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新社报道,俄海关近日扣留了一批来自中国的集装箱,疑似内装乌克兰军用制服,目前已惊动莫斯科当局。
消息一出,即刻在国际社会激起千层巨浪,特别是西方媒体看热闹不嫌事大,纷纷发文表示:“来自中国的集装箱上,装满了援乌物资”,借机炒作,试图挑拨中俄关系。
经调查,原来是俄罗斯海关人员在贝加尔斯克铁路检查站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一批从中国发出,目的地为荷兰的集装箱存在异常。
据当地海关负责人表示,货物随附的文件显示为“运动和工作服”,但扫描时发现这些衣物的织物密度与运动服并不符合,引人怀疑,随即决定打开一个集装箱检查。
结果发现,集装箱内存在大量疑似乌克兰军用制服的物品,这些制服上印有“乌克兰军队标志”,且没有制造商的信息,仅一个收获地址,一共涉及8个集装箱。这些细节无疑增加了这批货物的神秘感和可疑度。
据俄罗斯方面表示,预计要花费一周时间对这批货物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在此期间这批货物将被扣留。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还惊动了克里姆林宫。
西方媒体抓住可乘之机,纷纷发文,试图将其与中俄关系联系起来,暗示中国可能在背后支持乌克兰。
且不说其猜测完全站不住脚,西方媒体在事情的来龙去脉尚未调查清楚前,便信口雌黄,肆意捏造,与他们所谓的“坚持新闻客观公正”大相径庭。
我国始终坚持和平中立的外交原则,强调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努力避免卷入俄乌冲突,保持与所有参与方的沟通,促进和平解决冲突。若真暗中军事支援乌克兰,岂不是违背了自身外交立场,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庆幸的是,经俄方详细调查后发现,这批货物来自私营企业,系商业行为,与官方无关。俄高层已经明确公开发话:该批装有乌军制服的货物并不会对俄中双方之间的外交、经济合作等产生任何影响。
事实上,军装不像枪、药那般可直接用于战斗,属于非致命性装备,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私企接受国外订单,生产民用及非致命性军用品,并不罕见,更何况中乌经济和贸易关系本就历史悠久,除非我们不卖给乌克兰任何物品、服装。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俄乌冲突以来,某些西方国家趁机暗中向乌克兰提供致命性装备,军工业可谓赚的盆满钵满,西方媒体不仅不反省自身,如今却反倒过来用不实报道指责我们。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信息战”。即通过塑造舆论,试图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转移,淡化西方国家在冲突中扮演的角色和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件事情正好提醒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从个人至行业、社会乃至国家都需时刻保持审慎警惕,坚决避免给侵扰势力以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