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谈微信公众号回复“麦积山”可免费观看第一讲视频内容
01
在麦积山回望北朝
行谈微信公众号回复“麦积山”可免费观看第一讲视频内容
此节为总览式、通俗性介绍麦积山石窟,为之后各个专题性的讲座做好铺垫。
麦积山石窟最为兴盛的发展时期,是麦积山石窟的重点内容,所以本节就以北朝为重点,介绍麦积山石窟早期发展、现今洞窟保存的情况、塑像基本特点、各个时期的政治背景以及塑像发展的基本文化脉络等,为游客以后在麦积山石窟参观做一个基本性的综合知识铺垫。
主讲老师
董广强
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石窟考古、古建筑、文物保护等多方面的研究,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绝壁上的佛国——麦积山石窟艺术导览》《讲解麦积山》《往事越千年——麦积山石窟历史纪事》《麦积山石窟史话》《麦积山石窟栈道考古》,主编 《麦积山石窟文物工作七十年》《麦积山石窟旧影》等书籍。在各类期刊、论文集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02
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源流:从犍陀罗谈起
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及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他是在外来佛教文化进入中国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其一整套佛教石窟造像体系也是在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体系相互碰撞之后逐渐融合的产物。佛教最初进入到我国为汉末,此时没有大型的佛造像,只是一些小型祭品及陈设品上才有佛像出现,自从开凿佛教石窟在国内的兴起,才开启了佛教泥塑造像及大型佛教造像先河。
以往我们对麦积山佛教泥塑造像风格成因都有一种模糊的认识,认为这些造像均是我国古代工匠自身技艺相传所为,然而,石窟造像的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向我们显示出了相当程度的外来因素,其中佛教艺术的发源地—犍陀罗,对中国佛教造像影响尤为明显。
主讲老师
段一鸣
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退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画院特聘画家,中国林业文联美协常务理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雕塑、陶艺委员会顾问。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大展并获奖。先后在国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篇。出版《大匠之道—段一鸣雕塑集》参与编写《中国美术全集—麦积山雕塑编》《佛国麦积山》等书。被授予中国当代文博专家、世界华人艺术家称号。被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中心选入“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工程。
03
第133、135窟直播
133窟和135窟都位于麦积山石窟西崖,是麦积山石窟大型洞窟。
麦积山石窟以小型洞窟为主,大型洞窟不多,133和135窟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洞窟,均开凿于北魏晚期阶段,内部空间大,造像内容多。其中133窟俗称为万佛洞、万菩萨堂135窟被称为天堂洞,这些俗称在唐代末期就有记录。133窟中的小沙弥、造像碑、释迦会子等经典性的造像内容都是各个时期雕塑的优秀作品。
主讲老师
董广强
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石窟考古、古建筑、文物保护等多方面的研究,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绝壁上的佛国——麦积山石窟艺术导览》《讲解麦积山》《往事越千年——麦积山石窟历史纪事》《麦积山石窟史话》《麦积山石窟栈道考古》,主编 《麦积山石窟文物工作七十年》《麦积山石窟旧影》等书籍。在各类期刊、论文集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04
斑驳印记中的故事:麦积山碑刻记事
麦积山碑刻文献材料是研究麦积山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北魏到明清时期一块块冰冷的石碑、斑驳零星的画面,字里行间承载着麦积山久远的记忆,麦积山石窟的开凿、西魏大统元年修建麦积山、瑞应寺的沿革、隋文帝时建舍利塔赐瑞应寺、寺田纠纷及文帝文皇后乙弗氏的哀怨故事等等,反映了麦积山石窟的历史发展状况和人文精神,揭示了麦积山石窟的历史面貌、分期断代、确立麦积山在古代陇右地区佛教传播的中心地位、研究明清时期陇右一带佛教思想传承等方面均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主讲老师
张萍
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文物藏品管理与研究,参与麦积山石窟洞窟内容总录、洞窟档案病害调查、文物保护工程方案等工作。主要论文有《麦积山库存纸制文物存在的问题及其保养措施》《法身造像碑初拓本简释》《明代麦积山石窟相关史迹考述》《秦州雄武军陇城县第六保瑞应寺再藏佛舍利》《隐藏在麦积山石窟佛像中的珍贵文物》《麦积山藏 “吕文景寺”碑初探》等二十余篇。
05
传统修复技术在麦积山石窟的应用
麦积山石窟地处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林区的边缘地带,雨水丰沛,常年阴雨潮湿,洞窟内渗水严重。加之地震、大气降水、光照、渗水、潮湿、风化,鸟雀、虫做窝、鼠患等自然因素,以及题字、刻画、烟熏等人为因素都对麦积山山体及洞窟文物造成极大危害,导致许多塑像和壁画存在大面积起甲、空臌和脱落等病害。
