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泽尼娅一边气呼呼地掏钱,一边冲我抱怨:“非,这不公平!你和我一样,都不是尼泊尔人呀……”
我一边掏钱,一边得意洋洋地乐:“没错,你是西班牙人,我是中国人。”
好吧,换做你是泽尼娅,没准儿这时候也会感到不爽。
事情是这样的——
当年老非去尼泊尔旅行,在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偶遇来自西班牙的女孩泽尼娅。
两个人都是背包客,也都是独自旅行,在露天冷饮店喝了一杯冰咖啡且相谈甚欢,就合兵一处租了一辆车,直奔巴克塔布尔。
巴克塔布尔也叫巴德冈,在历史上一度曾是尼泊尔政治、宗教、商业和文化中心,王宫广场上聚集的诸多古建筑遗存,堪称尼泊尔的人文瑰宝。
在入口处买门票时,泽尼娅惊讶地发现——
同样的旅行打卡目的地,同样买一张门票,作为外来游客的她需要花费750卢比,而我只需要花费50卢比。
就是我只掏了泽尼娅门票钱的一个零头。
老非我当然不是尼泊尔人。
但在售票处的提示牌上,明明白白用中文写着:“请出示您的中国护照,门票50卢比。”
也就是说,这个堪称尼泊尔国家旅游名片的著名景区,单向地只对中国游客实施门票优惠。
且优惠幅度很大。
比较罕见——哪怕是经常出国旅行的人,对此也会颇感意外。
但老非我却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巴德冈
泽尼娅当然也不明白,这都收好钱包走进景区了,还不忘歪着脑袋问我:“Why?Why?”
我笑:“泽尼娅,你是坐飞机来的加德满都吧?”
泽尼娅点了点头。
我也点了点头:“如果你跟我一样走中尼公路——从中国西藏的樟木口岸,跨过友谊桥,再坐车到加德满都的话,就知道为什么了。”
我又补了一句:“当然,还需要能看懂尼泊尔文或中文。”
樟木小城
就是从樟木口岸入境尼泊尔,坐车去加德满都,一路之上会经过不少山谷、河流与桥梁。
都是比较老式和经典的混凝土拱桥,跟你小时候在自己故乡看到的那种桥一模一样。
只不过在不少桥梁的两端,都会立着一块简单的碑——不是石碑,也是很省钱的混凝土柱子。
柱子上用中尼两国文字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与尼泊尔国王殿下合建”。
这种写法很好理解——就是国际上的对等原则,所以看上去使用的是两国国家元首的称谓。
自然都是中国援建的桥梁。
樟木友谊桥,也是中尼国界
都用不着再跟泽尼娅讲述“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东方哲学,泽尼娅已经搞明白了。
她点了点头,伸出大拇指:“中国,很好!”
那一刻,我心情倍儿爽!
倒不是因为占了便宜,咱也不会想着去占国家的便宜。
但国家在海外所攒的“人品”,能让中国人、中国游客自然而然地“省钱占便宜”,那老非我的态度就是“不占白不占”。
并且一边占便宜,一边还发自内心地充满自豪感。
拍摄于尼泊尔
2,
你知道,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两阿提案”,其中的一个“阿”,就是北非的阿尔及利亚。
话说阿尔及利亚的首都阿尔及尔,位于地中海南岸,整座城市沿着海岸线蜿蜒展开。在一座山顶的开阔地上,矗立着一座纪念碑,在城市的很多地方,远远地都能望见它。
它是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独立的纪念碑,江湖地位相当于咱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地人根据其外形特点,也将其简称为“三页塔”。
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
我驾车参观三页塔时,阳光爆裂,天气炎热。
就不想爬山,想把车一直开到塔的跟前,毕竟那么大的一块开阔地呢。
结果我的车被执勤的军警拦停了,人家表情严厉地说,游客的车不允许进入广场。
看我摇下车窗玻璃,摘下墨镜,军警眉毛一扬,问了我一句:“中国人?”
