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青冈岭下来/陈炯章

文化   2024-11-08 00:02   四川  


他从青冈岭下来


文/陈炯章



       题记:绵延百里的青冈岭,郁郁葱葱,这片土地上的山川河流养育着生活在他怀抱中的一代代儿女,在这群儿女中,姬彦为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人,从青冈岭的童年到出门求学,从学校教师到生产队长,几经波折再到县教研室工作,从土地改革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期间经历坎坷曲折,沉沉浮浮,但作为一个大写的“人”,他坚守着人性的高洁与善良,把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与品德,他充满使命感,同时又心怀感恩,对社会对家庭忍辱负重……——选自江雪为《青冈岭》的序
题记中的姬彦为则是本文中的主人翁薛国典。
       薛国典:(1937-2017)四川省隆昌人,生前系古蔺县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国家一级作家,一生与文学为伴,终身笔耕不辍,曾任《少年文汇报》第一副总编。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过诗歌百余首,其中部分被《中国精短文学优秀作品集》《中国新星诗人佳作赏析》等选本录用,参加全国诗歌大赛并多次获奖。曾出版《旅途》《路漫漫》两部诗集。生前出版了以家族史和个人生平为背景的长达160万字,分上中下三集,共220章的长篇章回小说《青冈岭》一书。

       2017年8月去世后,为他大作作序的生前好友、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第三届副主席、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江雪发出朋友圈,全国各地的文友200多人发来悼词请他转告薛老师家人。一个朋友圈就引来全国如此多的文化精英追怀,古蔺有史以来恐怕再无他人。

      我与薛老师的交往长达半个多世纪,在我熟悉的老师中,唯有他是一个一生坎坷,但却对人生永不屈服,对文学一生追求不已的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风华正茂的薛老师隆昌师范校毕业后,随他的十多位同学一起为响应支援山区的号召被分配到川南边陲的古蔺各乡村学校任教。他被分配到当时的石宝区皇华小学,后调到石鹅公社中心校,曾是我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师、班主任。
       刚到皇华小学,风流倜傥的他,被称为“小泸州”的皇华街上街花李某某看上,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情网喜结良缘。那个时候是大集体,靠挣工分分粮吃饭。李某某是农村户口,皇华街村土少人多,有条规定,凡女孩结婚不在本队的户口必须迁出。因薛老师属城镇居民户口,农村户口不能入户,所以李某某从此便成了黑市人口,既不享受国家供应,又不享受生产队的分粮,更严重的是当时国家尚未提倡计划生育,这个小家庭很快便成为五口之家。全家人就靠薛老师每个月的28斤口粮和20多元的工资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试想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妇怎么过得了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经过许多次的争吵后,李某某硬是硬起心肠只身离家出来,从此杳无音讯。

       这下更苦了薛老师,千钧重担只能一个人独自承担,无奈之下只好把二女儿送回老家隆昌请母亲代为抚养。他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女儿继续过着有上顿无下顿的生活。仅管如此,他却没因为家庭的累赘而影响工作,在我印象中,他在任我班语文教学的两年中从没缺过一节课,而且每节课都会让我们有所收获。我之所以在没进过初中校门的情况下,后来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能写点东西,全靠这两年奠定的坚实基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任何人都不会涉身事外,薛老师也卷入了派性的漩涡,由于站错了队和家庭成分的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他被打成反革命分子,被调到石宝区小进行劳动改造。

