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业沉浮录

财富   2024-12-17 20:24   安徽  




2024年是种业振兴行动从“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年末之际,第五十一届养猪产业大会(广州)在柯木塱农业农村部种猪质量检验测试中心隆重召开。作为华南养猪第一展,活动吸引了超140家养猪上下游企业参展,集中亮相了一系列猪业新品种、前沿技术、高端装备及最新研究成果,吸引了线上线下超10万人次观众。这场兼具高规格、专业性与国际视野的行业盛会,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了中国养猪业近年来取得的卓越成就与技术创新,充分展示了我国从猪业大国迈向强国的竞争力与活力。



大会活动现场

曾有外媒发表报道指出“想了解中国经济,不妨先看看养猪业”。自古以来,猪肉便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对中华民族经济与文化的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且长期占据中国人日常动物性蛋白质摄入的首要位置。美国学者尤金·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如此赞誉猪肉:“它是富人的日常肉食,穷人的节庆膳食,油和工业产品的来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中国拥有地方猪品种89个,还有来自全世界主流的6个瘦肉型猪品种,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猪种质资源。多年来,中国猪肉产量占据全球总量的50%以上,母猪存栏占全球总量的近60%。2022年人均猪肉消费量更是达到26.9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乎两倍。

世界养猪看中国。中国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全球生猪产业中心,这里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市场、全球最大的猪肉进口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生猪繁育基地、最高的楼房猪场、最活跃和极具潜力的生猪市场……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牧原、温氏、新希望、双胞胎等畜牧业领军企业,还吸引了正大、嘉吉等国际巨头在此深耕细作,共同谱写着中国养猪业的辉煌篇章。

中国人餐桌上的民生基石:
2023年猪肉产量5794万吨,全球占比近50%
猪被誉为六畜之首,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以来便是家家户户饲养的重要肉食动物,汉字“家”的结构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点——房屋之下藏着一只猪。

鉴于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我国猪肉市场的全面开放进程相对滞后。据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及研究,过去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猪肉都是奢侈品。1954年,国家开始“专点、定量、计划”供应猪肉。1977年,北京规定居民每人每月可“凭证”买2斤猪肉。1992年,才完全走向市场化。

可以说,猪肉的生产与消费历程,不仅是一部生动的经济史,更是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鲜活见证。而从数据上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猪肉在我国肉类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始终未变。

2001年,中国肉类总产量6340万吨,其中猪肉产量4051.7万吨;

2012年,中国肉类总产量8384万吨,其中猪肉产量5342.7万吨;

2021年,中国肉类总产量907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5296万吨;

到了2023年,全球猪肉产量总计约为1.245亿吨,中国以5794万吨的产量高居榜首,占比接近半数,欧盟和美国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中国是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养猪大国。

在消费端,2023年我国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达到了30.5公斤/年,同比增长13.2%。按一头猪120公斤出栏、屠宰出肉率75%计算,这意味着2023年全年我国每3个人就要吃掉一头猪,猪肉早已成为家家户户随时可以享用的日常消费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猪肉已成为日常消费品,但其在“消费价格指数(CPI)”中的比重依然长期处于高位,显示出猪肉在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019年,受到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国内养猪业遭遇重创,猪肉价格出现明显波动后,国务院罕见地密集召开会议、发布文件,部署猪肉保供稳价工作,并首次明确提出将我国猪肉供应自给率维持在约95%的水平。

这一系列举措深刻表明,猪肉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与粮食安全同等重要,是保障民生福祉的关键一环

规模化转型与巨头崛起:
25家全球TOP50猪企,手握能繁母猪926.9万头

回顾过去数年,中国养猪业动荡与繁荣并存。

在猪周期的剧烈波动下,有人享受了一夜暴富的狂欢,也有人亲身经历了市场骤变带来的深切痛楚。养猪业可以是2023年十大艰难行业之二,也可以在短短一年后,摇身一变成为十大景气行业之首。其中,不乏大型猪企抓住机会,在一次次周期波动中崭露头角,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牧原集团,从1993年22头仔猪开始,到2023年出栏生猪6382万头全球第一,仅用了30年。2024年,更是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亏损、第二季度的扭亏后,第三季度业绩取得爆发式增长,单季度净利润102.21亿元,实现了每日净赚超1亿元的惊人成绩

广东本土的养猪企业代表——温氏股份,其发展历程亦充满了传奇色彩。1983年,它由当时七户八股集资8000元起家,历经40多年,一步步成为市值超千亿的企业。公司上市之时,更是一举创造了48位亿万富翁和上千名千万富翁的财富神话,以至于业界常言:“在清华随便遇到一个老人可能就是大师,在温氏随便遇到一个保洁可能就是千万富翁”。

新希望、德康、双胞胎、神农、力源……它们凭借创新的技术、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以及高效的管理模式,不仅在国内生猪市场站稳了脚跟,更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展现了中国企业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2024年全球养猪巨头TOP50榜单中,中国企业独占25家,合计手握能繁母猪926.9万头