我点了点头,拿出自己的护照。
人家军警只扫了一眼护照的封面,就友好地笑了笑,挥手示意我可以把车开进去。
三页塔
这还不算完,在阿尔及尔我还有更刺激一点的经历——
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喜欢看当地古老的、传统的阿拉伯式建筑。
有一次开车经过一个菜市场,我的当地司机阿路说要给自己的宝贝女儿买些水果,让我坐在车里等他。
顺便说一句,阿路的两个女儿都很漂亮,还特别愿意跟我一起玩。
我每次从国内到阿尔及尔,都会给她们带布娃娃。
司机阿路的女儿
我从车里出来抽烟,发现对面有一组房子古老而漂亮,是典型的西班牙式建筑,就举起相机拍了几张。
忽然我就被人扑倒在地,然后被两个人架了起来!
迎面过来一个瘦高个,披手夺过我的相机,表情严厉地说了一串阿拉伯语。
看我一头雾水表示听不懂,他一挥手,两个跟他一样的便衣便揪住我的胳膊,架小鸡一般向那排房子的门卫室扭送。
.
阿路飞快地跑过来,用阿拉伯语跟他们解释。
然后阿路问我要护照,我说我今天没带护照出门,结果那个瘦高个双手一摊,两个大汉做势继续扭送。
阿路慌忙从车上取出自己的证件,又翻出几张复印件,那上面有我的护照页。
阿路指着我说,他是中国人、建筑师、摄影师,仅仅是对建筑感兴趣才拍照的。
瘦高个示意两名便衣继续盯住我,他拿走阿路的证件、复印件和我的相机,去了门卫室。
我惊魂未定地问阿路怎么回事,阿路苦笑着指指那片房子。
我这才看清楚,这组房子的两端都有碉堡,里面架着机枪;墙上也布满了电网!
哎呀,这个职业病真是没救了。
刚才我只留意建筑本身了!
在阿尔及尔拍摄的阿拉伯式老建筑
过了好一会儿,瘦高个才出来把相机和证件还给我和阿路,一挥手将我们放行。
瘦高个指了指那排房子,用简单的英语冲我说:“中国人,朋友,我们的朋友!但这里,不能拍照!”
回到车上,我发现相机胶卷已被他取走了。
阿路解释说,那排房子是监狱,关押的正是该国的恐怖分子;你要不是中国人的话,怕是至少会关你一个月……
我吐了吐舌头。
从此以后,凡是围墙上有电网的建筑,我再也不拍了。
好了,老非的这两个真实经历,都可以总结为“中国护照在阿尔及利亚的利好”。
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利好呢?
至少有三大原因。
其一,在非洲各国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的风潮中,阿尔及利亚曾是该运动的中心之一;而在阿尔及利亚摆脱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中,中国曾给予了他们无私的援助。
甚至你去阿尔及尔的国家历史博物馆,都能看到在阿尔及利亚摆脱法国殖民统治的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在革命烈士相关物品的陈列中,能看到中文的、河北石家庄那边签发的军官证。
其二,中阿两国建交之后,中国曾长期向阿尔及利亚无偿派驻医疗队。
请注意,这些医疗队可不是就在当地大城市里待着,而是直接会派驻到一线,也就是会无缝对接到当地的普通老百姓身上。
而阿尔及利亚的这个“一线”,很大一部分就是撒哈拉大沙漠,医疗队工作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你去问问撒哈拉沙漠绿洲中的阿尔及利亚人,他们无论男女老幼,对中国医疗队都有很深的感情,以及很高的赞誉。
其三,中国积极参与该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正是因为中国在阿尔及利亚长期攒下来的“人品”,老非我这个小人物,才能把车直接开到三页塔下面。
才能在一不小心违规拍摄之后,安然无恙。
这时候已经不是我在“占便宜”了。
而是获得了中国护照的保护。
不但自豪感爆棚,而且心存感激。
撒哈拉沙漠
3,
古巴首都哈瓦那,有一座中国城。
距离中国城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古巴武术学校。
我们探头探脑走进去的时候,正赶上人家举办武术汇演。
主持小姐姐得知我们是中国游客,非常高兴,一把将我们几个薅进去前排就坐。
还在我们面前摆满了水果和饮料。
好吧,中国与古巴的关系,你是知道的。
而美国对古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封锁,你也是知道的。
武馆内孩子们在习武
当时我就紧盯着人家的这个扇舞看。
看我两眼发直,我老婆丢给我一个问号脸。
我笑:哦,是这样的,我小时候过年回老家,从大年初一到初三,也能在老街上看到这样的扇舞,就是沿着老街挨家挨户地舞,算是给大家拜年了。
我指了指边上的古巴小姐姐:这个小姐姐的画风,跟我老家小艳姐姐的一模一样。就是跳的是里面几个最差的,但看她的人却最多,因为她最好看呀!
