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临港开发区特举办“艺颂盛世 文润临港”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优秀文艺作品征集活动,辖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经专家评委筛选、评定,最终评选出优秀作品。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获奖的文学类作品吧!
璜土镇 杭国民
千百年来,农民种地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回顾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解放后历经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等。种地还是古老的耕作方法,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就像是天上的星星,遥不可及。
我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亲身经历过种田的艰辛。记得六、七十年代,那时是生产队集体劳动。文革期间没学上,城里的青年人都到农村、边疆插队落户当农民。户籍在农村的我们这样的学生回原籍劳动。那时我们村上(也称生产队)有一百十几亩耕地,男女劳动力加起来大约有八九十人。每天清晨四、五点钟的时候,村子上空就响起了队长那尖厉的哨子声,划破了宁静的小村庄的晨空,不一会儿鸡鸣犬吠之声也随之而起。人们火急火燎地从家中跑出,到打谷场上排队,听队长点名。然后排成一条长龙似的队伍在晨曦中走向田野。通常要劳动两个小时以上才能回家吃早饭。烧好早饭下田干活的妈妈,一般早上三、四点钟就起床了。天天如此,一年到头都没有休息,连下雨天队长也有工作安排。特别是拿插秧这一活儿来说吧。麦子割掉以后,要先挑河泥(就是河里的泥罱上来和青草等拌在一起,经发酵后形成的一种肥料)施肥,然后用钉耙翻地。几十个人在一起劳动,有说有笑,倒也热闹。可一天只能翻上几亩地,全队的地要翻上十几天才能完成。过了几天开始灌水,整地。一个生产队一条老水牛,也能帮着翻一点地和整地。插秧开始了,女社员们从清晨就开始下田拔秧,一把把扎好。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负责把秧苗挑到大田边上,然后打到田间。几个年纪稍大一点的、插秧腰痛的社员就拉绳子。九十公分一行,插六棵,株距是一公尺八至十棵。一般是插秧快的人先下田插,其余的人依次排队下田插秧。第一个下田插的人插了几十米长的距离,后面的人还没轮到下田。队里还有一个农技员拿着一根一米长的小棒,在每个人插的秧前面量一下,如果不合标准,就口头警告,第二次量到还是稀、不合标准的话,晚上算工分的时候就要扣分。当然插密了,一公尺插到十棵以上就表扬了。一个生产队,一百十几亩地,插秧要十五天以上,你看这效率是何等的低!接下来的田间加工更忙,要耥地、拔草、施肥、治虫(不少于十次),要忙上四个月才开始秋收。产量高的田块能收800-900斤,产量低的只能收获500-600斤。一个壮年劳动力一年的收入大约是100多元钱,一个生产队的年终分配也只有一两万块钱,这就是当年农民的经济收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无论是劳动生产效率,还是产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农民群众的脸上露出了多年不见的笑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城镇化不断推进及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农村大量的青壮年都入城进厂,农业生产又出现了新问题,年轻人都出去了,包括我们夫妇俩也有了工作,家里分到的两亩多承包地要忙里偷闲地种。每当农忙之时,单位里工作很忙,不能请假,而农活更是季节不等人,矛盾相当大。渐渐地,田里的庄稼种得越来越不好了,草比麦子高。有的人就干脆不种了,抛荒了,全长草了。这种农户还不少呢。留在村里种地的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无论是体力还是种田的科学知识都不行了。加上一家一户的种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抗旱水灾、虫灾等的能力也越来越差。
怎么办呢?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泱泱大国,耕地是头等大事。十四亿多的中国人要吃饱肚子,只能靠我们自己。党中央了解农村的现状,面对田怎么种,靠谁来种这个大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又一次激活了农村的发展动力和新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民种田迎来了千百年来的巨大变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结束了。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让一些在外工作的人把土地流转给种田大户,农村逐步出现了一些种粮大户,他们几十亩、上百亩、甚至几百亩地统一耕种,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带来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家庭农场和小型农场正在逐步建立。农村出现了新农民,他们有的还是大学生,他们有知识、有智慧,加上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更是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现在的种田是产量高、质量好,优质稻麦品种大力推广。现在小麦的亩产可达四、五百公斤,水稻的亩产可达七、八百公斤,种田大有可为。
看看今天的种田过程吧。每当来到夏收夏种的季节,全自动的割麦机在田野隆隆轰响,原来一个生产队田块的麦子,用几个小时就收割完成了。粒粒麦子装进口袋,秸秆粉碎还田,一气呵成。中型拖拉机开过,黑色的泥土翻滚。秧苗育在大棚里,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可以卷起来,再也不用拔秧了。插秧机一天能插几十亩。灌溉、除草、治虫全部都是机械化、自动化。尤其是治虫,田边只有两位配置农药的农民和一位手持遥控器的青年人,一会儿几十亩地全都喷洒了农药。隔壁村的李大爷站在田埂上看着无人机在田野上空作业,笑得咧开了嘴,连连说:“新时代好啊!好极了!”当年的遥想如今变成了现实。
今天,为无人种田发愁的农民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可以相信,新时代农村种田的发展趋势将会越来越好,科学种田,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将成为大势所趋。农民的收入也将大大提高,中国人的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完全有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建设高标准旱涝保收的农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的工作只是开了个头,任重道远,我们仍需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