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窄门和明明德
文/万皖秋
“窄门”是《圣经》里的,意指:通往永生的门/路,只有少数人找得到。更详细一点就是:世人都有原罪,无法自救,只有信仰耶稣基督方能得到救赎,死后灵魂升入天堂即得永生。
而要达此目的,必须自我约束、克制欲望、忍受痛苦,对普通人来说这是很困难的,而唯有少数坚持追随的人才能达到,这就如同进窄门。
“窄门”文化刚好跟我学习的“明明德”文化相反。
“窄门”文化认为人生来有罪,无法自救,只有信仰耶稣才能得救。“明明德”文化认为人生来光明圆满,只需去除一些障蔽,就像拨云见日。不同的是,“窄门”是将永生寄托于上帝身上,而“明明德”是将圆满寄托于自己身上。相同的是通往两者的路都是“窄门窄路”,是一条走的人极少且极难走的路。
我们都知道,金字塔的顶端永远比下面拥挤。
尼采曾经提出“上帝死了”的言论。这里并不代表尼采的哲学。我只是在这里引用一下。关于“窄门”文化,我不做出任何论断,文化和文化属性是自由的,信仰也是自由的。(仅为个人观点) 在通往坟墓的这条路上,道路难走,人们总要寻找接个寄托才能支撑,这时信仰和文化继踵而至。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前,宗教垄断者大半个世界,所谓的宗教的上层建筑借此敛财,吃相之丑陋。所以宗教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直到一战二战的爆发,西方人信仰崩塌,他们所依赖的上帝,并没有给予他们救赎。这时讽刺、荒诞、虚无、垮掉的一代。文学文学批评、音乐、精神分析、教育改革也随之出现。所以宗教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上帝是否真的死了吗?窄门是否真的存在?圆满是否真的有吗?是否得到了验证呢?我们不知道,这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无法验证。这个我不多赘述。
我所学习的明明德也是一样。
明德,首先要识德和知德,了解德的成份和组成,只有如此才能够修德,守德,行德。这个“德”字,首先从字义上去把她解析开来。“德”字,左边的双人旁(彳),是众生的代义。德字的右边:上面的一个“十”,下面的“四”和“一”、“心”等,这几部份就共同组成深刻的含义:修持德性的人,要一心为大众做到十种善行,去信守四项行为准则。在一心做到十种善行和遵守四准则的基础之上,去服务于大众,这就是德!这就是从“德”字义上解释这个德。通过这个“德”字的构成,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于如何使自己子孙不要离开德和道,的确是达到了一种高智慧的状态。这个“德”字,不就正是非常完美地反映日月之明吗?不就是要我们效法太阳和月亮的无私无欲吗?这其中的十种善行和四项行为准则,要求我们真实不虚地去做到,那才是真正的德的品格性!人们对自己的修心,对自己的修身,要具备这个“德”字对自己品格性的要求,首先要对内环境的心灵和身躯,在德性的品格性上要达到要求,要把这个框架建立起来,才能够承受这个能量性。“德”,既具有品格性,还具有能量性和能量物质性,这一点《黄帝内经》中说:“天炁,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德”,简而言之,能量物质性就是炁,就是天上炁,由道所化生,也称之为天德之炁!她的品质,本身就具有“清静光明者也”的这样一个特性。
何谓“亲近光明”呢?这个“明”不就反应在上面的“明德”之中吗?那么“亲近”,不就是对人心灵当中的私和欲的一种净化要求吗?达到这个要求,那么人身体内,不也就能够实现“藏德不止”吗?那么这个天德之炁,也就能够像“藏德而不止”一样,源源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进入人们的身心了!那么人们内环境的生命再造,修身的过程,不也就很容易达到古人对的要求了吗?但是,真正做到的有多少人呢?那些圣人做到了,所以他们被记住了。
还是那句话:金字塔顶端永远比底端拥挤。
曾经我发出过这样的提问,人生一定要圆满才算是真正的人生吗?故事结局不圆满就不算故事吗?月亮不圆就不算月亮吗?我用尽全力去过一个平凡的人生,然而,我依旧拧巴,依旧去寻找更好的出路,在这条路上我坎坎坷坷,缝缝补补,心里的伤痕裂开又缝。我按照着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路这样走着,可是我越走越累,我凡事要求完美,我计较太多。我去很多书很多案列中去寻找答案。然而,我恍然而知,自己成为了自己批判的对象。我想换一种活法!这句话在这里就是错的,任何活法都是缘法,为什么一定要有法才能活。论“窄门”还是“明明德”都是及其苛刻的一种人生指向,我一凡夫俗子,就知道太阳地球自转天亮了,夜幕降临天黑了。地球自传一周,一天过去了,冰雪融化,花开了,一年过去了。我侥幸地享受了二十多个这个世界馈赠的日日夜夜,心怀感恩,够了!曾经有一个诗人去看僰人悬棺的时候说出一句话我至今记得,“看着这悬崖峭壁上的棺材,我讨厌!我憎恶!我恨这些死了都还想高高在上的死人。”
所以“窄门”也好“明明德”也罢!究竟会给世人带来什么,我不回答,我只是悠悠地看着云卷云舒,侥幸一下!其他没有任何心境。所以,我有足够的耐心,原谅着人间迟缓的事物,包括自己的一无所获。
人生的最后,还请这个世界原谅我成为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