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诗人李绅的 B 面人生:从忧国忧民到奢靡晚年

情感   2024-10-15 00:09   江苏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绅这个名字或许不如李白、杜甫那样响亮,但他的《悯农》诗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李绅,字公垂,生于唐朝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后迁居无锡。


他的一生充满了起伏和变化,从忧国忧民的诗人到奢靡晚年的宰相,李绅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

李绅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但他的童年并不幸福。


六岁时,父亲去世,家庭陷入了贫困。


母亲卢氏含辛茹苦地将他抚养成人,并亲自教他识字读书。


李绅聪明好学,尽管家境贫困,但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15岁时,他在惠山读书,亲眼目睹了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的艰辛生活。


这段经历深深触动了他,激发了他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为他日后创作《悯农》诗奠定了基础。



青年时期的李绅,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创作了《悯农》诗二首。


其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几句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尊重。



这首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成为了教育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的经典之作。

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


元和元年(806年),他终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初入朝廷的李绅怀揣着为国为民的理想,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官员。


但李绅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多次升迁和贬谪。


中唐时期的“牛李党争”几乎伴随他一生的政治生活。



然而,凭借着他的才华和努力,李绅最终官至宰相,敕封赵国公,位极人臣。


在复杂的官场斗争和权力游戏中,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李绅的晚年生活曾引发广泛的争议。


据史书记载,李绅为官后逐渐变得生活奢靡,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钱。



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


据《本事诗·情感》等史料记载,刘禹锡在一次宴会上受到了李绅的热情款待。


这次宴会场面奢华,美酒佳肴、歌姬舞女应有尽有。


席间,李绅请出了一位美貌绝伦的歌姬——杜韦娘,为刘禹锡表演歌舞。



刘禹锡对杜韦娘的美貌和才艺大为赞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李绅见状,便顺水推舟,将杜韦娘赠予了刘禹锡。


刘禹锡还即兴赋诗一首《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杜韦娘的美丽与才艺,后两句则表达了刘禹锡对李绅奢华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杜韦娘离去的惋惜之情。


这种奢侈的生活作风与李绅早年创作的《悯农》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此外,李绅还被指责为酷吏。


他在处理“吴湘案”时,不顾吴湘的冤情,强行将其送上断头台。


这一行为不仅让他失去了民心,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污点。


尽管后来“吴湘案”得到平反,但李绅的形象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此外,有记载称李绅在治理地方时,对百姓严苛无情,经常使用重刑处理政务。


这导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纷纷逃往他处避难。


另外,李绅在官场上权力渐大后,开始滥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例如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远房叔叔李元将态度傲慢无礼,甚至在对方求他办事时要求对方称自己为“孙子”才肯帮忙。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伦理,也严重损害了李绅的声誉和形象。


李绅的一生充满了起伏和变化。


他早年忧国忧民,创作出《悯农》诗这样的传世佳作;中年仕途顺畅,位极人臣;晚年却陷入奢靡和酷吏的争议之中。


他的一生是复杂而多维的,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但无论如何,李绅的《悯农》诗都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教育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的宝贵精神财富。




天地人和
探秘宇宙万物,静观世间人情,共促天地人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