人家的武术表演,都挺认真的。
以及——
当时那个主持小姐姐,还有武术学校的创办人兼总教练。
人家曾不远万里跑到北京留学,不但痴迷中国功夫,还是中国文化的超级发烧友。
4,
老非在国外旅行时,还有类似以上的经历——
比如环游塞尔维亚,在首都贝尔格莱德坐公交车,兜里没来得及换零钞,正自尴尬,司机大叔扫了我一眼:“中国人?”
我点了点头。
人家笑呵呵地摇了摇手指:“中国人不用买票”。
当地乘客听见这句话,还有跟着笑,跟着鼓掌的。
拍摄于贝尔格莱德
你应该知道,疫情期间塞尔维亚到哪里都买不到、凑不够国内所需的口罩和试剂,是中国派专机雪中送炭。
你也应该知道,当北约国家对塞尔维亚施加极大压力时,是中国的大型运输机,明晃晃地经转土耳其,降落到贝尔格莱德。
贝尔格莱德圣SAVA大教堂
顺便说一句——
去塞尔维亚旅行的中国游客,基本都不会忘了要去这个小小的纪念碑前打卡。
我们也一样。
我们去的时候它只是一块牌子,但却一直有国旗和鲜花。
现在升级了。
我们也带孩子去打卡了
5,
比如在阿塞拜疆旅行。
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在阿塞拜疆旅行时,必然会去看看首都巴库的盖达尔艺术中心。
因为这座建筑的设计师,是赫赫有名的扎哈·哈迪德——她是伊拉克裔的英国建筑师、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奖者;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筑设计师,也曾是全球设计费最贵的建筑大师。
参观时,迎面走过来一位游客,笑呵呵地同我打招呼:“中国人?”
我点了点头。
他指了指自己:“巴基斯坦人!”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一把握住我的手,很开心地冲我大声蹦出了三个英语单词:“中国、巴基斯坦、朋友!”
好吧,这位老兄跟我握手的力量很大,笑容也很真诚。
他还转身跑去买了冰淇淋,非要请我吃。
我的英语不算好,他的英语更不好,却不影响他表达友好。
于是,我也冲他大声说出三个英语单词:“巴基斯坦、中国、朋友!”
盖达尔艺术中心
顺便说一句,阿塞拜疆也是对中国很友好的国家。
比如湖北武汉遭遇疫情,美欧等国还在带节奏黑化中国时,阿塞拜疆就在盖达尔艺术中心——这座标志性的建筑外墙上点亮了中国红,也亮明了自己的态度。
所以,老非一家在此旅行时,还专门做了一个同角度的打卡。
写在最后:
中国在海外攒的“人品”,让中国游客可以“省钱占便宜”,落在单个游客的单次旅行上看似小事,实则不然。
以小见大——这不但是中国影响力的持续积累与显现,还是中国护照威力的一部分。
当然,中国护照的作用与威力,并不是直接用“航母战斗群”、“军事基地”来保证的。
但我觉得它的效果和作用力,放在历史的长线上,是大于“航母战斗群”和“军事基地”的。
毕竟“航母和军事基地”对应的“威慑力”,其实就是殖民主义式的威压、恐吓、霸凌和掠夺。一旦你肌肉疲软,难以支撑这个“威慑力”,怕是很快就会遭遇反噬。
这方面,之前的英法和现在的美国,都做出过样板。
而“援助”、“支持”、“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对应的“作用力”,对很多国家来说,就是中国式的共融、互利、双赢和友谊。
表面看上去它似乎并没有那么直给,但持久攒下来的“作用力”,不见得就低于“威慑力”。
更何况现在中国的硬实力,也在同步且飞速地提升。
迟早有一天,中国面对友好国家共融双赢的“作用力”,面对敌对国家持续提升的“威慑力”,二者相辅相成,会成就一个“如你所愿”的中国,成就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人愿意看到的一个世界。
坚持分享正能量,你的点赞与点评,也是一份同样味道的支持。
关注@背包老非,分享有深度的全球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