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水之后的世界——中国艺术市场将会进入何种境地

文摘   2024-11-18 23:05   英国  

本文授权转载自:批评人 Critix,作者:林梓、雷鸣,感谢原创,©️版权及责任属于原作者,不代表本平台和抄袭菌观点,本平台只为学术分享、呈现观点并客观发布各方观点,再次感谢🙏

在我们于1018日在ArtAlpha平台上所做的直播对话中,我们得以与周老师当面交流彼此对于中国艺术市问题及其形成机制的讨论。

在我们上一篇文章《艺术市场大洪水中的九宗罪》发表之后,周彤老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ArtAlpha平台撰文做出了回应,文章名为《艺术市场从来没有原罪》。我们对此回应表示欢迎。然而我们对此文的回应也很明确:市场是没有“原罪”的,而市场中的人恐怕都各自带着自己的“原罪”。当艺术市场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无法假装一切都很好,或者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来欺骗自己;这也是我们难以认同周彤老师之处——现在艺术市场上的问题不会简简单单地随着时间“自己好起来”,而是需要从业者和参与者在深刻的反思和行动的勇气中才能获得脱离泥淖的一丝转机。

在我们于1018日在ArtAlpha平台上所做的直播对话中,我们得以与周老师当面交流彼此对于中国艺术市问题及其形成机制的讨论。直播中,林梓和雷鸣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在艺术的语境中,何为学术”以及“为什么中国当代艺术整体的认识落后西方20年,但包括周老师在内的很多藏家还是聚焦于投资中国当代”,面对这两个问题,周老师并没有给与正面的回答,而是提出了“学术(相对于艺术现象)永远是滞后的”以及“现在仍然是投资中国当代的最好时机”这两个判断。虽然不能说周老师的话语毫无道理,但其中不乏避重就轻以及“顾左右而言他”之嫌。直播中,我们四位发言人当然也对“中国艺术市场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进行了一些触及,但并没有深入。在此文中,批评人将深入这个问题,结合对当下的诸多观察,预测我们眼中“大洪水之后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批评人与周老师和李莉在林梓与雷鸣策划的展览“这群男人来自月球”的撤展现场进行直播对话,但很多核心问题并没有在对话中被触及到。

当下市场的下行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带来了这样的一个契机——每一个聪明的艺术行业从业者都应该反思自己在这场游戏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像艺术批评所扮演的角色一样,每一次批评的输出,我们也都准备好迎接行业对于我们的批评。如果行业中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机构,连自我批评都无法进行的话,这个行业、这个市场,则已经处于了重大的危机之中。如果说,批评人的上一篇文章《艺术市场大洪水中的九宗罪》还带有一些语言上的模糊性,仍然有一定的阅读门槛的话,为了更好的表明我们自己的立场,我们共同写作了这篇新的文章,也算对周老师文章的回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预测未来,预测中国艺术市场在未来5年这个阶段的走向——也就是我们在文章题目中所说的“大洪水之后的世界”。预测未来或许是困难的,需要小心翼翼的,但是又并非完全无迹可寻。至于我们预测的准确度为何,则需要5年后有人撰文批评了。

诚然,30多年来的中国艺术市场显然不是诞生于一块白纸之上的,其背后的形成机制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都对这个板块在每个时期的形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用一句“积重难返”来形容这个市场的恶性程度并不为过。从这个角度看,此种周期性的“大洪水”显得既必要又健康。然而当我们真正面对这个复杂现实的时候,我们可能也会得出以下结论——此种“大洪水”冲掉的亦有可能是这个市场中仅存的一些良性的部分,而那些在我们看来“积重难返”的部分,却更有可能在每一次的“天灾”中保留下来,因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有着更为符合中国现实的结构在支撑。所以我们依然有理由悲观,即便中国的艺术市场在三年或五年后再度复活,其复活后的面貌可能不会比现在的这个更好。本文下部分就要预判一下未来中国艺术生态可能出现的几个特点:


1.  艺术市场上,具象绘画及其代表的价值体系依旧大行其道

左:云永业,伤痕, 2023-2024,布面油画(裱于木板),40 x 39 cm

右:石佳韵,灰尘-LON,2024,亚麻布上油画,200 x 160cm

在此时,抛开所有的抱怨,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冷军这种面貌和结构的作品背后,是何种资本在支撑这个现象的存在?我认为我们可以把它背后的资本称之为“本土资本”。更具体地说,就是上文提到过的那种“既不懂,也不想学,虽然不尊重,但就是能花钱”的资本持有者,他们做为“本土资本”的操作者,在背后支撑着由冷军所代表的一整个价值体系。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了云永业的作品又一次成为了买家们的心头好。微喷级打印般的视觉效果,对死亡的文学化包装,用不同图像展现同一个对象,反正总有一款适合藏家。有的藏家会说:云永业画的这个“骷髅”是大有讲究的!骷髅在艺术史中是有重要地位的。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批评的前提是对于现象的意识和认识。从现象的角度看:这个被包装的形象,准确说来不是“死亡”,而是对象为骷髅的图像游戏。当观者依旧在语言与图像的“能指-所指”关系中乐此不疲的时候,观者距离正确观看和体验艺术也就很远了。而图像游戏对于画廊来说真的很好,因为它让藏家的话语可以进入,可以做到“言之有物”(注意这里是讽刺之意),所以你不得不惊叹HdM画廊的选品与运作——选出这么迎合市场,这么符合大多数藏家素质的作品,却看上去一点都不低三下四,而是那么高调,那么硬气!可能也就是这种操作,这种姿态,让很多人觉得,这正常操作就像扇在中国当代艺术上的一个耳光。

在北京公社中展出的石佳韵的作品之一:影子—LON2024

对照上文云永业的案例,北京公社于今年夏天几个月前展出的石佳韵的绘画,则向我们展示了写实绘画应有的当代底线。石佳韵绘画的引擎并不算新颖,它是一套以摄影、数码打印和19世纪印象派为内核的工作。但石佳韵对这套技术的驾驭展现了她的诚意和能力,并且艺术家在工作中展现出来她对于“图像与绘画”的批评意识,即对于二者身份的复杂关系之反思。故而产生了在远观和近看之间所产生的差异,确认了绘画媒介、笔触、色彩混合等诸多特点。远看时,是一种摄影的幻觉;而近观时,我们在笔触中对原本的幻觉进行了“去魅”:我们从中看到了分析、劳作、经验,这些都指向了个体的存在。

石佳韵作品中的一个局部,可以观察到不同的边缘线是如何塑造出一个坚实的空间感

通过对比Hdm的云永业展,和“北京公社”的石佳韵展,这两个两个几乎同时的展览,我们不难看出,画廊并非在面对市场的时候没有取舍的空间——即使买家仍然对写实性作品抱有巨大的兴趣,作为画廊一方仍然有责任选择真正有质量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北京公社”的石佳韵展览就比HdM的云永业展要负责任的多,同时也展现出了画廊品牌的担当和价值。

正是对于何为“图像”,何为“绘画”,以及这两者之间的悖论身份问题的不理解及漠视,中国当代藏家群体才压倒性地倒向具象绘画,以及由冷军所代表的整个“超写实主义”的价值体系。阅读本文的藏家读者中有几个人能说出为什么在批评人看来石佳韵画的好,而云永业画的不好吗?要藏家自己能够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恐怕仍然任重而道远,毕竟藏家也不爱看书,而我们这些看了书的人,在这里说话是很尴尬的。所以大洪水之后的世界里,大抵上藏家还是不爱看书的——于是“超写实主义”还是会大行其道,不知道笔者的有生之年能不能见证它的改观。遥想这艺术世界里的“大洪水”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这不每一次下来,“超写实主义”都在这里么……所以说盐碱地就是盐碱地,千万别聊什么“图像”、“绘画”云云,太尴尬!