       我参加教育工作后第一次到石宝区文办开会,专门去拜望他。他告诉我,他自调到石宝后便被剥夺了教师的权利,成为石宝小学和区文办的“八大员”,即卫生员(打扫办公室卫生),信号员(为学校上课上班敲钟),打印员(为区文办和石宝小学刻印文件资料),通信员(为区文办送通知到各公社学校),保卫员(为学校关锁校门)……
我见他客厅里摆着一把未编完的藤椅,打趣的说,薛老师还会编藤椅吗?他无奈地对我说,小时候在老家学过这技术,现在没教书了,空余时间稍多些,重拾旧业,赚些小钱贴补家用。我心里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一位好老师却在家里干这些不务正业的事,我为他感到悲哀!也为那个时代悲哀!!我见他卧室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沓手稿,我一看标题是:关于鲁迅杂文的解析,我心想,生活已经成这样了,你还有闲心研究学问。他看到我的疑问,便告诉我,中国的历史不会永远如此,他早迟还会返回讲台的,不能因为生活困境就自暴自弃,将来有机会就无法适应。

       寒冬总会过去,春天早迟要到来。1978年中共中央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决定对错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复查,予以平反纠正。1980年5月,全国平反右派的工作告一段落。薛老师看到了希望,积极为复出上课作准备,接着国家逐步取消了成分论,地富反坏右的帽子逐步被摘。大概在81年底,文化大革命中后期被错划为反革命分子的帽子亦被摘除了。薛老师头上的紧箍咒摘掉不久,县文教局为充分发挥他们这帮优秀知识份子的作用,把他调到皇华中学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他重新走上讲台后,青春焕发,雄心勃勃,准备为古蔺教育大显身手。这时,皇华医院有位钟医生丈夫去世后生活很低沉,经好心人撮合,两个苦命人走到一起,组成新的家庭,从此薛老师的生活才基本走上正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薛老师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县文教局领导的认可,被调到县教研室任中学语文教研员,让他终于得到一个适合他工作,充分发挥特长的岗位。他在这个岗位上虽然只干了几年,但却为古蔺的中学语文教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其中就包括后两任教研员。为古蔺的中学语文质量的提高作出了他应有的贡献,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至到1997年他年满60岁光荣退休。

       薛老师退休之初尚有妻子陪伴,身体也好,他虽不打牌下棋,喝茶垂钓,但到处走走,读书看报,看看电视,偶尔写点诗文发表,日子在晃晃忽忽中就过去了。他的两部诗集就是在这段时间出版的。可惜妻子在他70岁前就不幸去世了,怎样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他忽然觉得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他想再做点什么?当他看了《大宅门》这部电视剧后,他突发奇想,他家族近代史也是一篇好素材,如果把它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后人留下一份精神食粮,也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于是他说做就做,硬是在晚年的最后十年,用十年磨一剑的顽强精神完成了这一宏篇巨作。

       薛老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完成他这部巨作的,我目睹了他的创作环境,说来可能99%的人都难以相信。那是2010年春节,我的第二本书《甘为红烛写春秋》小样出来后,我想请他给我审审稿。电话中听到他的学生要出书,他非常高兴,叫我立马给他送过去。

       他喜欢抽山烟,我专门请人在我老家山烟出名的铁厂给他带了一捆四五斤重的山烟。他住在古蔺县进修校大概是80年代修的一幢砖混结构的家属房里,多年前我曾到过他家里一次,那时钟老师还在,屋子虽旧小,但还算收拾得干净,尚有温馨之气。可这次再踏进他居室,却让人难以目睹。他的客厅里没有一般人家的沙发和茶几,代替沙发的是一张稀牙漏缝的凉板椅,凉板椅上放着两个鞋盒,一个装山烟,一个装烟骨头和烟锅巴;替代茶几的是一张有些摇晃的四方桌,用铁丝将四只脚箍在一起,上面铺着一张一般的透明薄膜;一个木制的电视柜上放着一台约21英寸的电视机,而且电视柜的柜门已坏。他的卧室里仅一床一桌一椅,一张大写字台占去了寝室的三分之一,上面堆满了各种书籍和他的手稿。这就是他的工作环境。
       说到他的生活,更令人难以想象。我第一次到他家里,见电视柜上一张挂历纸上摆着一些抄手,我还以为是他的杰作,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他在崇文中学任教的二女每周末来陪他给他包的。他说他牙齿不好胃也不好,二妹每周末给他包的抄手或饺子就够他吃两三天。我说平时你的生活怎么办呢?他说他很少弄饭,因为懒得做菜,有时吃点面条,有时调点什么糊就将就了;或者就是上街买一袋馒头回来,难得煮饭就化杯牛奶吃个馒头就过一顿。

