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近亲繁殖”,都用以描述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聘任本校新近毕业生在本校任教的现象,特指的是一个学科、专业或学术研究团体的成员具有师承关系,或来自于同一所学校、同一导师,甚至整个学科或专业都是由师生关系的成员所组成。类似这种由师生关系成员组成的学术研究群体,就属于学术“近亲繁殖”。
对于国内学术上“近亲繁殖”的现象,曾不断有学者发出“要摘掉这颗大毒瘤”的声音,前几年,也有个别大学进行了探索。但在“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国内部分高校招聘的目光开始瞄向海外,使得学术“近亲繁殖”的话题不再是热点了,这只是表面现象,高校教师的“近亲繁殖”现象仍十分严重。
早在一百多年前,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艾略特在《大学管理》一书中就批评过大学的学术“近亲繁殖”现象。他指出,大学从本校毕业生中选聘新教师虽为自然之举,但非明智之举。所谓的自然之举,是因为作为学生的培养者,互相熟悉;所谓非明智之举,是因为不断的留任本大学自己培养的学生会对大学发展,尤其是科研创新活动不利。
第一、现代生物学已经证明,近亲繁殖危害极大。生物学角度的近亲繁殖是指有亲缘关系的植物或动物之间发生交配的情况,这会导致遗传病发病率大大增加。以人类为例,夫妇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获得了较多的相同基因。很容易使对后代生存不利的有害基因相遇,从而加重了有害基因对子代的危害程度,所以容易出生素质低劣的后代。
第二、从学术角度看,由于人身存在的依附关系就很难奢谈学术独立。师徒传承的学术基因会更明显,形成“山头式”的学术梯队,阻碍学术正常交流,导致组织僵化,创造力低下等弊端,不利于大学的长远发展。“近亲繁殖”导致学术上“同质性”强,师生情结紧密,没有外来户或外来学者少,不利于不同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面子”当头,学生辈难以挑战老师辈,不利于学术争鸣,影响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培养;容易拉帮结派,形成学术山头甚至演化为学术垄断和学术强权,滋生学术腐败。
第三、我国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由于文化上的特殊性,“圈子”情结对学术发展产生更为严重的危害。中国传统心理特征和文化模式表现为极强的“关系意识”,比如历代官场上的师生提携,现代人情、关系至上的观念等,各种评审圈子的心照不宣,由此而派生的学术“近期繁殖”会对于学风校风、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等造成潜移默化的不利影响,更会使得学术共同体赖以发展的学术自由和同行评议失去应有的效用。
第四、从实践角度看,阻断学术“近亲繁殖”海外大学已经提前“探路”。19世纪时,德国就确立了“留校任教授禁止”原则,通过学术职业流动制度化严格禁止学术“近亲繁殖”行为。美国借鉴德国经验,建立了教师聘用的终身教职和非升即走制度。大多数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招聘教职时一般不直接录用本校新近毕业的博士生留校任教。这样的硬性规定斩断了学术“近亲繁殖”,有利于学术交流,博采众长,促进创新发展,帮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减少聘用时的人情羁绊,为大学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正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创新环境、一流的学科梯队,而这些都与学术上的“近亲繁殖”格格不入,因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以及高等学校下定决心,斩断学术“近亲繁殖”链条,进一步扫除不利于“双一流”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障碍和藩篱。(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