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青年痛点,助力青年成长。
01
PUA的剧本结构
“老板批评我了,不会是要PUA我吧?”
“老板表扬我了,不会是要PUA我吧?”
“老板给我加任务了,不会是要PUA我吧?”
“老板给我画大饼了,不会是要PUA我吧?”
这些年仿佛职场中有点风吹草动,都变成了可能会被PUA的征兆。
在职场的人说自己被老板PUA,学生找工作时担心被机构PUA,两性相处时也经常指责对方在PUA自己。
PUA (Pick Up Artist),原意是指“搭讪艺术家”1,关于这个词的解释网上有很多。现在它几乎是个人际关系中“精神控制”的代名词,人人避之而不及。
那到底什么才是“职场PUA”呢?一个人如何又成为了PUA的受害者?
PUA一定需要两个演员,一个是发起者,一个是接受者。PUA还需要一个剧本,就是PUA发生的过程。当然PUA还需要一个剧场,这就是职场的环境了。
两个本来互不相识的人因为工作在职场中产生联系,于是大戏就拉开了帷幕,两个演员越演越投入。
这个PUA剧本并非深不可测,其实是有固定结构的,也就是这三个核心要素:
□ 建立PUA发起者的高价值感
□ 导致PUA接受者的低价值感
□ 建立两者之间的“合理”联系
在职场上,如果下面这三方面的表达你同时听到,那有可能你已经在被PUA的路上了。你可以初步判断一下:
建立PUA发起者的高价值感:
“我们筛选很严格,别人想进来都没有机会。”
“大环境那么不好,还不如在这里稳定安心。”
“能有这样的成长机会不容易。”
导致PUA接受者的低价值感:
“和XXX相比,你差得太远了!”
“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能力太差了!”
“这点工作你都完不成,以后怎么有提升机会?”
建立两者之间的“合理”联系:
“我们看好你,这些工作都是打算重点培养你。”
“这都是为你好。”
“作为新人,有机会多做一些是对你的培养。”
注意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这个PUA剧本都无法完成。
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的任何一句拿出来,都可能是有合理性的。千万不要以为听到了其中的任何一句就是被PUA了。
不是只要受到了老师、父母、上级、同事的批评都叫做PUA,事情做得让人不满意,总会受到批评。
也不是只要情侣分手了就叫做被对方PUA了,两个人因为某个原因合不来,分手也是正常的现象。
更不能是别人夸你几句,你都在心里暗自担忧:“你这不是打算PUA我吧?”这样连真心的夸奖都接受不到了。
PUA剧本的核心,是这个过程是否导致了PUA接受者的越来越低的价值感。
如果你本来觉得挺自信,有一定能力,但是在这个关系中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不断怀疑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是被PUA了。
但更多的剧情,是PUA接受者本身一直具有低价值感,所以他们也更容易成为PUA剧场的合格演员。
甚至PUA的发起者都不知道自己在实施PUA,只是因为接受者的低价值感,让PUA发起者更相信自己的高价值,自己不知不觉也成了给别人带来伤害的演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些行为,对一些人无效,但却能让另一些人的价值感越来越低,最终走向被PUA的道路呢?