然而,商业世界的法则总是残酷而真实——有人高歌猛进,就必然有人黯然离场。在这些成功企业背后,隐藏着无数曾经辉煌却最终未能抵挡住市场洪流冲击而倒下的企业身影,养殖业的版图与格局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一位负责人曾公开表示,2023年的中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已经高达68%左右,比2022年提升约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随着规模企业的快速崛起,中国猪业的养殖结构已经从由散户主导的“正三角”模式,逐步转变为集团与散户并存的“哑铃”型模式,我国的养殖模式趋向专业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指出:“猪肉作为中国人最为喜爱的食品之一,年消费量高达6亿头以上。工厂化、集约化、智能化是现代养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中,广东省在中国养猪业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型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里生猪出栏量常年位居前列,自给率超75%,彰显出强大的生产供应能力。生猪养殖规模化率高达83.1%,引领着行业向现代化、规模化转型。另外,广东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也走在前列,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种业振兴打破进口垄断:
90%种源自给,土猪崛起“10年之约”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

2021年国家出台《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要求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当今世界瘦肉型品种有3个,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由于其吃得少、长得快、瘦肉率高,成为了全球生猪养殖的当家品质。而根据本土市场对“杜长大”进行本土化选育,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中山大学教授,国家生猪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介绍,如今我国已成功构建起自主的瘦肉型生猪种源保障体系,这一体系确保了国内90%的生猪种源供应稳定。自2009年我国推行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以来,经过不断选育,“杜长大”品种的生产性能显著提升,部分关键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陈瑶生进一步强调,近十年来,我国年均进口的种猪数量不足1万头,仅占核心育种群更新需求的不到10%。这些少量的进口种猪主要用于丰富遗传资源、更新血统以及进一步提升种猪性能,而非依赖进口来满足主要种源需求。

同时,随着人民水平的不断提升,“风味”也成为消费者选择猪肉的重要指标,中国地方土猪的优势开始逐步凸显。

遥想过去,受制于瘦肉率及长速的影响,中国地方猪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了挑战。从1980年到2000年,广东大花白猪的母猪数量从1.3万头下降至几百头。金华猪的母猪数量从1980年近25万头降至2007年的1万多头。有的地方猪种,甚至“已找不到公猪”。巴马香猪、江口萝卜猪、官庄花猪等猪种曾经陷入濒危状态。定县猪、龙游乌猪和窄勒黑猪等已经灭绝。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某研究员曾发出呼吁,“曾经引进洋猪是为了解决肉不够吃的问题,如今保护土猪,是为了解决口味上的需求,以及保护基因多样性。” 

为了保护数量日益减少的中国地方猪种,国家和地方陆续行动起来建立保种场。“十一五”期间,我国各地共建设79个猪保种场、3个基因库,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37个地方猪种保护区。其中包括宁乡猪、荣昌猪和藏猪等3个国家级保护区,以及太湖猪、民猪、黄淮海黑猪等猪遗传资源保种场35个。

如今,第五十一届养猪产业大会期间,瑶家花、黑加宝、小尾花猪、熊猫猪猪两头乌、草萃华香黑猪、水牛皮黑猪、菠萝猪……诸多地方知名品种一一亮相,收获了广大市民的好评。据“北大猪倌”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生介绍,目前壹号土猪的PSY值已经从最初的17达到了现在接近26.8,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虽然说生猪育种是一个长期的事业,我们还连半山腰都没到,但我相信,再给10年时间,我们有信心能让中国土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性能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陈生表示。

科技跃迁迈向强国之路:
AI赋能智慧养殖,“5元成本”不是幻想

在中国,猪不仅是食物,也是科技的载体,蕴含着无限种可能。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倡导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农业目标。至2023年6月,《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发布,着重于现代设施畜牧业建设,强调规模养殖场智能化升级。

智慧养猪的兴起,无疑为整个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如今,现代化高楼矗立,内部排列着整齐划一的栏舍,里面饲养着各种品类、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自动化机器人在预设的轨道上穿梭往来,高效地将猪舍内的各项数据实时采集并传输至先进的管理平台;饲养员们不再需要整日为照料猪只而忙不停,通过一台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轻松掌控全场动态。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深入探索智能化养猪模式。目前,广东已涌现出一批领先的智慧养猪企业。温氏旗下南牧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的“小牧管家”、德兴股份的北欧农场、影子科技的FPF未来猪场、农信数智的猪企网……AI正在重塑传统行业,利用数智技术将数据要素与畜牧业全过程、全场景、全产业链有机融合。

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作表示,克隆母猪已用于育种生产,在京津冀多家生猪养殖单位繁育后代11.35万余头,经济效益7.67亿余元;数影科技CEO石广霄认为,科学使用智能设备育种,预计能够降低50%育种人员成本,每一年通过每头商品猪可增加约5元的经济效益;河南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冬透露,利用智能巡检机器头均成本可降低32.25元,目前牧原部分优秀养殖场完全养殖成本已经降至12元/公斤以下……

我们正目睹着中国在养猪领域实现从追赶至并行,再到部分领域领先全球的华丽蜕变。曾经受限于垄断控制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道路。中国,正由一个养猪大国稳步崛起,向着强国之路阔步迈进!

原创声明

作者:李宗林

来源:《农财宝典》新牧网
编辑:龙振辉


新牧网
品质农牧业独特价值服务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