2. 新一波来自社会的资本将涌入艺术市场,对艺术保守落后的认知产生的所有结果还将轮回

一鹊作品,2023

在艺术市场经历这个低谷之后,新一波流入市场的资本将更加保守,他们会重视作品的制作感(也被模糊地称之为品质感)和工作量。虽然经历过一波冲击之后,有人认为新的价值和判断系统会建立起来,但是我们对此持审慎的悲观态度。正是因为中国艺术市场是一个“短择”的市场,所以今天活跃在收藏界的这些藏家,以及更多名字没有被艺术界认知的藏家,很可能他们的名字都不会出现在5年后的艺术生态中。因为现在活跃在艺术行业中的资本会随着这一波的下行,渐渐淡出,然后它们留下的空间会在几年后被另外的一波人带来的资本填满。但随着上一波人的淡出,收藏的经验,对市场问题的观察,和行业中形形色色的角色打交道的方式……所有这些心得,观察,经验的积累,这些东西不会被下一波人知道,所以下一波人还是会重新被割韭菜,跳进同样的坑,花钱买同样的教训,然后再在下一个下行的低谷淡出——如此循环,即所谓短择。可以在艺术市场做出有价值的理性选择的藏家,其真实数量真是凤毛麟角。

在这个背景下,绘画会持续的受到追捧,而摄影、雕塑、装置、行为和影像等类型,以及偏向观念类型的艺术,将仍呆在“冷宫”之中,乏人问津——这一点也和当下别无二致。另一个现象是:那些平庸且愿意向市场妥协的画家会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很多有富有创造性的画家遭到埋没——这一点也与今天别无二致。这与很多人口口声声的所谓“在新媒体时代,没有天才会被埋没”的论调和直觉相违背,下次再说这句话的时候,请先考虑一下,在新媒体时代,有几个真正的“伯乐”?那种谜之乐观,实在令人恼火。媒体难道不是资源的一种?请问这种资源是基于什么原理进行分配的?以及这种原理让哪些人受惠,哪些人继续被忽视?

“令人真正感到兴奋的艺术作品”——你还能想象它应该是一幅什么模样?近十年来,配得上这一称赞的作品寥寥无几。譬如一鹊在伦敦的涂鸦,我们身边很少有人承认这是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创作。这还不足以令人扼腕吗?在艺术的生态中,如果“启蒙”的基础性铺垫工作根本没有事先展开,那我们没有理由乐观地相信,那些保守认知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会在一夜之间荡然无存。在最坏的情况下,糟糕的生态会让艺术批评陷入更加沉默和沉沦的状态——因为艺术行业中的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现象,已经不能放在当代语境加以讨论了——换言之,它以及没有什么值得被讨论的了——两个词就可以解释一切,它们是“做生意”以及“人情世故”。


3. 艺术生态中价值观的两极分化会更加明显及极端


左:魔金石空间,梁伟个展《有情况且》现场 图片致谢:魔金石空间

右:长征空间,吴山专个展《字方天下》现场 图片致谢:长征空间

不知道有多少读者意识到,在我们的当代艺术生态中,其实一直存在着一些对立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背后是藏家这个群体中身份和素质的差异,同时也体现在行业中不同画廊的经营策略之上。有很多画廊,在此我们毫无避讳地说——站台,北京公社,魔金石,长征空间,,常青,CLC……(有且不限于)这些画廊在长期的艺术观察者和购买者眼中,已经成为了艺术价值观输出的阵地。这些画廊的名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品牌,它们同时携带了一些精神图腾的意味,在一些特定的群体眼中。

在几年后的艺术生态中,价值观之间的分化会更加明显且极端。为了更进一步说明,在这里,我们再次拿北京798画廊在20248-10月档期的展览来说明。

北京公社,常羽晗个展《珊瑚词典(60句)》现场,图片致谢:北京公社

其一,是在10月中,北京公社正在展出的常羽晗的《珊瑚辞典》。在这个展览中,艺术家把珊瑚残片指认为字母,创造了珊瑚这一脆弱的生物与人类进行对话的空间和可能。这个作品是典型的生态艺术作品,尽管使用了市场最乐于接受的最保守的绘画形式。

魔金石空间,梁伟个展《有情况且》现场 图片致谢:魔金石空间

其二,是魔金石画廊正在展出的梁伟的绘画作品。梁伟以无意识的方式创造线条和形状,将某一特定的主题变成印象和情感的巨大漩涡。她的创作方式属于典型的生成式艺术,同样的,布满画廊周遭墙壁的练习草图,也是试图展现一种工作量,是一种保守的做派。所谓保守,即是选择用最传统的绘画形式来呈现艺术家的工作内容,其实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往往绘画已经不是那个理想的媒介来呈现诸如生成或生态这样的观念和方法,但出于市场的角度,大多数此类艺术家在中国还是会选择以绘画为媒介。

