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窝子的眼神
文/周闻道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眼神,则是眼睛的窗户。海窝子有海眼,要了解海窝子,最好的途径,当然是透过它的眼神。这是我后来才认识到的。开始可不是这样。
当第一次见到“海窝子”这个地名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四川盆地的崛起。不因别的,就因为那个“海”字;而对“窝子”的理解,则由联想去完成。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海的最深处。这样的思路一旦出现,思绪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下跑得很远。
远到数亿年前,四川还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海洋,地球早期形成的一片厚厚的海相碳酸盐岩,构成了它的海床。直到2.5亿年前的三叠纪,这片区域还属于远处的特提斯海的外围。两片开阔海域海水的交流受阻,逐渐沉积了一片数百米厚的富盐岩石,成为四川盆地丰富盐卤资源的源头。造山运动发生在某个瞬间,时间追溯到两亿年前的侏罗纪。在地球构造板块的俯冲碰撞下,古老的特提斯海逐步消亡,川西地区抬升成陆,我们今天看见的龙门山脉,也在地壳的向东挤压下形成。沧海就这样变桑田,川西的龙门山下有个海窝子,似乎也合情合理,完全在四川盆地崛起的逻辑之内。
但是,这一次我确实错了,错得很彻底。
是在那天的傍晚,晚饭后几位朋友相邀,去海窝子的瞿上街走走。目的也很简单,一来看看这个传说中拥有成都平原最长古街的古镇,那条悠长的羊肠小道,是怎么携着十条背街(小巷),与湔山隔江相望,顺着湔江绵延1.5公里的;二来看看这个叫海窝子的地方是怎么个“海窝子”的,或者说四川盆地从海洋崛起前,这个海的心脏是怎样搏动的——是的,直到此时,我对海窝子的思维,仍然停留在特提斯海的那一片汪洋里。还有,初来乍到,对于一名写作者,“陌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诱惑的词。
我们从小镇南端那个金光闪闪的牌坊下穿过。当牌坊上古朴迺劲的“海窝子”三个大字,从我们的头上缓缓滑过时,我心里明白,这就是进入陌生的海窝子了。说是海窝子的主街,其实一点也不主。宽不过几米,没有现代城镇通常的华灯,也没有红绿灯,只有门店前和街道上幽幽的夜灯。它们与古朴的建筑,潺潺的街边流水,斑驳的树影,稀落的行人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优雅的安静。在这街上行走才发现,人们用“海窝子”和“羊肠小道”来形容这条街,其实很贴切。它让我更加相信,许多民间自发的地理命名,比现代都市许多大而哗之的街道命名,更接近地域文化的根。好在,街道精神的成色,并不以宽窄来评判,而要看历史人文积淀和人气。据说,海窝子还保留了赶集传统,逢双赶集时,街上行人会摩肩接踵。现在已经入夜,街市已散,街上行人不多。但“人气”仍然很盛,从一间一间紧挨无缝的门店灯光射出来,从店小二热情喜气的脸上溢出来,从一个个陌生而熟悉的特色小食香味中飘出来,它们是红糖麻饼,艾草青团,奶油小麻花,乡村萝卜干,李八哥牛肉馆,烧鹅,糖油果子,鱼凫人家功夫茶;从我们一行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怡然自得的舒适中流露出来;甚至从土里巴几的“山妹手作”农资小卖部、杨木匠木制手工艺品和5元一碗的街边盖碗茶扬出来。
当然,从海眼涌出来的,就不仅仅是人气了,而是仙气。
海眼就在眼前,虽有明显的人工雕琢痕迹,包括眼窝子的造型、眼球、睫毛,很像家乡中岩寺当年的苏东坡、范成大、陆游等玩过的曲水流觞布阵。但这并不影响当初的羌人对它命名的含义。特别是中心的眼核不断涌出的清流,泛出眼神的灵气。这时,一条游鱼,一只飞鸟,就是肉眼中的存在,天眼中的神奇,慧眼中的精深,法眼中的大道,佛眼中的圣物。我要从海窝子的眼神中,寻找一方地域文化的秘密。何况,海窝子本身,就是进出彭州“三河七场 ”的必经之地。
当然,寻找也是有讲究的,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我想到了佛法五眼,这个具有宗教意义的寻找与发现。我甚至怀疑,汉代的张道陵创建道教以后,在按区域把信徒分为24治管理时,也是受了刚传入中国的这种佛法“五眼”思想启发,不然,他怎么会把海窝子的阳平山列为首治,在这里开启了他修业传道的盛事。
