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直径1.6米的船用轴承,小到直径5毫米的医疗器械轴承,精成数控都能以行业最高标准制造。
为船舶节约10%左右的燃油,国内首台自研船用风力助推转子在中船澄西的牵头下成功研制并完成实船安装。
规上企业2334家,其中建立企业科协的有近200家,纳入企业科协联盟的有100余家。
近年来,江阴市科协在上市、“双百”、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优先发展企业科协,集聚创新动能,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内部创新成果“遍地开花”。
近期,记者前往江阴市精成数控有限公司、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走访,深入了解这两家“领头羊”企业在进行企业科协建设方面的最新实践。
一走进江阴夏港街道的精成数控新厂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摆放在透明展柜上各式大大小小的轴承。轴承虽小,却被称为是高端装备的“芯片”。在精成数控名誉董事长刘荣增看来:“现在我们还面临着很多关键难题,只有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认真学习、消化创新,才能朝着高端迈进,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
也正是凭着这种专精特新的精神,精成数控自2010年10月30日成立以来,便不断在轴承技术研究上“攀高做强”,逐渐成为轴承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从直径最小的5毫米医疗器械轴承,到直径最大的1.6米船用轴承,精成数控都能以行业最高标准制造。这也让这家不起眼的企业成为全球三大轴承巨头斯凯孚、舍弗勒、铁姆肯的重要供应商。同时,企业产品广泛还运用于国产航空发动机、起落架、大型船舶等高端制作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才。自2010年开始,在江阴科协的支持下,精成数控成立了企业科协,鼓励全体员工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小改进等小微创新。每年十月份,公司都会固定开“科技成果总结表彰会”,由名誉董事长刘荣增亲自为在企业工艺技术改进、设备管理等方面做出创新发明的员工颁发证书、发放奖金。平均算下来,精成数控企业科协每年都会为企业产出近70项技术创新。
以2018年为例,当年全体员工一下子申报了100多项技术创新,评选后有65项入选企业创新项目,而没入选的项目也同样设立了“失败奖”。“虽然他们的项目失败了,但也为公司总结了宝贵经验,证明此路不通,那一样值得奖励”,在刘荣增看来,科技创新离不开包容宽松的内部环境,大胆创新、勇于试错正是企业所大力倡导的。
同时,企业科协的存在,让企业科技工作者在这里真正找到家的感觉,“大大小小的创新,只要能带来效益,我们即时就有物质奖励,另外,企业科协为科技工作者颁发荣誉,让他们找到归属感,真正让我们的科技人才‘名利双收’。”刘增荣说,企业科协的赋能,让精成内部形成了鼓励创新、包容试错的“科创”微环境,这才是企业产品能够不断迭代升级,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核心技术的法宝。
截止到目前为止,精成数控企业科协已吸纳成员46名,累计召开总结表彰大会15次,记录在案的创新成果达550余项,精成数控也接连被评为“江苏省示范企业科协”“江阴市十佳企业科协组织”。
2024年10月18日,江阴新桥飞马水城,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江苏赛区总决赛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来自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的队伍凭借“基于TRIZ理论的全通舱盖620000吨超大型重吊多用途船研制”项目一举夺冠,荣获一等奖。
这不是中船澄西队伍第一次在中国技术创新领域崭露头角,早在2017年,中船澄西团队就代表江苏与来自全国31个分赛区的150支代表队(优秀项目)进行角逐,最终斩获第二届全国企业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一等奖。
在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综合技术部部长严兴春看来,科研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唯有聚力培养一批专业化、复合型、高素质的“精兵强将”,才能加速把科研能力转化为国家发展需要的新质生产力。
事实上,中船澄西也正是这么做的。多年来,为了加速企业科研人才培养、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中船澄西企业科协想方设法地为员工提供更高的科研平台与机会。
2019年底,通过无锡科协、江阴科协的牵线,由中船澄西、中船重工七〇二所参与研究的国家级项目“船用风力助推转子示范应用研究”成功批复。经过近五年时间研究探索,2023年6月17日,公司牵头研制的国内首台自研船用风力助推转子完成实船安装,成功实现了国内首艘实船应用。船用风力助推转子不仅可为船舶节约10%左右的燃油,还将有效减少船舶航行过程中的碳氧化物排放。
在严兴春看来,船舶智能化是造船的未来趋势,但智能化是个大学科,除了船舶制造技术还需要工程类技术,比如研发船舶的自主循迹智能感知、自主避障功能等,都需要日常研究做支持。基于此,除了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以外,企业科协还会针对企业内部研发过程中遭遇的“疑难杂症”发布科研任务,鼓励人才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技术突破。
2024年7月,长江码头边,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承接制造的中船海装大连庄河4号二期8MW110米24套海上风塔正值持续交付发运。项目承接之初,最大的难题在于公司各工序配套工装及制造工艺无法满足批量化生产大直径塔筒需求。
为突破大直径海上风塔的制造瓶颈,项目团队集思广益,多次召开专项会议对现有的工艺工法进行整合、研究,最终顺利研制出大尺寸钢板起运吊梁以及驳运工装、组对机两侧加装侧托等效果显著的新工艺。目前,公司每周能制作3套大直径海上风塔,从根本上解决了批量化快速制造的问题。
此外,为了突破技术攻关、加速技术革新,激发全体员工的“敢首创”能力,中船澄西企业科协每个季度都会开展“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建议、小改进)创新成果评选活动。据统计,每个季度公司都会评选出100多项成果,并给予相应的激励补贴。10多年来,被评选为优秀发明创造的项目超过5000件。
江阴素有“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美誉,一方面,这里在诞生了诸多知名企业的同时,涌动着对科技创新的蓬勃需求。另一方面,企业科协,作为链接基层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组织,在助力企业科技创新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不少企业科协却面临着“难定位”“少话语”的困局,企业科协的负责人“用不好”、企业科协组织“搞不活”的问题凸显。如何破解?江阴科协的做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统计显示,目前江阴全市拥有工业企业2万家,规上企业2334家,其中建立企业科协的有近200家,纳入企业科协联盟的有100余家。在企业科协的平台上,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丰富的交流活动,正为江阴的制造业不断注入科创新动能。
企业科协在企业一线,就是为创新赋能。在精成数控,每年的科研成果奖励大会,让企业的科技工作者感受到了“名利双收”,这其中的“名”,正是来源于企业科协的“组织认可”。在企业之间,做好平台搭建,中船澄西最新的“风力助推转子”项目,与702所联手攻关研制成功,这背后也离不开企业科协的“牵线搭桥”。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专精特新企业一次次突破。它们往往集中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领域,处于发展早期阶段。但是未来会成为各行各业专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高地、技术要塞,因此从更高的层面上,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是从更大的格局为未来产业清除产业链的障碍。
在制造业强县江阴,企业,正是科技工作者数量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可以说,科协服务好企业就是服务好当地的科技发展。江阴市近年来持续在上市、“双百”、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中优先发展企业科协,在产业园区、产业链上建设企业科协联盟,建立“科协+学会+企业”服务团,集聚创新动能,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了既有“塔尖大企业”,也有“塔基小巨人”的健康结构,涌现出了如中船澄西科协、兴澄特钢科协、精成数控科协等特色鲜明的基层科协组织。
未来,江阴科协将进一步发挥科协拢聚科技工作者的天然优势,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梳理重点行业企业,将重点企业串珠成链,发挥产业链创新优势;将重点产业编链成网,探索跨界科技创新命题,让企业科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一线“转化器”。
图片来源:江阴科协、中船澄西员工之家、万安夏港
编辑:叶肖瑶
审核:朱建萍
发布: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