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到二十一世纪期间,麦积山石窟的保护修复工作由传统的抢救性保护进入全面修缮的抢救阶段和开展科学保护研究阶段,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科学的石窟壁画塑像保护加固工艺和方法,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的管理也全面展开,使麦积山石窟的保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主讲老师
马千
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研究方向泥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主持并参与麦积山石窟壁画及塑像修复工作,从事文物保护近40年。发表主要论文有《麦积山石窟59窟宋人墨书题记的修复》《麦积山石窟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麦积山石窟第74窟现状调查及研究》《麦积山瑞应寺大殿壁画修复》《麦积山石窟早期修复材料试验、筛选及修复评估》等十余篇。
06
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
麦积山石窟从北魏早期开始至明清一千多年中,保存了一千三百多平米不同历史时期珍贵的佛教壁画艺术品;本文通过对麦积山石窟现存壁画进行深入细致调查和研究,通过对大量的图片资料详实介绍讲解,从麦积山石窟壁画的分布区域及保存现状、历史分期、壁画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壁画所反应的宗教思想、壁画的艺术特征及成就等方面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广大石窟艺术研究和爱好者打开一个全面系统了解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便捷之门。
主讲老师
唐冲
现任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美术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协壁画艺委会副主任,甘肃画院院聘画家,天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麦积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07
养在深闺人未识:丰富多彩的麦积山127窟壁画
127窟是麦积山石窟保存西魏壁画最完整、最丰富的洞窟,该窟为盝顶式仿帷帐结构,窟内四壁及顶部原满绘壁画,系当时西魏文帝前皇后乙弗氏功德窟。壁画保存基本完整,内容以涅槃变、维摩诘变、西方净土变、地狱变、七佛说法图、舍身饲虎、睒子孝养双亲等佛教经变和本土故事为主,兼有帝后升仙图、礼佛图等。
这些经历了近1500年风雨的珍贵壁画构图严谨、技法娴熟、人物众多、内涵丰富,生动见证了外来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与交流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探寻和研究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艺术传承与演变的重要图像资料。
主讲老师
孙晓峰
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敦煌研究》编委,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石窟艺术研究》主编。主要从事佛教石窟考古及相关美术图像研究工作,先后在专业杂志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天水麦积山第127窟研究》等专著2部,参与编著《甘肃石窟志》《武山水帘洞》等专著5部。
08
云想衣裳花想容:漫谈麦积山石窟菩萨服饰
麦积山作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富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代表了我国石窟中泥塑艺术的高峰。北朝隋菩萨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不仅反映了从北魏到北周隋菩萨样式、服饰等发展变化的过程,为我们展现了其变化的历史脉络。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还表现出菩萨造像在发展过程中所受的不同文化的影响。佛教于中土的发展历程也透过菩萨形象及服饰的变化反映出来,为我们展示出外来的佛教如何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如何适应中国人的审美及习俗的历史画卷。
主讲老师
吴荭
历史学博士,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项目负责人。从事文物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项目各一项。编写的报告或论文曾一次获得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次获得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09
麦积山石窟殿堂式崖阁建筑的复原
麦积山石窟东崖上,第4、5、43、49、28、30窟,均为殿堂式石质崖阁,崖阁前廊后龛布局,但前廊部分均有所残损,其中,第4、5窟残损严重,因此,对它们的复原是研究古代建筑结构的必要过程。
以往,中央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均曾派建筑学专家进行勘察,进行了实测和绘图,并加以整理,作了复原研究。