长征空间,吴山专个展《字方天下》现场 图片致谢:长征空间

其三,是长征空间精心策划的吴山专个展。在艺术市场白热化导致价值混乱的时候,长征空间果断的调整了策略,画廊的代理艺术家缩减为三人。这些艺术家虽然在艺术史叙事中占据了各自的地位,但是更为明确的价值仍需要大量的精工细作。从展览到研究水平都远远超过一般画廊机构。

从这三个展览,我们能够观察到:在798的画廊中,一部分画廊非常好地保留着自己的运作的底线。他们选择艺术家的时候,遵循着基本的职业标准,保持着艺术判断的前瞻性。这些画廊所做的判断首先是对于艺术的判断,其次才是对于商业的判断——这一点就在其本质上与很多行业中的画廊拉开了距离。藏家在这些画廊的消费正是对于这些画廊所代表的艺术价值体系以及审美立场的买单,这里面的逻辑可以详细叙述为:藏家将这个复杂的“艺术——审美——品味”的问题交给了画廊来处理,而画廊将会以他们一贯秉持的判断和主张来给有这方面需求的藏家以答案——或者说,提供服务。

在当下的中国当代艺术行业,只有少数的画廊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学术判断能力,能够推出具有真正价值的作品和艺术家,而这样的画廊能否在接下来的“寒冬”中挺过来,则要看支持他们的藏家将会如何应对。行业中绝大多数的画廊,事实上是没有这个担当的,它们不输出价值,更不会有秉持的主张,这些画廊的生意是迎合那些投机藏家的喜好,从信息差中赚取价值。而这两种画廊之间的分野和对彼此的不认同则会在接下来的下行时期演变地更加明确。

在这一现象背后,体现出的是藏家群体中的不同人群的分野。那个高知的藏家群体在市场中所关注的对象,在今天已经与那个低知的藏家群体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分别。但低知藏家的群体数量庞大,且容易被引导,所以大多数画廊的销售工作还是围绕着这个群体开展的。高知的藏家群体有自己的视角和节奏,往往并不需要销售做什么工作,他们就会出手。这是我们对于行业中一些画廊做事方式方法的观察,来推导出的一个关于藏家群体的肖像。藏家群体中自我身份的觉醒和明确,将让这个群体产生某种层面的分裂。而这种分裂则会深刻地影响一级市场中画廊之间的角色和策略,以及二级市场中拍行品牌的差异化发展。


4. 外资画廊会以更大的数量以及更深度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贝浩登上海,高野绫个展THANK YOU WORLD, YOU NOW LOOK A LITTLE BIT LIKE A WONDERLAND

在未来几年的市场下行期,随着对国内艺术品市场信心的崩溃,已经有很多藏家开始购买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当这种需求开始不断上涨,外资画廊进入的可能就会增加。常青画廊在中国就深耕了很多年,在行业内有着良好的口碑,其展出的国外艺术家作品几乎都在国外受到了层层验证。法国的Balice Hertling画廊也在中国设立了一间小型办公室。

外资画廊会根据自己的客户画像选择完全不同的策略,有些仍以代理国外艺术家为主,有些则会更深的卷入中国的当代艺术品投资市场之中,比如,按一定比例签约中国艺术家,有的出于其学术价值的考量,有的则完全出于经济考量。所以,外资画廊的进入并不意味着购买他们的作品一定就是安全的。国外画廊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很典型的就是贝浩登和阿尔敏莱西。贝浩登是很强的操盘手,在处理艺术品金融化方面的能力,甚至远远超过了选择艺术家的能力——其近些年在东亚市场中强推的高野绫就是这种类似操作中的一个案例——高野绫的作品从任何方面看都是真正的如假包换的垃圾,但这样一个垃圾的背后是她的身份和市场——即便如此,高野绫真的是割韭菜用的,作品太差了,其它相关因素再好也撑不起一个好的盘子。另一方面,阿尔敏莱西则选择了“超市化”的策略,这一策略背后就意味着画廊向藏家让渡了部分选择艺术家的权力。