       大概20天后,他给我打来电话说书稿已看完,叫我过去给我交换意见。我去后见到他这个平时不苟言笑的人竟然笑颜满面,对拙作赞叹不已,还主动为拙作写了序,并推荐我去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他为我联系,而且还给予很多勉励之词,使我受到很大鼓舞并感慨万端。

       2010年国庆节,我的拙作《甘为红烛写春秋》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书到古蔺后,我在第一时间给他送去一本,他非常高兴,师生促膝交谈,仅忘记了时间。当肚子发生饿的信号时,一看时间也过中午12点,我要回家吃饭,他执意相留在他那里随便吃点。其结果成了我自工作以来吃到的一顿最简便的午餐。一饭一菜一汤而已,饭是一瓷碗蒸的“盆盆饭”,用筷子在中间划开,一人一砣;菜是一个饭碗蒸的鸡蛋羹;汤是一盆小白菜叶汤,汤上漂着风颗油珠珠。但和大作家吃的这顿饭,胜过许多高档酒店的丰盛大餐,令我终生难忘。

      说到穿的,春秋两季就是一件衬衣外面套件中山服,他从来不穿西装。冬天外面套件羽绒服,夏天更简单,永远都是一件长袖白衬衫,而且一年四季都是一双黑皮鞋。

       他居住和生活可能比许多在城头打工下苦力的人家都还差,但他都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硬是完成了这部长达160万字的宏篇巨作。为此,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在《自嘲》中说的那句话:“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好像是专门为薛老师写的。我想,一个人要有点精神追求,薛老师这位长期生活简朴至极,营养不良,而且胃不好的老人,如果不是要完成他的这个宏伟愿望的话是很难活到八十高龄的。
       2017年8月21,薛老师不幸与世长辞,薛二妹给我打来电话说她爸爸已去世,请我作为她父亲的学生代表在追悼会上发个言。我在发言稿中除了追忆他的襟怀坦荡,铁骨铮铮;两袖清风,艰苦朴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治学严谨,老而弥坚的品质精神外,还特意为他撰写了一幅挽联:鸿儒坠蔺州,轿顶飞泪悼前贤,教坛四十载,笑看李桃满天下;英才辞盛世,落鸿不语送恩师,文苑六零春,喜见著作等身高。


作者简介:

陈炯章,男,1951年生,现年73岁,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65年小学毕业后回乡务农近10年,74年考入叙永师范。1976年参加教育工作,并多次荣获县、市、省各种荣誉称号。2011年退休,现任县退休教师协会会长、县关工委教工委主任、县老科协教科文卫组副组长、县诗词学会、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县作协顾问等职。著有《甘为红烛写春秋》等专著近70万字,并发表诗文300余篇。退休后多次被评为县、市关工委,老科协先进个人,2021年被评为省关工委先进个人。


投稿须知:

需要了解的朋友请点击阅读“落月摘星楼” 敬告文友


交流合作:        

欢迎其他正能量高质量平台、纸刊与本平台交流合作,有意者请加微信号:“LAOYU59420”详谈。

荐读

不读《青冈岭》,枉为中国人

2020,我的春/薛迅涛

思梦/李艳

蔺州人2024古体诗选之一

网络微小说五篇/平鸽

乡愁在野鸡坡缭绕/陈耀平

青春之约/樵夫

家长会记/雨打芭蕉

仰望天空古体诗八首

石头发出的声音/夏卫东

梦里的诗/落月





落月摘星楼
安放灵魂,回归自然,理性思考,热爱生活,在文学中领悟,在艺术中熏陶,在教育中行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