网电更绿色,碳税少,电价便宜。电池装量合理、行程适中的节能型纯电动汽车将在充电方便的地区或城市持续使用。

  三是微型车或将成为乡镇的主要交通工具。

  四是氢能使用将多元化。燃料电池只是其中一种技术路线,价格降低后,可在有廉价氢气的局部地区使用;但氢内燃机技术路线更有竞争力。

03

政府政策走向

辛国斌:研究动力电池等碳足迹管理办法,推动核算规则国际互认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辛国斌

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是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不懈技术创新的结果,是坚持全球分工合作、互促互进的结果。过去一年,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积极进展。

一是产业运行保持平稳。

二是技术创新持续推进。

三是产品结构更加优化。

四是基础设施加快升级。

作为汽车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持续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完善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车用芯片等关键共性技术,高级别自动驾驶、新一代动力电池等前沿引领技术,工具软件、高端装备等现代工程技术的创新研发,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贡献更多原创技术成果。

二是持续推动跨领域融合创新。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采购供应、营销服务等环节的深度应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充换电、路侧感知、网联云控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车网互动、自动驾驶技术示范应用,形成车、能、路、云融合发展新生态。

三是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深入实施汽车以旧换新行动,推动各地因地制宜优化调整限购措施,开展好新能源汽车下乡、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编制推动换电模式发展指导意见,积极扩大汽车消费。加大产品生产一致性抽查力度,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是持续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探索开展汽车企业集团化管理,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强做大,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将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标准、车用芯片标准的制定,健全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动力电池等碳足迹管理办法,推动核算规则国际互认。

五是深化产业开放合作。支持各国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和技术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利用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平台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绿色、低碳、智能化发展合作。

耿洪洲:组织制定国家标准《传统经典车国家通用要求》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一级巡视员(正司级)  耿洪洲

一、全力实施好以旧换新政策。

通过大力实施汽车以旧换新工作,我国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就。截至8月31日上午10时,已收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超80万份。下一步,落实好已出台的补贴政策和系列配套支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同时,加强对地方的工作指导,推广典型经验和最佳实践,及时做好成效跟踪分析。

二、促进汽车梯次循环消费。

在二手车方面,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二手车交易更放心、更便利。出台并落实了二手车销售“反向开票”、“异地交易登记”等便利化措施;支持建设立独立的第三方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支持中汽中心建设上线新能源在用车动力电池检测评估平台;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开展二手车置换业务,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二手车认证业务;推动完善二手车出口管理措施。2024年1-7月,全国二手车交易量1100万辆,同比增长6.3%。  

下一步,落实好二手车销售便利化措施,破除二手车流通堵点;支持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建设应用,支持新能源在用车动力电池评估平台的建设与推广应用。持续完善报废机动车回收体系,指导各地规范有序开展资质认定,引导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优化布局。

三、持续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

出台了《关于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因地制宜打造汽车消费融合创新项目,支持汽车文化、赛事改装等产业发展壮大。正在会牵有关部门推出相关文件,推动传统经典车产业发展,组织制定国家标准《传统经典车国家通用要求》,鼓励地方探索完善传统经典车管理措施。

下一步,在房车营地、赛车场等汽车文化项目建设方面,加强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推动汽车改装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同时,对于传统经典车等特色领域,也将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加快推进相关标准的发布与实施,积极推动优化管理政策。

霍福鹏:进一步遏制地方和企业盲目投资冲动,规范发展秩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副司长  霍福鹏

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充电桩超过1000万台、换电站3800余座,均居全球首位;建成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1.5万个。国际竟争能力不断提升。

下一步有五个工作重点:

一是积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推动停车、充电等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长。

二是持续支持技术研发应用。鼓励企业加强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地方开展“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三是加快推动骨干汽车企业做强做优。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优化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培育壮大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世界一流企业集团。

四是有效规范国内产业发展秩序。完善产业政策,加强统筹布局,进一步遏制地方和企业盲目投资冲动,规范发展秩序。

五是提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支持骨干汽车企业有序扩大海外市场,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为企业“出海”提供有力支撑。 

姚雷:要以最大的力度推进国际互认工作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副司长  姚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持续改革完善3C认证制度,开展了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检、自证试点,鼓励技术创新。截至今年上半年,对汽车整车共颁发3C认证证书3.92万张,涉及企业1985家。其中境外证书1648张,涉及企业198家。

在自愿性产品认证方面,指导认证机构为汽车市场消费需求推出高端品质认证项目,指导相关机构研究建立汽车行业双碳认证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整车及动力电池碳足迹认证、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认证建设等相关工作,增加全产业链的碳认证制度供给。

