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年间,今金坛指前东浦人吕氏祚德入朝荣任武造司郎中,被御封“奉直大户”,便在村上建造吕氏宗祠及附属厅堂和雕花大厅,用作接待朝廷官员和宾客同僚。其时,吕元清、虞万秀等吕氏之后及村中艺人,则以歌颂王昭君出塞为题材,吸纳宫廷音乐和江南丝竹之长处,自编十六首曲调用乐器演奏,为“奉直大户”迎来送往。此后,逐步流为村人的自娱自乐形式,在逢年过节、庙会祭祀和丰收登场等喜庆盛事时进行表演,从而得以代代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因弦乐器上的弦为丝线,故称“ 丝弦锣鼓”。
东浦丝弦锣鼓的器乐由弹拨、吹奏和打击三大部分组合。其音乐主要有十六个曲调和十六番锣鼓径组成,十六个曲调分别为头调、二调、三调、进花园、出花园、新不只、中不只、后不只、大官丁、小官丁、前照君、中照君、后照君、中细板、后细板、三百只等(现工尺谱上有58种调)。其曲调短小精悍,蕴含农耕稻作风味和水乡秀丽景色风韵,传递田园劳作和欢乐气息,演奏时丝竹之音和锣鼓之声循环往复,起伏跌宕,悦耳动听,明显区别于其他音乐。
1956年春,金坛县文化馆曾派专业人员前往东浦村进行整理、挖掘,将丝弦锣鼓的16个曲调从口传“工尺谱”翻成简谱,其“锣鼓经”一并记录,油印成册。1959年国庆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金坛召开县乡村三级干部大会, 东浦丝弦锣鼓队应金坛县政府所邀进城表演。1966 年后,东浦丝弦锣鼓队因历史原因而沉寂。
▲东浦丝弦锣鼓旧时的工尺谱
2011年,东浦村村民吕小龙家发现祖传的丝弦锣鼓原工尺谱手抄本,经80多岁老艺人吕敖洪、吕田法口传,将原工尺谱翻成了简谱。在相关单位支助下,东浦丝弦锣鼓添置了一批民族乐器,从村里辟出排练场所,动员吸纳了近40名男女村民加入丝弦锣鼓队,同时请专业的音乐老师作辅导。近年来,东浦丝弦锣鼓队已多次在各活动中进行了展示和表演。目前该村有固定的排练场所,在老艺人吕余炳、吕怀成、吕金国、吕敖洪等人的召集下,坚持进行常态化排练,以不断提升技艺,完整恢复其传统演奏水平。
东浦丝弦锣鼓融于庙会和各种民间活动之中,虽历经百年沧桑沉浮,但其原始曲谱的韵调仍得以完好存续,成为融民间风俗、传统音乐展演和造型艺术为一体的多元性艺术,其仪俗、内容和规模以及相配的吹打器乐都具有鲜明的江南地域特征,2016年,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芮小骏、王夏微
审核:赵黎华、许辰雨
终审:周雪祥
统筹:郑美华
咨询电话:0519-82817667
"金坛文旅” 编辑整理。转载(图片、文字)请获得“金坛文旅”编辑部准许,并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金坛文旅” 仅作分享之用,文章中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金坛文旅”,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