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续写着不朽的治黄历史和故事,东平黄河河务局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文化力量,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弘扬赓续文化宣传工作的新潮迭起,绘就一幅幅创新传承的文化新名片。
厚植精神谱系,擦亮文化品牌。作为东平黄河河务局展示黄河文化的“名片”,全长370米、49孔的山东黄河“第一闸”——石洼闸,每年吸引各级领导、防汛专家和驻地中小学生等前来调研、观摩和研学,成为黄河系统内外名副其实的“明星闸”。
黄河文化归根于黄河治理史,治理史便是黄河人的奋进史。说到石洼闸设计建设,就不得不提及我国水利界的“泰斗”——张光斗教授。这位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在石洼闸改建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70年代,由于黄河河床逐年淤高,到1975年底,原设计流量的水位已比初始设计高了不少,一旦超大洪水来袭,根本无法满足分洪要求。改建势在必行,石洼分洪闸紧临黄河主流,上游铺盖长度受到限制,地下防渗轮廓线设计遇到困难。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张光斗并没有因为时代而息声,为了工作能顺利进行,他毫不犹豫地打破沉默,对防渗排水、反滤等问题提出意见,解决了难题。他说,“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对人民负责!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张光斗那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也深深地融入到一代代“守闸人”的血脉之中,许多像张光斗一样的前辈,与闸结缘,成为与闸共生共立的精神丰碑。
正如东平黄河河务局黄河文化宣讲员张璐璐所说:“石洼分洪闸守护着黄河的安宁。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防护,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人们面对自然的力量,不断探索、不断前行,我乐意做一名黄河文化的传播者、黄河精神的践行者。”
东平黄河河务局始终坚持精品意识,强化所辖工程的精品化、品牌化,不仅让防洪闸经得起洪水的考验,还要让它成为一代又一代治黄人守护的文化品牌。
手绘黄河,用画笔绘就“汤汤之河”。东平黄河河务局积极搭建起“局校”共建的新机制,联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以进湖闸管理所庭院内的黄河文化墙为基础,联合创作了一幅300平方的巨幅画卷,成为黄河岸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黄河美,美在工程,美在其蕴含的精神文化。如何发掘,如何让黄河文化得以延续发展,成为摆在东平黄河河务局面前的文化考题。该局坚持开门迎客,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工艺学院积极合作,以优美笔触让黄河文化璀璨绽放。
“我们这次绘画创作的主题是‘绘梦黄河·文化铸魂’,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采用当代流行风格彩色淡水墨工艺,实现艺术与治黄文化的完美结合,希望今后我们加强合作交流,共同传承黄河文化精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工艺学院带队教师赵丽莎如是说。
画笔勾勒在洁白的墙体上,从黄河文化主题公园到大禹像、功德碑,再到石洼闸、林辛闸、十里堡进湖闸、百亩核桃园等标志性防洪工程,历历在目、耀眼多彩;文化墙背面则以知识类图示为创作内容,着重宣传防汛抢险技术,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时时提醒公众增强防汛防洪意识,成为今年防汛宣传的独特展现方式。
2024年4月2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廉政文化讲堂在该局银山管理段治黄文化展馆开讲,按下时光的按钮,回望过去的峥嵘岁月。
煤油灯、手摇式电台、电报,一个个沉睡老物件,将人们带回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一幅幅过去的画卷浮现在眼前,沉睡的黄河故事闪烁起新时代的文化光芒。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记载着黄河先辈的治黄功绩,也激励着新时代治黄人砥砺奋进,勇往直前,我们要以黄河文化为精神营养,从老物件中回味历史,从治黄故事中感悟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无悔的事中。”该局纪检组长武美在廉洁文化活动中讲道。
新的时代站在新的起点,新的文化使命续写新的治黄篇章。今年以来该局职工在主流媒体发表稿件471篇,传播了正能量,讲好了黄河故事。一枝独秀不是春,该局把文化宣传工作落在细处,抓在经常,以量化实现遍地开花。财务科制作的短视频《印章里的传承》获水利部财务司、中国水利学会主办的“新时代水利行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短视频大赛”优秀作品,办公室制作的文化宣传视频《去东平黄河》发表在学习强国平台,在地方引起研究黄河文化的积极反响,文化宣讲视频《黄河卧龙石洼闸》得到广泛宣传及转发,水政科印着东平黄河logo和黄河吉祥物的抽纸盒、“禾禾”鼠标垫成为普法宣传新亮点,优秀职工张璐璐在东平湖管理局文化宣讲大赛喜获二等奖。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方。黄河的潮水孕育中华民族的血脉,东平黄河河务局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将以奋进的汗水,创新的姿态,浇灌出黄河文化传承更加绚烂的花朵,为东平黄河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在黄河的安澜画卷上勾勒出东平黄河的文化风景。
作者:毛明辉
编辑:孙文佳
审核:张 睿
↓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山东黄河治理文化云上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