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断联权”(つながらない権利)是一种让人们在非工作时间,可以理直气壮地忽视老板的消息、关掉邮件通知、不必在半夜回复“收到!马上处理”的权利。
在网络和手机让“联系”变得无所不在,刷牙洗脸的间隙都能收到老板“紧急任务”的今天,在家庭和办公室之间那点可怜的边界已彻底模糊的时代,我们真是太需要这个权利了。
而在“断联”这件事儿上,法国人带了头。
对“工作与生活平衡”极度执着的法国人,早在2016年8月就通过了《劳动法改革法案》(该法案已于2017年1月1日正式生效)。法律规定:拥有50名以上员工的企业必须与员工代表协商,制定明确政策,保障员工在非工作时间有权不回复工作邮件、电话或信息。
在日本,总体来说,他们想“断联”,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却欲罢不能。
根据日本最大的全国性工会组织——“日本劳动组合总联合会”的一项调查,72.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在工作时间外收到来自上司、同事或下属的工作联系。
然而,面对这一现状的评价,日本人的态度却颇为分裂:
62.2%的人认为,下班后收到工作联系是一种压力,但也有37.8%的人并不感到困扰。
即便“断联权”得以实施,允许员工拒绝工作时间外的联系,也仍有27.4%的人表示“不想拒绝这些联系”。
“我告诉下属和客户,有事情随时联系。”一名40多岁的建筑公司男性员工这样说。他曾长期在销售部门工作,在任何时间收到联系已是家常便饭。他坦言:“如果一些小问题或者麻烦事,突然到第二天上班后才被告知,反而会给我带来很大压力。”
虽然他会避免在清晨或深夜联系,但他通常会在晚上不太晚的时候,通过邮件给下属或同事发出咨询或建议。“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自己忘记。即便对方收到邮件,也没有必要立即查看嘛。”
一些律所和会计事务所的员工表示,工作性质让他们必须时刻保持学习以更新资格,而且还要与海外保持实时信息交流。这种情况下,划清工作与私人生活的界限简直是个“伪命题”。
以安永会计事务所为例,2017年,他们规定晚上9点至次日早7点禁止网络连接,以防止员工过度加班。虽然初衷良好,但问题也接踵而至:有员工认为,这样的环境限制了个人发展空间,最终选择辞职。
于是,2020年11月,这项“断网政策”被放宽,对管理层不再适用。一方面,这是为了确保紧急情况能有人处理;另一方面,也因为部分员工主动要求保留“保联权”。分裂吧?✧٩(ˊωˋ*)و✧
“断联”还是“保联”?应该把选择权交给员工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那些希望在下班后仍保持联系的日本人,真的是因为工作需要才这么做的吗?劳动安全卫生综合研究所的久保智英研究员回答你:“的确,有一部分人,即便在非工作时间,也想继续工作。”
久保进一步解释:“想要分开工作与生活的人,如果在下班后收到工作联系,休息状态会被严重打扰;而那些即便休息时也想工作的人,如果被迫与工作信息隔绝,反而会感到焦虑,无法享受真正的放松。对这些人来说,‘保持联系的权利’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过,久保也提醒我们,无条件承认“保联权”可能带来风险。这种“随时在线”的状态很容易引发过度劳动,不仅伤害健康,还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拖累生产力。“适当离开工作,给身心放个假,同样重要。”
他还提到,是否想要划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如今的年轻人更倾向于把工作和生活分得清清楚楚。“在少子化背景下,年轻人才变得尤为宝贵。尊重‘断联权’,制定相关规则,不仅是员工的福音,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我觉得,选择“断联”还是“保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价值观和对工作的期待。如果你希望防止过劳,保护身心健康,那限制下班后的工作联系就非常有必要;但如果你渴望成长、想要提升技能,那么随时保持工作状态似乎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毕竟,你也可以随时“骚扰”一下你的上司嘛。
总之,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时间使用习惯都不尽相同,剥夺员工在工作中感到舒适的权利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角度出发,与其简单粗暴地“一刀切”,不如设计一套机制,既允许员工在下班后选择“断联”,也允许那些“保联爱好者”随时接收工作联系——前提是双方自愿,这才是公平的。
下班后发工作消息已被认定为“职权骚扰”,“句号骚扰”也是
无论如何,在经历了疫情、远程办公普及,越来越多的工作联系通过聊天工具完成的今天,下班后发工作消息,已经被不少日本年轻人定义为“聊天骚扰”(チャット・ハラスメント,简称チャトハラ)。现在,日本人又发明了一个更奇葩的词:“句号骚扰”(マルハラ)——用句号“。”也能骚扰别人!
青山学院大学的细川良教授解释说:“如果发消息的是上司,即便明确说‘不需要回复’,下属还是可能因为担心影响评价而选择回复。所以,对下属而言,这种行为是一种过度要求,甚至等同于‘职权骚扰’(パワハラ)。”换句话说,你的每条信息,都是一场隐形的职场心理战。
不过,比“发消息”更让年轻人感到心理压力的,是消息末尾的句号。你没看错,就是那小小的“。”,也能让年轻人觉得冷漠、疏远,甚至产生一种“完了,我可能被领导讨厌了”的恐惧感。
这就是“句号骚扰”,由“マル”(圆圈,指句号)和“ハラ”(骚扰,ハラスメント,harassment)组合而成的日本令和新词。
据说,昭和时代的“企业战士”习惯一丝不苟,不论公私,标点符号都得用得工工整整。而令和时代的年轻人更习惯用表情包、颜文字和可爱的语气词。如果你在聊天软件里一本正经地用句号结尾,可能会被误解成“不开心”或“生气了”。
天啊!我赶紧翻了一下自己的聊天记录,发现99.9%的消息都带着句号!我是不是无意间“句骚”了不少人?不过仔细想想,好像真的是年纪越大的人越喜欢在聊天里认真用标点。
可是,加个句号就骚扰了,这也太玻璃心敏感肌了吧。
很想把这些新兴的“骚扰”再展开写一下,比如,“客骚”、“访骚”、“骚骚”等等,不过对不起了各位,5点了,我得断联了,句号。
作者介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关系专业博士、柏林自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北京某知名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现旅居日本,自由职业者,致力于语言学习与跨文化交流。这里将分享日本生活、日语学习、读书旅行、断舍离以及个人成长方面的故事,如果你也对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和政治感兴趣,就请关注我吧。
过去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