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粉条含工业明胶,羽绒服内没有羽绒,卫生巾(护垫)长度虚标、PH值与窗帘PH值标准一致引发热议......连日来,从食品到刚需日用消费品,层出不穷的消费品相关问题频繁冲上热搜,不断刺激着消费者脆弱的神经。
企业寻求更便宜的原材料,以更高性价比吸引消费者、留住消费者,无可厚非,但有些无良企业或商家为牟取暴利,无视消费者健康,一再突破底线,不惜利用科技“狠活”,做出篡改原料表、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等偷梁换柱、以次充好的行为,制造假冒伪劣、有毒有害商品投放市场。市场若充斥这类企业,久而久之,一方面会劣币驱逐良币,破坏良好的市场生态,更多企业迫于生存压力,要么选择向下竞争,要么无奈退出市场;另一方面会损害消费者信任和消费意愿,消费者出于身体健康考虑,可能会选择少消费或不消费非生活必需品。一言以蔽之,都无益于经济良性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消费安全也越来越重视。企业家、生产商、经营者应增强质量安全意识,守牢安全这一底线,自觉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合格及更高质量的消费品;宣传部门及媒体应强化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宣传,引导市场主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做到诚实守信经营;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执法监管,严格查处假冒伪劣,切实守护消费品安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消费者可增加知识储备,增强识假鉴假能力,“火眼金睛”挑选合格品、健康品,不给不良企业生存空间。只有各方凝聚共识,提高对消费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合力构建消费安全社会共治新格局,才能让消费更安全,让消费者更安心,释放更大的消费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