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两篇与2022年机场客运统计排名相关的新闻,感觉不吐不快。
成都
2022年,省机场集团积极应对行业寒冬和疫情冲击,全力推进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全年成都枢纽(双流、天府机场)完成运输起降27.6万架次、旅客吞吐量3109.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1.1万吨。其中,旅客吞吐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
上海
据上海机场边检站数据显示,2022年,驻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移民管理警察全年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163.8万人次,连续20年位居全国空港口岸首位;全年查验出入境航班7.7万架次,其中货邮航班6.8万架次,连续15年位居全球前列。
与行业通用的以机场为对象的排名不同,成都这个统计是以城市为统计对象,所选角度,较为特别。
借助了2022年新天府机场启用的时机,将双流与天府机场的吞吐量合并计算,一举超过了只有一家白云机场的广州。第一次坐拥双机场的成都,成为了全国城市机场客流排名第一的城市。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条新闻的逻辑是自洽的。
但为何说,今年机场排名会有如此大变化?
客观来说,疫情三年里,国内各家机场的地位确实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些机场甚至坐上了过山车。
再加之,传统京沪选手的发挥不稳定,这也就造成了如今战国时代,群雄并起的局面。
因此,今年,很多城市都有机会来争夺这个“含金量不高”的第一宝座。对于航空货运来说,也是同样的局面。
具体来看,在2022的机场排名中,虽然广州白云机场的旅客吞吐量的具体数据还没发布,但不出意外,仍将是国内第一。并且广州白云的各项数据在疫情三年里,因为北京的“严防死守”以及上海不太稳定,已经连续数年保持着这一地位。
2022谁当第一,真不重要
但今天更想探讨的是,为何当大家看到这样的新闻,并没有实至名归的恭喜祝贺,反倒会觉得不适?
我想主要原因还是新闻背后所反映的我们宣传口,报喜不报忧,甚至丧事喜办的风格。
尤其在如此明显的惨痛行业大环境下,这种突出成就的新闻与大家的切身感受之间的对比,就更加明显。
2022对于中国民航而言,毫不夸张地说,一定是近几十年来最为艰难,最为惨痛的一年。
从行业经营角度,三年防疫压力下所累积的高压,被压缩到了生死攸关的极限。行业亏损创新高,旅客吞吐量甚至一举回到二十年前。就连一直引以为豪的十年历史最长安全飞行记录,也因为一场意外的空难戛然而止。
加之,国际旅行仍然持续冰冻,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的出行都仍是极为不便。
如果不是12月新十条的颁发和防疫的转向,或许没人知道各家航司与机场们,是否还能再撑到下一个冬天,说到了生死攸关的节点也不为过。
但在回顾和总结这艰难一年的时刻,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角度的思考,反倒是各地争第一的新闻霸占了版面。
这样的宣传,是否真的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民航强国目标的实现?较之疫情前,各家机场航司近乎腰斩的数据,拿来横向对比,实际意义有何在?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仿佛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某省发布“恭喜我省粮食产量全国第一”。
最真实的感受,自然只能是“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因此,对于一个极为敏感以及特殊的年份,往年这种模板化的新闻还是少发为妙。
2022年,谁当第一,真的没那么值得庆祝。
按照往年惯例,元旦过后就是一年一度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总结回顾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科学部署新一年的主要任务。希望在新年的这份总结中,我们也能有更多官方层面,更加真实反映现状与客观分析的数据呈现。
直面困难,其实并不丢人。认清现实,才能鼓足干劲,更快地把握当下的时机,启动民航的恢复工作。
一个全年级倒数第一的班级里,大家都在争谁是班里成绩最优秀的,你说谁最不服气?我想说,当然是家长们(旅客)表示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