所以我们恐怕并不能单纯地说:外资画廊就一定意味着其代表了外资背后的价值体系,或者代表了西方“先进”的艺术理念。我们在更多的案例中能看到的是:外资画廊将中国市场当作一个倾销的平台,仗着“外来和尚好念经”的优势,继续选择迎合中国本地大多数藏家的认识和趣味。我们的预测就在于:随着全球艺术市场的下行,全球的艺术购买力在未来几年中都会遭到严重下滑,但西方市场和中国市场之间很可能会产生一个1-3年的时间差,而这个时间差会成为外资画廊进入中国市场,狂卷一笔然后关门了事的窗口期。我们认为在上海,外资画廊更有可能选择此种策略来消费中国市场。

归结起来就是:外资画廊中“好的一些”,也就是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育中国市场的那些,会对我们当代艺术市场产生好的引导作用,让更多有经济实力的人可以理性地进入到当代收藏的体系中来;但对于外资画廊中很多不愿意培育中国市场的,他们会沦为国内短择画廊的帮凶,进行更为短择的操作,进一步削弱某些人群对于当代艺术市场的信心。由此可见,外资画廊是否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做“培育”的工作,对其将采取的经营策略至关重要。


5. 理性的藏家会变多,但恐怕不足以多到改变世界

黄永砯,《〈中国绘画史〉和〈现代绘画简史〉在洗衣机里搅拌了两分钟》,装置,1987

黄永砯是表现后殖民状况的大师,他的作品直面了中国当代艺术话语在数十年间从未逃脱的后殖民背景。而能够触及这个议题的艺术家在中国则少之又少。


总的来说,近期艺术品市场的表现对一少部分中国藏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组成这个群体的是一群高素质的理性藏家,他们对艺术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他们对艺术史有着相当深入的研究。他们并不把购买艺术品作为短期的投资行为,而是以自己兴趣的线索和价值判断来进行收藏。他们的投资和购买行为,或许正在无意中帮助当代艺术的保存和艺术史的书写。部分机构和个人也在进行着有价值的整理,比如泰康美术馆、中间美术馆等。这个群体是藏家中的知识分子,是中国艺术市场在这么多年的运行中积累出的最为宝贵的一个人群。

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位和判断,历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譬如,我们很少反思自身所处的文化上的“后殖民”状况。中国之大,似乎很容易产生“中央之国”式的幻觉,更容易忘记,中国当代艺术实际上是隶属于更大的“国际当代艺术”中的一个小版块:在全世界每天开幕的上万个展览中,几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就是说,价值的判断既包含着横向的国际艺术趋势(这绝不是关于民族自信的问题),也包含着纵向的“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发展脉络。在无形中,中国当代艺术形成了自己的“信息茧房”,要在这种海量的信息中进行筛选和判断,对任何藏家而言都十分困难。而要真正对当代艺术产生一定的理解,绝不是目前画廊销售的只言片语能够达成的。

许多画廊也许已经意识到现在要说服藏家买作品,需要对作品加以明确的说明,说出作品的价值何在。这是市场开始理性化的一个表现。不过,这种话术在“信息茧房”中仍在以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被制造出来。许多中国藏家依然意识不到专业壁垒的存在——正如他们会觉得艺术的问题都是可以在常识层面解决的。同时意识不到“知识付费”的重要性:需要通过有信誉的艺术咨询公司,或者专业的投资顾问来进行选择。实际上,许多所谓“资深”市场顾问对艺术品的认知都少得可怜,或者他们“只知市场,不知艺术”,却仍可以凭借信息差以及营销话术大发其财。藏家的判断力问题本身永远是一个问题,在任何市场中,我们都不能寄望于买方基于理性而做出判断。但这不等于我们要放弃输出艺术知识的努力——正如在本文的上部分我们提出的主张:如果行业中所有人都屈就藏家的认知,用最日常的话语来讲述艺术,最终的结果是双输的——藏家及不会对艺术产生正确的认识,藏家也不会真的尊重艺术行业中的人,并且艺术的话语空间会在这种循环中越来越小,最终成为一个反智的语境——正如现在于2024年我们陷入的困境。而对专业术语的使用,以及认识到术语和艺术现象之间复杂的能指-所指关系,并且将这种认识输出给藏家,引导藏家以思辨和理性进入到这个场域中,才是真正的正向引导,才会让藏家尊重艺术和艺术行业,并且艺术的话语空间才会越来越大。