以标准合格评定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最主要方式。8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九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加快推进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行动方案(2024-2030年)》,以更大的力度来推动国际互认工作。

下一步,将做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监督管理,营造放心消费的环境。完善3C认证制度,加大证后监督,确保认证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同时,要综合发挥认证监管、监督抽查、缺陷召回、消费维权等职能作用,压实企业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主体责任。

二、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增加优质供给。开展绿色低碳、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高端品质认证,研究建立汽车芯片、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等领域的认证制度;对汽车新技术、新产品将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三、推动国际互认,支撑汽车国际化发展。针对性加强汽车产品多层次的国际互认合作方式,支持汽车企业积极参与出口国家的标准体系构建和交流合作,支持建立汽车领域的国际认证联盟。推进汽车产品多、双边的互认工作,支持国内机构和重点出口国家检测认证机构开展合作,促进我国汽车产品更好地进入当地市场。

耿晋军:氢能源汽车的推广应当合理把握力度和节奏,有序推进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  耿晋军

一、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现状与方向。

一是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城市交通车辆总量55.7万辆,占比81.9%;新能源巡游出租车总量41.7万辆,占比30.7%;77个示范工程创建城市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总量超过53万辆。下一步,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相关要求,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实施城市交通车辆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以及老旧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和新购置新能源城市冷链配送货车补贴工作,进一步强化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二是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布局。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2.72万台充电桩,并基本实现服务区全覆盖。今年年内,高速公路服务区计划再新增3000个充电桩、5000个充电停车位,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三是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维修作业安全要求》、《氢气(含液氢)道路运输技术规范》等重点标准的制定工作,提升新能源汽车维修、氢气道路运输等能力和水平。

四是开展氢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截至目前,我国氢能源汽车保有量近两万辆,建成加氢站400座,氢能源商用车保有量及加氢量目前居世界首位。下一步将依托交通强国试点,在固定线路和特定场景继续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试点示范,及时总结梳理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试点推广。

二、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新问题。

一是推广节奏方面,个别城市存在盲目跟风倾向。近年来,我国氢能源汽车汽车取得了很大的技术进步,但技术成熟度有一定欠缺;与传统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相比,经济性、耐久性、可靠性还有一些差距。同时存在购置成本高、燃料成本高、加氢不方便等问题。氢能源汽车的推广应当合理把握力度和节奏,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统筹考虑本地区的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市场需求、资金保障等因素。

二是新能源营运车辆的保费问题突出,总体偏高。新能源营运车辆出现无法投保问题。新能源车险产品的设计、服务供给、费率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希望在不增加企业、车主负担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符合新能源汽车运行特点的车辆保险的产品供给以及保障范围。

三是尚未全面打通后市场产业链条,车辆维修存在痛点。亟待解决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和新能源车企破产后遗留的售后服务问题、主机厂维修技术的垄断问题以及维修贵等问题。  



来源:泰达汽车论坛

注:文中观点仅供分享交流,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进入汽车图书馆

Click "Read the original" at the bottom

推荐阅读/Recommended Reading

【关注】国轩高科:NCM811软包电池预计2020年实现量产

【前沿】朗盛和INFAC共同开发新型EV电池模块外壳

【技术帖】新能源汽车电池包防火涂料应用研究

【看点】韩国开发出高能量密度下一代电动车锌空气软包电池

【前沿】朗盛和INFAC共同开发新型EV电池模块外壳

动力电池气凝胶隔热材料供应商资源汇总

【关注】敏实集团持续布局智能外饰领域

特斯拉热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聚焦】瑞浦兰钧发布“问顶电池”,拉开磷酸铁锂700公里续航序幕

主流汽车零部件产品开发项目管理方法对比


END



中国汽车材料网(qichecailiao.com)--汽车材料与工艺行业门户

Website for automotive material and process industry

技术交流QQ群:108660594;632289855

Technical exchange QQ group:108660594;632289855

技术交流微信群:管理员微信号  18156085929

Submission:Add  WeChat

新浪微博@中国汽车材料网

Weibo@China Automaterial Website




汽车材料领域 线上线下媒体推广

欢迎广告预订  18156085929

Automotive materials field 

 Online and offline media promotion

Welcome ad booking ,Contact 18156085929


点击进入:汽车材料供应链小程序

汽车材料网
汽车材料行业门户,致力于汽车材料与工艺领域技术动态、行业资讯、产品信息与服务资源的交流,传递企业品牌实力。服务于汽车原材料、零部件、汽车整车厂、检测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的相关从业人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