近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在以往勘察复原的基础上,又对殿堂式崖阁,进行了新的探索,在新的勘察的过程中,对以前的复原又有所补充,新发现了北周时期的“一斗三升”和“重楣”结构,新发现了隋时期的“微翘足尖的人字栱”和“中间较粗的三升异形栱”等,丰富了建筑史资料,昭示了麦积山石窟,对建筑史的新贡献。
主讲老师
夏朗云
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受业于宿白、马世长、晁华山等先生。宿白亲授“中国建筑考古”课程。毕业后入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工作至今30余年。现为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甘肃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中央电视台五集记录片《麦积山石窟》学术顾问。著作有《麦积山石窟考古断代研究》《瑞应寺遗珍》,发表主要论文30余篇。
10
孝道的场所:李允信造七佛龛与庾信的文学褒扬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信徒往往以佛教造像、开凿洞窟等形式表现自己对现世或往世父母表现孝道,这是在中国传统的墓葬之外表现孝道的又一途径,并持续不断伴随着佛教发展的始终。这种孝道往往被一些文学家记录并褒扬,留下了珍贵、文采飞扬的文学作品。
麦积山石窟第4窟(上七佛阁)即使一个典型而突出的例子。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亡去的祖父建造规模宏大的洞窟及七佛造像,符合中国传统的孝道观,讲孝道的场合置于的石窟寺中,彰显其孝名,并希望为大众所知晓。著名的文学家应其邀,为此做了流芳千古的碑铭赞,极力赞扬其孝道的功德。
主讲老师
魏文斌
兰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出版《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研究》等多部专著。
11
融汇四方 方得大成:麦积山石窟艺术多元化初探
麦积山石窟所在地天水,是西出长安,翻越陇山后的南线第一重镇,南北交汇,连接东西,地理位置重要。有着地利之便的麦积山石窟,在千余年的营建发展史中,广泛吸收了河西、长安、云冈、洛阳以及成都等区域的佛教艺术,成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兼容并蓄、融会创新的发展历史和特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典型代表和最佳注脚。
主讲老师
张铭
副研究员,现任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现主要承担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编写工作。先后在《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中原文物》《中国文化遗产》《中国美术》《中国美术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及教育部课题项目3项。
12
创新与融合:
麦积山127窟所见古代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互动
中国古代石窟是集建筑形制、造像题材、窟龛壁画和碑刻题记等于一体佛教文化遗存。享誉中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所属的秦州是南北朝时期东摒长安、南通巴蜀、西控诸戎、北扼陇坂的商贸、军事和交通要道,也是外来佛教较早传入中国内陆的区域之一。
在南北朝西魏统治时期,基于历史机缘而营建和开凿的麦积山127窟无论是仿帐式窟形,还是壁画里丰富的经变和本生故事,甚至龛内的石雕和泥塑造像,都生动体现出当时洛阳、长安、成都、建康等地佛教艺术对秦陇地区的影响,以及中亚、西域、印度等域外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与交流。
主讲老师
孙晓峰
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敦煌研究》编委,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石窟艺术研究》主编。主要从事佛教石窟考古及相关美术图像研究工作,先后在专业杂志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天水麦积山第127窟研究》等专著2部,参与编著《甘肃石窟志》《武山水帘洞》等专著5部。
13
第4、5窟直播
麦积山石窟第、4、5窟是麦积山石窟外观最为宏伟壮观的洞窟,屹立于东崖之上,都是大型崖阁式建筑,第4窟开凿于北周,是当时大都督李充信为王父(祖父)祈福所开凿,七间八柱、大型庑殿顶,内供七佛,北周文学家庾信曾经作《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的文章,文辞华丽。
五窟是隋代末期开凿、唐代初期进行了重修,也是三间四柱式的崖阁式洞窟,可惜洞窟的局部都在历史地震中遭到塌毁。
主讲老师
张铭
副研究员,现任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现主要承担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编写工作。先后在《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中原文物》《中国文化遗产》《中国美术》《中国美术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及教育部课题项目3项。
原价398元
限时3人拼团,优惠价格298元(全部课程)
线上视频直播,可无限回放
行谈微信公众号回复“麦积山”可免费观看第一讲视频内容
2022年7月01日(周五)
晚:19:30-21:30
直播观看方式一
扫码订阅内容,进入直播间
直播观看方式二
扫码下载“小鹅通”App
用微信登陆即可见购买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