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九月份代表供给的制造业、建筑业PMI指数回升,代表需求的服务业PMI指数继续回落。供给端的新订单和从业人员指数略增,但需求端的新订单和从业人员指数继续回落。为什么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景气水平继续背离?结构性改革才是重新平衡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
一、九月份代表供给的制造业、建筑业PMI指数回升,代表需求的服务业PMI指数继续回落。
在国民经济从生产到消费的循环中,工业、农业、建筑业总是处于生产领域,为供应端。并通过商业和服务业,将产品转移到最终的消费环节和需求端。所以在缺乏消费者数据时,特别是在对比、分析采购经理人指数时,可以将服务业指数视作通往消费环节的需求端。
9月份,制造业PMI为49.8%,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为51.2%,比上月回升1.4个百分点至临界点以上,意味着企业生产加快。
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PMI分别为53.0%和52.0%,比上月上升1.3和0.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工业各行业中继续领跑;消费品行业PMI为51.1%,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景气度也明显回升。
因为与上个月对比,可能存在正常的季节性因素。毕竟
建筑业扩张略有加快。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7%,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扩张。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3.1%,仍位于扩张区间。依赖于国家持续的超前投资政策,建筑企业与工业、服务业企业相比,对行业发展最有信心。
不过,虽然建筑业PMI一直处于超过50%的扩张区,但与往年的同月对比,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即使公共财政通过发债推动项目投资,对建筑业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弱。9月份的建筑业PMI,比去年同期回落了5.5个百分点,比疫情前2019年的9月份回落了6.9个百分点,是2019年以来9月份建筑业PMI最低的一个月。
实际上,不仅9月份如此,今年9个月中,有7个月的建筑业PMI,均为2019年以来同月最低。
代表着生产与供给的工业、建筑业PMI都比8月份有所回暖,代表着需求端的服务业PMI则在继续回落。9月份,服务业PMI比8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至49.9%,跌破临界点,进入收缩区间。
纵向与往年对比,由于2020年、2021年、2022年疫情期间经常性的小区、街道甚至城区封锁,导致了商业活动的部分中断,也打乱了服务业PMI的正常季节性规律。剔除这三年我们能够发现,2024年9月服务业PMI不仅低于去年9月的50.9%,比疫情前2019年9月的53%低得更多。
由于在我们的服务业指数中,有一部分行业比如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属于国家重点投资的国有企业,也属于为工业、建筑业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9月份均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比服务业平均PMI值高出5个百分点左右,并且2019年以来每个月均处于超过50%的较高景气区。由此我们可以逻辑推导,主要为消费者服务的商业服务业的PMI指数,应该比服务业PMI指数低5个左右的百分点,只有45%左右。远不及工业、建筑业、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生产、供给端的景气指数水平。
二、供给端的新订单和从业人员指数略增,但需求端的新订单和从业人员指数继续回落。
新订单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也显示了供应端的回暖与需求端的继续低迷的严重背离。
9月份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从上个月的48.9%回升1个百分点至49.9%。但其中的出口订单从上个月的48.7%回落到47.5%,说明拉动制造业新订单的并非出口需求。
分行业看,制造业中的医药、汽车、电气机械器材、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行业新订单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消费品等制造业新订单指数继续处于收缩区。这意味着制造业的新订单也并非由最终的国内零售需求所推动,主要由生产部门的设备和中间需求所引导。
9月份,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回升的同时,制造业的在手订单却继续从8月份的44.7%回落到44%,这说明新增订单都非即期订单。特别有意思的是,最近36个月中,有10个月的新订单指数超过50%处于扩张区,平均为47.2%;但制造业在手订单,一直处于低于50%的收缩区,平均为45.3%。
9月份,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继续回落至44.2%,比8月份回落了2.1个百分点,创下2023年1月疫情结束以来的最低值。2023年9月份,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从8月份的47.5%回升到47.8%,说明今年9月份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大幅度回落,并非季节性因素,而是需求端继续低迷的显著信号。
价格信号也显示出需求端的持续收缩与供给过剩。9月份,非制造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从上个月的48.6%回落到48.2%;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指数从8月份的47.2%回落到46.1%。
制造业从业人员略有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减少,也验证着供给与需求的继续分歧。9月份,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比8月份回升0.1个百分点到48.2%,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则从上个月的45.2%回落到44.7%,回落了0.5个百分点。创下2023年1月以来最低水平。
如果按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比例估算,9月份所有企业的从业人员指数从8月份的46.1%回落到45.8%,回落了0.3个百分点,意味着9月份的失业率将继续回升。
三、为什么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景气水平继续背离?
今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刺激消费。比如消费品的以旧换新、大规模的设备以旧换新,持续地降准降息降首付。为什么生产端的景气恢复到了2019年的水平,也明显好于代表需求端的服务业?
根本性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经济政策存在非常顽固的路径依赖,没有针对宏观经济新的结构、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采取有改变的新的措施。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我们所有刺激经济的措施,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在文件上或者讲话时,说的加大公共部门投资,还是加快制造业升级,或者提振消费,最后实际出台的措施,基本上都是加大对企业的投资,对项目的投资,对供给的刺激。最后受惠的,主要是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而对如何提高就业,如何加速民营企业的发展,提高个人收入,提高购买能力,提高消费水平,如何缩小消费与供给的差距,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措施。
即使上周史无前例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也是旨在补充国有金融企业资本金,降低贷款利率,增加可贷款资本,而存量贷款和新增贷款,大部分都属于各级行政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
虽然这些举措受到了资本市场的欢迎,A股因此在4天中暴涨,上证指数暴涨21.4%,深证指数暴涨30.3%。但我们必须看到,已经出台的刺激措施,大体上都属于一次性的支持措施,而不是大胆的结构性改革。毫无疑问,这些措施不足以解决目前的严峻问题,也不能真正解决宏观经济面临的需求不足的根本性问题。
四、结构性改革才是重新平衡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
在消费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导致需求严重不足,供给严重过剩,供需失衡、陷入通货紧缩时,结构性改革才是重新平衡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
正如三郎三年来一直强调的那样,如果没有真正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再分配政策的调整与改变,中国的家庭消费将无法支撑生产和投资的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警惕对生产端新的刺激措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17年前的“四万亿”刺激政策之后,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产能过剩、高杠杆、僵尸企业、房地产泡沫、金融低效等等。其中大多数问题,到现在仍然还在消化。
三年新冠疫情期间,家庭消耗了大量以前积累的储蓄,企业则增加了不少负债。与欧美国家的做法不太一样,我国在疫情期间没有采取给家庭和企业发放现金补贴的做法。这意味着当疫情结束的时候,家庭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已经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疫情后房地产市场再度出现较大震荡,令家庭的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收缩。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总需求偏弱应该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按理说,总需求偏弱的时候,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发挥扩张的作用。但扩张的政策应该是加强木桶的短板,而非我们一直在做,现在还在做的----加强木桶的长板。当短板越来越短,长板却被不断加长时,我们耗费了大量的木板和宝贵的时间,但并未能增加木桶里面能够装下的水!
基于9月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中供给端和需求端继续背离的趋势,三郎坚持认为,结构性的经济改革,远比宏观刺激更重要。
推荐阅读已发历史文章: |
疫后力度最大、惠及面最大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复苏有多大推动力? |
史上最大经济刺激政策周结束,胃口吊得很高,但饭菜还未上桌 |
民政部财政部长假前罕见发放财政救助,如何公开公平发到位很重要 |
推荐观看火星数据研究所视频: |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