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反击战,解放军9个军29个师共56万人,分别从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入越作战,仅用28天便重创越军北线主力,系统摧毁了的工业和军事设施,最终在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后顺利撤回国内。
对越反击战的胜利,维护了西南边陲的稳定和国土完整,也让几十万部队都得到了实战的历练,意义深远。但这场战争,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军队中一些指战员的战术理念没有因时因地制宜进行地创新,固守几十年前的旧模式,导致在战役进行过程中犯下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失误。
为了总结此次战役的经验教训,给下一阶段的边境作战提供正确的战术指导,同时促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1979年3月下旬,军事科学院院长宋时轮将军率领军事专家工作组紧急奔赴南疆,深入到前线各参战部队进行调研和考察。
这次对越反击战东西两线的两位总指挥许世友和张,都是宋时轮在华野时的老战友。其中许世友和宋时轮早年都出身于山东八路一系,后来又同为华东野战军纵队司令。许世友少林出身,打仗勇猛,率领的9纵为华野攻坚主力。宋时轮黄埔五期科班生,军事理论过硬,是出了名的战术防御大师,麾下的10纵擅打阻击战,更有“排炮不动,必是十纵”的威名在外。
一个主攻,一个善守,看似风格完全不搭调的两位将军,却因为一项共同的爱好结为了生死之交,那就是喝酒。宋时轮自称“百杯不倒,千杯不醉”,担任九兵团司令员时,就一度被称为“酒兵团司令”。同样好酒的许世友就曾说“酒量我只服两人,一个总理,一个宋时轮”。济南战役大捷时,许世友和宋时轮拿着陈毅送来的两瓶茅台对饮庆功的故事,更是成为军中的美谈。
宋时轮率队从前线部队考察半月回到南宁后,许世友再次拿珍藏的好酒接待这位老战友。在酒桌上,宋时轮谈完私事谈公事,首先肯定了许世友指挥的东线兵团在整个战役中的优异表现,作风顽强,战斗力凶悍,各级指战员更是亲临一线指挥,身先士卒。
但同样,宋时轮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军队在战术上存在的一些不足,甚至是错误。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在战争的前期让步兵搭乘坦克进行穿插作战,并用背包带将战士和重武器柔性固定在坦克上,导致一旦被越军伏击,战士们无法及时隐蔽防御,损失惨重。这种战术是错误的,绝对不能在之后的战役中再次采用。
特别是2月17日,对越反击战发起的第一天。东线兵团43军坦克团2营搭载376团2营穿插至那悦至那冈时,遭到越军伏击。在道路被堵死,狭窄地形的限制下,坦克无法发挥作用。坦克上的步兵在越军轻重机枪组成的火力网下,根本来不及解除身上的固定绳下车作战。在没有遮挡掩护的情况下,完全成为了越军重火力下的活靶子。一场血战,80多名战士牺牲,这样的教训太过于惨痛。
越北地形复杂,山高林密,本来就是游击作战和打伏击的天然战场。步兵绑在坦克上穿插,虽然可以加强部队的推进速度,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部队的伤亡,总得来弊大于利。
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当时我军缺少输送步兵的装甲运兵车,想要达成“有限时间,有限纵深,速战速决,歼敌速回”的总战略,在战役前期迅速推进,那么用坦克来作为战略交通工具,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第二:在二战时,苏联就曾采用过步兵直接搭乘坦克机动作战的战术,来保证步兵能够与坦克同进同退,高速作战。但当时苏军在每辆坦克的可搭载人数上有严格限制:轻型坦克6人,中型坦克10人,重型坦克12人。如果超过这个限定人数,步兵所拥有的空间过于狭小,就容易跌落坦克,导致重伤甚至致命。
但是在对越反击战时,因为我军坦克数量不足,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坦克的作用,每辆坦克上的搭载步兵人数高达20人,最多为26人。这就导致步兵在坦克上根本站不稳,只能拿一条保险绳绑在腰间,另一头固定在坦克上,一旦遇到敌情,难以及时躲避。
并且苏军的这种步坦战术,还配属一套重火力的掩护体系,即在运兵坦克周边的三个方向,都必须保证拥有高火力武器坦克和战车可以随时支援,并担任警戒任务。而我军恰恰缺少了这种掩护措施,导致在遭遇伏击时,步兵成为了第一攻击对象。
在指挥员制定步坦协同战术时,照搬一套苏联早已弃之不用的方法,且只考虑推进速度和战时火力,而忽略了缺乏步坦协同训练的现状,以及越北的地形和越军惯用的战法,这是并不明智的。
因为长达十年的国内形势影响,军队本身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一些战术上的失误,往往代价是非常沉重的。
对于宋时轮所提出的这些战术上的缺陷,许世友也是表示认同,并在之后的军区作战总结会议上重点提出,让各级指战员认真研究,引以为戒。并且因为这一次的经验教训,我军也开始考虑研制装备与坦克协同机动的新型步兵战车。
一场对越反击战,包括之后的两山轮战,不仅是在争取战略上的胜利,更是练兵、练将、练军。在无数次的总结中进步与发展,正是解放军百战百胜的根本。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