于是,我开始用佛法“五眼”的思想,打理自己的思路,并展开自己对海窝子的眼神的解读。为表达更直接,我干脆把海窝子的眼神简称为海的眼窝子。
法眼和佛眼肯定不是常人所具有。但是海眼具有。不然,能称之为海窝子和海眼?海窝子能够称得上古蜀文化的重要起源地,而与三星堆和古蜀文明,存在着那么紧密的联系吗?因此,我借助于海眼的灵光,寻找海窝子法眼和佛眼的世界。当佛眼为佛,眼前的幻相即由时空还原,眼窝子的眼神完成切换,以事实呈现在我的肉眼跟前,超越空净,成为眼前实实在在的真实。他们是彭铿,我的家乡眉山市彭山区仙女湖畔彭祖山的一个精神图腾,不仅是880岁的千古一绝长寿,更是一种超越常道的生命精神。他们是李冰父子。人们似乎只记住了他们治理都江堰的成功,而忽视了他们治理湔江的失败,忽视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法眼修成规律,忽视了伟大的母亲。他们是川剧博物馆,是阳友鹤等海窝子的先贤。舞台是浓缩的社会,他们如果不是修得法眼佛眼,怎识得川剧的25张脸谱,怎么去扮演红脸、黑脸、白脸、花脸和变脸,以及小生、须生、旦角、花脸、丑角?
免责声明
图片除注明作者外,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删除。
周闻道:开头的魅丽(之一)
周闻道:在场发现的极致之美——以李银昭《一册清凉》为例 周闻道:天心理直 周闻道:桔生南丰 周闻道:小草坝的植物 周闻道:蚂蚁的内心地图——代序 周闻道:行走于雅 周闻道:感谢世间的那些恶 周闻道:有堰西来 【朗诵】轻轻拾起成吉思汗的神鞭 周闻道《在眉山等你》海之魂朗诵 周闻道:问一问那时的羌人 周闻道|寻找自己:青藏万里行(1) 周闻道|寻找自己:青藏万里行(2) 周闻道《岷东有帆影》海之魂朗诵 周闻道《红尘里给我一段距离》海之魂朗诵 周闻道《读不懂自我那张笑脸》海之魂朗诵 周闻道:大难临头,大写一个人 周闻道:面对灾难 生命该怎样命名 周闻道《苏轼的桥》海之魂朗诵 周闻道:开头的魅丽 周闻道:走进古村 周闻道: 对象,意象,气象 ——袁瑞珍散文“三观”浅观
周闻道,本名周仲明,文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汉语写作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在场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中国第一位创立文学流派的政府官员,曾担任天涯社区/散文天下首席版主12年。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花城》、《十月》、《钟山》、《散文》、《散文.海外版》、《美文》、《黄河》、《都市美文》、《中国报告文学》、《香港文学》、《文学报》、《四川文学》等发表作品580余万字;已出版文学专著18部520余万字,待出2部50万字;已出版经济学专著3部,100余万字。上世纪90年代初,曾在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星岛日报》《经济日报》《信报》《商报》《新晚报》《香港文学》等发表大量财经评论和文学作品。获“四川文学奖”( 两次)、冰心散文奖、孙犂散文奖、刘勰散文奖、中国报告文学奖、中国新散文奖、西部散文奖等各级文学奖项多项,作品收入《大学语文》,人教版高中教辅材料及数十种全国性散文年选、选本;《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中国20世纪90代以来的散文现象》《四川当代散文史论》均有专章专节介绍。
在场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宁静 雪夫
总编助理:李晓群
赞助人:管志顺 北京了了
特约评论员:郭连莹 乔民英 申红梅
编校组:宁静(组长) 杨培铮 袁志英 刘月新 刘小四 偏说 李慕云 李世琼 吴微 张维菊
阅评组:郭连莹(组长)高影新 郭爱国 曲宗红
制作组:四季芳(组长)刘珍 胡君涛 杨静
朗诵组:海之魂(组长)花语 龙丹 吴海燕 万军 万一 芳菲 马浚扬
评审组:润雨(组长) 申红梅 袁瑞珍 王清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