这要从三个心理学效应来说明PUA剧本的秘密。
注释 [1] 原意指男性通过系统化学习,提升自己的情商。后来泛指很会吸引异性,让异性着迷的人和相关行为。PUA的本意是帮助那些本来具有自我价值但缺乏社交能力的男性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但后来演变成通过技巧对异性采取精神控制的手段,PUA也就变成了一个完全负面的词汇了。
02
煤气灯效应:拉开序幕
第一个效应:煤气灯效应(The Gaslight Effect)。
“煤气灯效应”来源于一部1944年由美国导演乔治 · 库克执导的惊悚片《Gaslight(煤气灯)》。
这个电影的主要情节是讲述少女宝拉继承了一大笔财产,青年安东为了谋取宝拉的遗产,先是向宝拉求爱确定关系,其后用尽各种方法企图把宝拉逼疯。
这些方法包括:和周围的人暗示宝拉的精神有问题;故意交给宝拉一些东西让她收好,又偷偷把这些东西藏起来让宝拉觉得自己不可靠;故意将家里的煤气灯调得忽明忽暗,让宝拉以为自己出现幻觉;限制宝拉的社交范围等。
美国耶鲁大学的情商中心副主任、精神分析学家罗宾·斯特恩(Robin Stern),曾出版过一本书叫《煤气灯效应:隐蔽地控制你生活》2,专门研究Gaslight效应。
书里说:“对方的目标就是说服你,说你记错了,你误解了,给你制造疑问,让你脆弱,这是一种让你的意识处于不稳定的手法。”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让PUA接受者觉得自己不行。
如果只是某个具体的工作方式或者具体事情上能力不行,并无大碍,因为每个人总有需要改进的地方。PUA接受者往往是会感到自己整个人都不行。
有些人在职场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同时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和判断力,对自己的接纳程度也比较低。
当一遍遍被否定时,就会因为上级和周围人的评价而越来越怀疑自己。这样也就为变成PUA的接受者创造了条件。
而一个具有稳定自我价值感的人,并不会因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就降低自我价值感。
例如,如果大家对我一篇文章的反馈不够好,并不会影响我对自己写作能力的认同。我知道自己擅长写什么样的文章,优势在哪里。也会尝试一些新的写作风格,也不怕反馈不好。
2022年土豆老师在广州白云山
而低价值感的人会因为一篇文章反馈不好,就开始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写作能力,甚至认为自己一事无成。很不幸,有些PUA发起者真的会说:“连一篇文章都写不好,你还能做好什么?”
如果你听信了这句话,PUA剧场的序幕就徐徐拉开了。而如果我们能阻止这一步,我们就能在一开始成为PUA剧本的终结者。
我们来做一个PUA剧本终结者的练习吧,横线上的内容是举例,请你自行替换。
我听到的批评:“连一篇文章都写不好,你还能做好什么?”
我真实的能力局限:写不好的原因,是对这个新领域还不熟悉。
我具有的能力和优势:
我的文笔很好,表达流畅,这是我的优势。
在我熟悉的领域,写过几篇大家反馈不错的文章。
了解新领域,修改几次就好了,我过去有类似经验。
注释 [1]英文书名是:《Gaslight Effect: How to Spot and Survive the Hidden Manipulation Others Use to Control Your Life》
03
巴纳姆效应:剧情推进剂
如果没有在第一步及时阻断PUA剧情开始,接下来PUA演员入戏就会越来越深。
很多PUA接受者不需要接受到更多明确的否定,哪怕仅仅是一些暗示,也会进一步降低自己的价值感。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相关的心理学效应: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也叫做富勒效应,这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富勒(Bertram Forer)通过实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当用一些广泛通用的形容词来描述某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而“巴纳姆”这个名字,来自美国一个很受欢迎的马戏表演家,他在演出中就采用了这样一些人格测试并大受欢迎。(电影《马戏之王》(The Greatest Showman)讲述了巴纳姆的生平,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下这部电影。)
由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彻宁娱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
电影《马戏之王》
我们也来做一下测试。做之前请你放下自己有可能上当的心理暗示,而把它就当做自己收到的一份心理测评结果来判断符合度。
下面这些话,如果最高分是5分,最低分是0分,其中5分是非常符合,4分是比较符合,3分是有些符合,3以下是基本不符合或者完全不符合。你认为下面这些描述和你的符合度是几分呢?你可以分别打分再加和计算平均分。
1.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对自己要求苛刻。
2.虽然你的个性的确有一些弱点,但你通常能够设法加以弥补。
3.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
4.你倾向于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和变得丰富多彩,在遇到约束和限制时你会感到不满。
5.如果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你不会接受别人的观点与说法。不过,你也觉得在别人面前过于直言不讳并不是明智之举。
6.有时候你很外向,比较容易亲近,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候你却很内向,比较小心谨慎,而且沉默寡言。
7.你有很多梦想,其中有一些看起来相当不切实际。
富勒在1948年的实验中,让学生对这些描述与自己特质的符合度打分,结果学生打出的平均分是4.26分。也就是说,学生总体上认为这个通用的测评结果是相当符合自己的。
很多人觉得算命很准,正是巴纳姆效应的影响,算命先生总是用一个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词语来表达未来,但很多人还对此深信不疑。
互联网上的很多测评,其实并没有什么根据,但也是用这些模棱两可的测评结果,也获得了大量的转发。
现在我们回到职场PUA剧本,当你听到这样一些看似正确的提问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呢? 如果你觉得产生了自己做得还不够好的感觉,请你举起手。
“作为公司的一个员工,每个月拿着工资,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为公司创造价值,而不要成为他人的负担?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让自己的团队变得更优秀?难道我们不应该让自己每天都有所成长?
