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涵波”实景 杨安平/摄
02 作者简介
邹智(1466—1491年),字汝愚,号立斋,明代合州西里云门镇(今重庆市合川区云门街道)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解元,二十三年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因不畏权贵,敢于冒死进言针砭时政弊端,被誉称“直声动天下”。弘治二年(1489年)受诬下狱,被贬谪远逐,任广东石城(今广东省廉江)千户所吏目,后被广东总督秦纮(hóng)招去修书。次年,病逝于任上,时年26岁。明熹宗初年,被追谥“忠介”。遗著计有《立斋遗文》等五卷。
△收录于《四库全书》的《立斋遗文》册页
03 诗文推送
释义:
看那江中巨石,砥柱在洪流中,特立又独行,不惧风和雨。为石,它纯正刚直,万古不移其志;为镜,它沉静深邃,万古不变其性。
释义:
那年深日久的巨石啊,可谓珠圆玉润,细手轻抚,恰如一江春水缓慢滑流。月光照耀下,它幻成水波荡漾;云彩簇拥中,它变得平静如镜。满天的星光一心想呵护它,满江的鱼龙一心想侵吞它。可它,江山禀性,始终如一,亦如刻在石上的邹智诗句:“万古此江山,万古此镜石。”
△“照镜涵波”篆书(《合州志》清乾隆本载)
04 鉴赏提要
邹智的题诗原名《石镜》,是一首典型的颂诗。它主题明确,情感炽热,言词夸张,语意直白,有一种气势如虹、横跨古今、霸气外露的景象,读之让人心生感叹:这一景不愧是合州八景中最独特、最压轴的一景。
与邹智诗相唱和的张乃孚诗,展现给我们的则是另一种风格:隽(juàn)永、含蓄、怀古。诗的头两句,“屹立何年石,团圞(tuán luán,形容圆)手可扪”,描绘了此石的形态模样;诗的三四句,“涵波侵月魂,照镜拥云根”,赞美了此石的天地灵性;诗的五六句,“星斗光常护,鱼龙势欲吞”,展现了此石的砥柱英姿。说到诗的末两句,“江山与终古,忠介句犹存”,“忠介”即邹智,即对应了邹诗题句,又将意思作了引申,如果用一句白话来解读,那便是:江山万古,镜石万古,忠诚耿介的先贤精神万古。
△“照镜涵波”绘图(《合州志》清乾隆本载)
05 漫读拾遗
在古代诗文中,镜子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物件,更是一种通脱淡泊的文化象征,文人骚客们总是喜欢用它来比喻人心,强调其纯正无偏和作者的心灵虚静。
其意象蕴含着君子赞美之情。古镜肝胆难隐,对事物的反应客观、真实,不隐晦,不欺骗,有君子之风。如这句:“我有一面镜,新磨似秋月”(贯休《古镜词》)。
其意象发引着愁人悲叹之情。镜可鉴人,立于镜前,顾影自怜,前尘往事,多有伤感,人们难掩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悲怜。如这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其意象寄托着离人悠悠别情。破镜难圆,秋水乍起,愁云飘荡,离人一别,便是漫漫长夜的无尽相思与期盼。如这句:“破镜重圆人在否,章台折尽青青柳”(苏轼《蝶恋花•佳人》)。
此外,其意象还见证着情侣的绵绵爱情,投射着友人的浓浓思情。如这句:“美人有宝镜,价值千黄金。曾与郎君同照影,又与郎君同照心”(徐熥/tēng/《破镜行为陈大赋》)。
总之,置身于古典诗文中的镜子是多情的。她的光可鉴人、澄澈高洁的品性征服了无数的诗人,并被用于表现作品的血脉和灵魂。
铜镜如此,石镜亦如此。这也是为什么“照镜涵波”最终能列“合州八景”之一的根本原因。
• 本发布作品系作者根据个人读书笔记整理、编著而成,为原创作品,若要转载须经许可并注明来源。
• 为便于阅读,发布时未一一标注作者所参考的文献、书籍和资料名称,特作说明并向原作者致谢,其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 本发布所使用图片和摄影照片,除说明外,主要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 本发布为严肃的公益学习交流活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留言讨论。
点击下方合集
“何以合川 | 合川十大历史文象诗文选读”
查看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