以上算是我们的一个美好期盼吧,需要很多人努力一段时间才会改观。


6. 自媒体将对艺术行业产生深刻的冲击

自媒体为艺术行业和生态带来了一正一反两个新的变量——正的变量是:它不可避免地让艺术行业,这样一个结构古早的行业现代化,透明化,民主化。任何一个藏家,一个艺术家,或者一个画廊的工作人员,原则上都具备条件,在自媒体中跳出来,然后抖出一些内部的信息,一些黑幕,抖出一些人情世故。而仅仅是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就拉高了整个艺术行业的底线——那种在90年代2000年左右出现过的明显属于欺负人的例子,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则不太可能出现了。这对于行业和生态的发展来说,一定是正向的。

而负面的变量也同样深刻且触及灵魂:自媒体时代带来了另一套强权,另一种马克卢汉意义上的媒介自身携带的强权——在每一个媒介上,有一种内容一定是最符合这种媒介自身特质的,也因此在这种媒介上永远最强的能量。从这点上看,今天行业中没有一个画廊真正理解,真正重视,真正利用了自媒体平台的特性来服务于画廊的运营。所有画廊依旧在一种传统的,陈旧的,同时也是可靠且保险的方式中运作,自媒体只是自身传播矩阵中的一个小板块而已。正如某画廊主朋友说的:“自媒体运营这块,一个实习生就搞定了!”

这句话非常完美地诠释了画廊行业看待自媒体的态度,而且今天我们依然无法在一个实例中观察:一个画廊全面以自媒体思路在运营的话,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但幸好,我们可以在FreemanArt的案例中看到一些端倪,毕竟,FreemanArt账号的运营者,同时也是艺术家楚思贤通过实际的行动,为我们勾勒出了一种全新运营模式的可能。


楚思贤在798 DNArt Space的个展

妈妈,我想在798办个展


楚思贤在此文撰写时的202410月末正在北京798DNArt Space中举办自己在798的第一个个展。在此之前的半个月,艺术圈中的很多人都在关注他和可以画廊老板张乃千充满火药味的直播连线——尽管直播的内容非常低质量,但却还是吸引了相当多的目光。以及在时间线上更往前的几周,还有90后藏家代表人物之一的Olivia收集包括笔者林梓在内的生态中众多人对楚思贤绘画的评价,并在小红书上发表。可以说,楚思贤可能在某个时候就为自己在接下来的每个月需要创造的事件和话题都埋好了伏笔,或至少是做出了准备。艺术生态中很多人的目光,都会随着这些事件的发生而被牵引,并最终形成一种“真人秀”式的观看,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公共话题。

楚思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楚思贤的这种操作算是什么?楚思贤画的画到底好不好?艺术家应不应该搞理论?楚思贤是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楚思贤算不算一个艺术批评家……所有这些问题在一段时间内都被人津津乐道,类似的话题在艺术生态中的众多场合发生,云者各抒己见,高谈阔论——笔者发问:这难道不正是自媒体时代之强权的一次展现!楚思贤将自己作为一场真人秀的主角来打造,他就像一个剧中的人物一样,不断展开一个个事件,面临一个个危机;而本质上其实与此毫无关联的旁观者却会被这种连续剧式的强度所复活,进而关心起角色的发展来。楚思贤在这一些列的操作中,创造出了足够的空间,足够的争议,以及足够的材料,让观众来关注、分析、判断。笔者在这里不禁要问——哪个画廊对于推广自身艺术家的工作曾经做到的如此的高效且有效?哪个画廊敢于把自己的艺术家当作一个自媒体时代的公众人物加以推广和曝光?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说,楚思贤的这套操作无论在某些层面上有多么廉价,或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它在客观上是对艺术行业保守之风的一次批评,它也因此是里程碑式的。

自媒体是另一套独立于艺术生态的价值体系,它为艺术行业带来的一正一负两套变量。艺术行业要如何对待自媒体这一价值体系——拒斥或者融合?现在没有一个机构给出了答案,所有机构的选择都是观望,有些更消极有些更积极而已。而当行业在大洪水的冲击中震颤的时候,可能有些机构会被逼迫要在自媒体平台上做出更激进的尝试,其结果不可知。但在批评人看来——如果我们把视野拉长,自媒体对中国艺术行业的影响一定是巨大的,它的效果正等待着一个时机爆发。