当我们遇到困难,难道不应该去克服困难,并且不要抱怨逃避吗?
当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道我们不应该和公司一起,更加努力工作创造更好的产品?
当我们和这么优秀的团队一起工作时,我们不应该向最优秀的人学习,时刻警醒,时刻反思自己的不足吗?”
当一个人在不断被否定,自我价值感在不断降低的时候听到这样一些话,加上巴纳姆效应的影响,这些话就变成了剧情发展的推进剂,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了。
现在我们就要反其道行之,成为剧情发展的阻断剂,方法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去看清这里每句话具体对于自己的合理性、适用性和局限。
剧情发展阻断剂练习:横线上的内容是举例,请你自行替换。
我听到的话:“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为公司创造价值,而不要成为他人的负担?”
我的观察和分析:
这句话本身的道理没有错,但不是暗示我是不合格员工。
我已经很努力工作,最近经常加班,文章数量也达到目标。
在现有宣传推广能力下,我的文章点击数达到正常水平。
我知道有改进的方向,一直在做尝试和优化,有一些效果。
04
逆向合理化:不打烊的剧场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因为煤气灯效应和巴纳姆效应让一个人一时被蒙蔽,为什么PUA接受者不会有一天幡然醒悟,而是配合继续完成PUA剧情的发展呢?
这就要说到第三个效应:逆向合理化(Backward Rationalization)。
逆向合理化是指,当一个人对于自己采取的行动及其产生的结果和自己的过去的认知不相符时,会产生强烈的不舒适感。所以这个人会给自己找个理由来调节这种情绪让自己能够接受,从而把这个行为合理化。
比如疯狂喜欢某个明星的某个粉丝,当这个明星做出了在常人看来不合适的行为的时候,这个粉丝会怎么回应呢?他们往往会找到明星这么做的合理理由,来证明自己喜欢这个明星是非常正确的。
回忆一下,当遇到如下情形时,你曾经给过自己哪些合理化的解释,让自己觉得好受一些?
□ 看到促销广告买了自己本不需要的商品。
□ 事情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
□ 和恋人因为某个琐事大吵了一架。
可是如果PUA接受者把PUA发起者的行为也合理化,那这个PUA剧场就没有打烊的那一天了。比如:
“别人也是一样的。”
“我自己也有问题。”
“他是想为我好。”
“他也有难处。”
“他也有对我好的时候。”
当这样合理化的解释说服了PUA接受者的时候,他们也就会采取委曲求全的方式,让这个剧本继续演下去了。
现在我们让打烊的铃声响起,来看看这些看似合理的解释后面,有哪些不合理之处? 还是和之前一样举个小例子,横线上的内容是举例,请你自行替换。
我的合理化解释:“老板也有难处”
我的分析:
我理解老板的难处,但让我觉得不舒适并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改进方法和流程来解决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这是我的过错。
我可以改进,但老板对我的评判是以偏概全。
05
走下PUA剧场的舞台
Q
这篇文章读完还有疑惑怎么办?
土豆答
欢迎有疑问的同学在留言区提问,土豆会精选一些好问题回复大家~
也欢迎大家对我的文章提供建议或反馈~
作者简介
土豆
人人爱公益
欢迎大家扫码了解职慧项目详情
并通过月捐支持青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