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深度融合的“教联体”,画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同心圆”

学术   2024-12-13 21:35   北京  

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学技术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教联体”的内涵、各主体的职责任务,力争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的总体目标。
《方案》明确指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由此可见,“教联体”的“圆心”是学校,确定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同心圆的位置;与育人责任有关的政府、相关部门、学校、街道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单位等各类主体,决定了校家社协同育人同心圆半径的长短。
作为“教联体”的“圆心”,学校既要“教”,又要“联”。学校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直接承担者,更是沟通联系各类主体的桥梁。学校是“教”的主阵地,在协调家校社关系、推进协同育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创新家校社沟通渠道,提升教师的家校合作能力与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高对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的整合能力,凝聚社会力量,促进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教联体”“半径”的长短在于“联”。“联”就是要构建家校社沟通渠道。首先,学校要设置专业的协调联动机构。在家校社协同机制建设中,要配备专职学校辅导员、家社联络员等,使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角色明确化、专业化,调动家庭与社会积极参与,将机械的制度运行转化为灵活的秩序构建。其次,学校要构建更契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与创新模式,强化立德树人,加强职业启蒙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丰富“五育”内涵,促进家校社进一步协同;整合大中小学教育资源,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中小学课后服务对接,为中小学提供相关课后服务课程。再次,学校要组建家庭教育指导师团队,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咨询和培训。总之,构建深度融合的“教联体”,家校社应基于各自的核心职能,构建分层有序的协作团队,通过创新性合作、方案规划和流程追踪,打造协同育人的“同心圆”。
“教联体”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尝试,作为“圆心”的学校必须主动担当,发挥“圆心”作用,做好“联”文章,拓宽教育边界,深度融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主体,实现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目标。
(作者余民强,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来源 | 蒲公英网评

一校 | 孟想

复校 | 若惜

终校 | 朱志安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
发布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的会员动态、活动培训通知,以及与科技教育工作者相关的各类前沿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