7. 相当比例的艺术家会投身到地方政府主导的文化项目中去


笔者于20249-10月份考察了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丹灶镇罗行区的乡村文化建设项目

在大洪水来临之际,另一扇窗户其实已经悄然朝艺术家打开了,那就是参与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文化项目,或者更多时候,它们以乡村文化改造的身份出现。这是一扇艺术行业之外的路径,它可以规避几乎在艺术商业中我们要面对的所有问题。这条路指向的是文旅产业,是用艺术的内容对乡村或者废旧地块进行文化改造,并最终在文旅产业以艺术节或者开放日的方式呈现出来。

参考日本的经验,在艺术市场低迷之时,相当比例的艺术家,将不得不通过其他职业来谋生,边工作边进行艺术创作——当然,现在其实很多艺术家朋友已经早就在这样做了!在2024年的当下,笔者在南方考察了一些艺术介入乡村文化改造的项目,其中的一些细节让我意识到在某些地方,政府已经找到了一种好的方法来正确使用和管理艺术项目能为地方文旅产业创造的价值。而这种认识势必会让一些局部地区的艺术项目产生“网红”效应,紧跟而来的则是更多地方政府敢于和艺术家,策展人合作,将真实有活力的艺术内容带入到乡村的生态之中,并创造价值。

20世纪2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开启了一个规模算得上庞大的文化项目,雇佣大量艺术家,摄影师等深入到美国社会的基层中去进行摄影,考察,壁画创作等各种公共艺术项目中去,并且在那个时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想,这段历史以及在诸多历史时期政府与艺术家的合作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都有其借鉴作用。对于艺术家来说,也要逐渐放弃一种“学而优则士”式的思维方式,认为只有进入到艺术行业才是正事,其余都是旁支。我们认为,当一个人充分考虑到艺术行业的复杂性后,就应该放弃这种想法。艺术行业绝非一块自由之地,而政府项目如今留给艺术家的空间也不见得就“小得可怜”。笔者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敢于与艺术家和策展人合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艺术介入社区的项目可以更广泛的开展起来,让参与此类项目的每一方都获益。

正如一位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在考察了一个我参与的乡建项目后对我说:艺术项目能达到的效果,是其他任何一种同级别的活动所替代不了的。


8.  艺术产品的价值将进一步下沉到文旅产业及“艺术-生活方式”类商业板块中去

20249月在北京朗园Station举办的Calling艺术节中的“特别项目”,由段少峰,卢远征发起,李强策划的“第五届花家地双年展”。此项目也许勾勒出了一个未来可能的下沉业态。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艺术在其他板块中的下沉将获得更大的价值,因此文旅产业、“艺术-生活方式”板块,都会成为艺术家重要的出口。在前些年里,史金淞的“松树”、Unmask小组的面具人物,都曾被大量模仿。像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你不是外人”这种由艺术家作为主体的临时市集,胡尹萍的“小芳”品牌,都是艺术市场不断下沉的方式。

如果艺术行业一定要维持自己的高价格,一定要在金融投资属性上定义自己的话,当代艺术本该在日常生活层面发挥的作用,只能在下沉的市场中实现。英国在70年代金融危机的时代,“聚会”成为艺术家的常态,“艺术家市集”也在下城区空荡的商业区火热的展开。正是这种聚集、活动,重振了地区的活力和商业。这种下沉,或许未必是无奈之举,而是,它可以在最基本的层面产生链接,发生启蒙,并创造真实的价值——毕竟,今天发生在当代艺术市场上的种种乱象,都是社会缺乏对艺术的基本认知所造成的。

文创产品,美育产业,文旅产业——这些本质上属于艺术向其他平行板块或者下游区间下沉的动作,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是“上不了台面的”,但在这个全球艺术行业的“大洪水”中,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对于很多艺术家来说恰如沉船时的一块浮木——能救人的命。笔者在这里希望强调的是:当我们这代艺术家,行业工作者,艺术生态中的个体,理性地认识到了中国的艺术行业和艺术生态中的种种问题之后,则需要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下沉”中的价值与意义。因为今天一个美术班里画画的孩子,在30年后就会成为藏家群体中的一份子;今天的一个愿意一周花上一个下午,2000块钱去一个机构学习画油画的上班族,在五年可能就会愿意花费几十万来支持他/她认可的艺术家的作品。今天所有的下沉都是在为大洪水之后的复兴做准备,为了让市场有一天可以摆脱这些恶性的循环做准备。

