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因城市开发,早在上世纪后期,濮湖已不复存在,濮湖夜月的景致由此也只能永存诗文中。
△水天一色江上城
02 作者简介
彭世仪(1758—1815年),字象可,号约斋、柏里,清合州城(今重庆市合川城区)人。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同批中举的张乃孚、杨士鑅(héng)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的冯镇峦,并称“合州四子”,为清代合州文化学术的领军人物之一。著有《过庭集》《出塞集》《齐州集》等诗集。
据合州志载,彭世仪天资聪颖,不慕仕途,醉心诗文、书法。其诗有“无古无今、自在流出”的说法,特别是那首《夜雨寺怀古》,“选胜寻山径,登峰造佛堂。相期听夜雨,不觉对夕阳。殿古苍苔满,林空夏木长。清泉烹活火,一漱齿牙香”,堪称经典名篇。
自会试落榜后,彭世仪便摒绝仕途,主攻书艺,穷研古人碑帖,出游名山大川,以自然之瑰奇灵秀融于笔端,其行草书淋漓顿挫,流利轻盈,为时人称道,在清代四川籍书法家中独树一帜。清末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何绍基曾评论其字有“变化无穷,真如丈八金刚,不知头脑所在”的特点。
△人潮涌动涪江岸 周天禄/摄于1984
03 诗文推送
《濮湖夜月》题诗
观涨携朋辈,寻幽荡小舟。
几湾随曲折,疏树半沉浮。
路入龙溪口,天空佛石头。
晴岚开朗处,长啸四山秋。
——彭世仪《濮湖泛舟》
释义:
水满溪涨,朋辈相约,寻着幽静,一路荡舟而行。划过曲折的几字湾,穿过沉浮的半身树,便到了龙溪口的尽头。昂首望去,濮岩峭壁上的石佛造像,好似神仙下凡一般,迎面扑来。在那云雾散开之处,四面山围可谓秋意正浓。
释义:
经过百转千回的溪湾,掠过高低起伏的山峦,穿过清凉幽深的云树,濮湖夜月的美景如水银泻地般铺陈在我面前。暮色中,水草扑朔、荒塚(zhǒng)迷离。那轮高高的圆月啊,不知寄托了多少倚窗人的长夜未眠;那满船的清辉啊,不知激起过多少漂泊者的长情思念。趁着长风,我返程划向江外的渡口,突然间城南的山川疾驰而来,有如万马奔腾一般,让我好不畅意,好不快哉!
△“濮湖夜月”篆书(《合州志》清乾隆本载)
04 鉴赏提要
彭世仪这首《濮湖泛舟》,以白描式的写景贯通全篇,写了河水涨溢时对濮湖的整体印象。
随着小船的摇荡,诗人与朋友们沿着曲折的河湾来到湖中,只见一些树木半淹在水中,若沉若浮。上山的道路在龙溪口已是尽头,抬眼望去,天空下,满眼都是濮岩的摩崖造像,即“佛石头”。这时,山中的雾气逐渐散开,秋天的景色呼之欲来。
诗的末句由唐代诗人吕岩(吕洞宾)诗句“一声长啸海山秋”化出,诗人以前面的“佛石头”“开朗处”和这句中的“四山秋”作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欲超脱人世纷扰,追求内心宁静,做到返璞归真的性情。
刘泰三的这首《濮湖泛舟》,则采用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由濮湖的山景写到了州城的大景,表达了诗人船行水上的愉悦心情,赞美了合州的四时风光。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诗人进濮湖观游时的景色,其游兴之高、情感之丰富,从“斜穿云树招凉入,直到濮湖载月还”两句便可窥见一斑。
诗的后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出濮湖观游的景色,这里有对“近水草迷荒塚暮”的描写,更有对“倚窗人共野鸥闲”的想象。“趁风返棹(zhào)前津去,看尽城南江上山”,似有苏东坡《江上看山》的豪放。比较起濮湖的小景来,这可是合川的大景。大山大水,城南得见,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优美的自然景色的欣悦与向往。
△“濮湖夜月”绘图(《合州志》清乾隆本载)
05 漫读拾遗
明月,作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在古诗文中有着多重的意象——
人们常以它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极其相似,因此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各自珍重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怀想。
人们常以它渲染离愁别绪,表达身世感伤。月的清冷与人的凄凉心情极其相似,因此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痛彻心扉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怅然失落。
人们常以它营造清幽气氛,烘托悠闲旷达情怀。月的高远清幽与人的放松状态极其相似,因此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之境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闲情逸致。
人们常以它蕴含时空永恒,感慨世道变幻和人生短暂。月的年年如斯没有尽头与人的世事无常没有尽头极其相似,因此有“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情非得已和“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不过女墙来”的无奈感慨。
• 本发布作品系作者根据个人读书笔记整理、编著而成,为原创作品,若要转载须经许可并注明来源。
• 为便于阅读,发布时未一一标注作者所参考的文献、书籍和资料名称,特作说明并向原作者致谢,其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 本发布所使用图片和摄影照片,除说明外,主要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 本发布为严肃的公益学习交流活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留言讨论。
点击下方合集
“何以合川 | 合川十大历史文象诗文选读”
查看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