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可能阅读这篇文章的很多人都会有机会选择去做或者不去做一个“艺术向社会下沉”的事情,这是经济走向发展的必然。我希望我们可以勇敢地尝试,不要用“学而优则仕”的那种眼光来评价别人和自己,并且意识到这个动作中的价值。


总结

批评人小组的两位写作者:林梓与雷鸣于2024年夏正耍宝于北京顺义严家营一代

笔者心得:相比2021年那会儿,如今艺术生态其实好了不少。不论话语的质量,如今在小红书上,无论是藏家还是艺术家,都产生了一些推广自己,参与话题的意识,且这种意识还在不断增强。一句话——话语在舆论中的流通性增强了。但就这一点,要归功于自媒体,也要归功于大家构建艺术生态中的舆论意识增强了。也许,如我所期,艺术批评的公信力增强了。

无论行业是好是坏,如论自媒体如何正在深刻地改变艺术生态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我们始终坚持以“写作为载体的艺术批评”为本位的原则。批评人的上一篇文章《艺术市场大洪水中的九宗罪》的阅读量在4万左右,堪比之前我们的作品《从冷军到孙一钿——对艺术的认知原地停滞的25年》近5万的阅读量。这些动辄一两万字的文章对写作者和阅读者都是一种挑战,一块不合时宜的内容,一陀棘手的理性。以写作为媒介——虽然这让我们的声量变小,这让我们输出的信息难以在自媒体中有效传播,但我们看重的是写作的历史性价值,为此我们心甘情愿地选择一种效率低下的方式来输出我们的观察和判断。

预测未来从根本上说是不严谨的,不负责任的,以及不可能的。但我们还是要这样做,我们并不那么看重预测的准确性,而是借托预测的视角,来看当下的问题,并追溯这些问题背后的成因和在历史中的由来。和阅读本文至此的读者一样,批评人批评当代艺术行业和生态,是因为我们深深地热爱,因为这份爱,我们对这块土地才必须要做些什么,要采取行动。别说什么“搞市场的人就该做搞市场的事,搞学术的人就该做搞学术的事”——这种话语以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神经性当面反驳!资本世界中的人们常常忽略,文字和思想是真正强大的杠杆,它可以撬动很多的资源——这才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参考资料:

从八五新潮以来的绘画,永樂春拍当代艺术书写当代艺术史的辉煌与发展(qq.com)

中国人拯救奢侈品市场(leather365.com)

华尔街之狼 - 高清图片,堆糖,美图壁纸兴趣社区 (duitang.com)

The gift - Marcel Mauss | libcom.org

高名潞70年代作品展将亮相林大艺术中心 追溯高名潞的85’前传 - 99艺术网 (99ys.com)

CAFA新书丨高名潞与《中国当代艺术史》- 读书 - 研究 -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孙一钿:“热烈的冷静”——放大感受,流动思考 (qq.com)

2023 国内 TOP100的当代艺术家!! (qq.com)

HdM GALLERY

关于作者:
林梓,1986年生于北京。策展人、艺术批评人。2017年毕业于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艺术硕士(艺术批评及写作MFA)。
雷鸣,1986年生于青岛。200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2017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未来媒体艺术方向。现为自由艺术家,策展人。


本文完
这事你怎么看?
评论区可以留言讨论

如果你想保护自己的原创作品
你的作品再也不怕被抄袭/盗版
抄袭菌墙裂推荐👇

创客IP

权威、安全、快捷、低成本


长按扫码快速注册


创客 IP”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管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发原创认证保护平台。旨在打造以数字认证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 为企业智力成果创造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服务。通过创客 IP 平台,原创作者可以采取主动保护策略完整地记录自己的创作过程、创作结果。一旦发现侵权现象时就可以将保存的过程和结果提取出来,作为司法认可的有效电子证据提交法院、专利复审委等,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你都坚持看到了这里
就在文末点个赞/在看呗
“星标”、“转发”、“在看”,给抄袭菌加鸡腿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抄袭菌立场)


·


推荐阅读
关注视频号解码更多版权解读视频


必看👆







反抄袭的艺术
反抄袭,撑原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